
【天涯】当雪花节气遇上古诗〔散文〕
每年立冬后,就会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小雪和第21个节气大雪。
小雪通常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开始,这个节气大约持续15天左右。小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变冷,降水量增加,天空下雪量虽不大但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已经来了。大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开始。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持续15天左右,大雪节气通常会持续到12月21日或22日。大雪节气标志着天气的最低温度会降到0℃或以下,在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小雪”和“大雪”与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和“大雪”的含义不相同,
早在我国古代,一些诗人面对小雪和大雪节气,以他们灵动的笔,写出了许多精彩的雪花诗和经典名句。捧读他们在小雪和大雪节气中写的有关雪的诗作,不仅在审美上能得到享受,而且还能提升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首先,让我们捧读他们在小雪节气中写的诗。唐代诗人戴叔伦在《小雪》中写道 :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这是诗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诗的前二句“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说的是诗人对随风飞舞的雪花感到赏心悦目,雪花如同花一朵般的美丽,飘落在山林之间。诗中的 “林峦”二字,表面上是写小雪飘向山林,实际上蕴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第三第四句“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说的是诗人坐在书窗下,感受到雪花带来的寒意。
这首诗通过采用远观而不是触摸的手法,将诗人与雪花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得诗作中的情与景若即若离。这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唐代诗人张登在《小雪日戏题绝句》中写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这是一首描绘小雪节气我国南方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南方小雪时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
诗中的“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描绘了小雪时节南方地区依然比较温暖,梧桐树依然翠绿,槿花依然盛开,这种景象与北方小雪时节的严寒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又通过“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表达了南方小雪时节气候依然温暖,雨露充沛,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南方在冬季依然充满着生机。同时在读此诗时也会催人联想,诗人在写此诗时多么想能看到小雪节气中有飘飞的雪?
据说诗人张登在晚年曾在福建漳州做官,使他了解了南方小雪节气的景象。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南方生活的体验,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五代至北宋初年诗人徐铉在《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中写道:“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这也是一首描绘小雪节气的诗,写出了诗人在征西府中独自煮茶、赏景,感受岁月的流逝和孤独。
诗的开篇“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闲适安逸的氛围。日暮时分,诗人独自在征西府中生起火炉,烹茶而饮,这种场景充满了诗意的宁静和孤独的美感。“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描写了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象。篱笆边的菊花低垂着压在水面之上,南飞的大雁在晚霞中远去,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风景。“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在小雪节气的寂寥中度过,诗人发现自己鬓间又添了几缕白发,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最后两句“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诗人直抒胸臆,认为岁月无情,无法阻挡,因此不要将诗句都用来书写苍白的年华。
诗人徐铉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诗人、书法家。 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本诗风格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与白居易的诗风有些相近。
宋·陆游在《小雪》中写道:“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童子敲清磬,先生入定回。”这是诗人在小雪节气中在寺中写下的所见情景。首句“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诗中描述了冬日下雪的情景,屋檐下飘落着几片雪花,室内瓶中插着一枝梅花。展现了冬日的雪景和室内的温馨。而瓶中的梅花则象征着坚韧与高洁的品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洁的氛围。诗句中既有动态的雪花飘落,也有静态的梅花插瓶,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而后的“童子在敲打清磬,先生在静坐入定。”这两句诗勾勒出了一幅古寺中的静谧场景。童子敲打着清脆的石磬,声音悠扬,而先生则在静坐中结束了他的冥想。这里的“清磬”不仅是寺庙中用来击打的乐器,也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入定”则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闭目静坐,以期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雪花和梅花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小雪的景象,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宋代诗人释善珍在《小雪》中写道:“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这两句诗,其字面意思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天色逐渐暗淡下来,空中开始飘起了细微的雪花,这些雪花轻盈而微小,仿佛是天空中的云团初步凝结而成的霰粒。紧接着,诗人便听到了雪花轻轻撞击窗扉的声音,那声音细碎而清脆,宛如天籁之音,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诗负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雪夜图景。
诗句“云暗初成霰点微云暗”,既写出了天空阴沉、云团黯淡的景象,又预示着即将小雪气候中下雪的天气变化,通过而“霰点微”三字则细腻地刻画了雪花初降时的微小与轻盈,让人仿佛能看到那细微的雪花在空中缓缓飘落。而“旋闻蔌蔌洒窗扉”一句,则通过听觉的描绘,将雪花落在窗户上的声音形象地呈现出来,使得整个场景变得立体、生动。综上所述,这两句诗以其生动的描绘、细腻的刻画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这两句诗被誉为是宋代文学中的瑰宝。
读了古代诗人在小雪节气中写的诗,又捧读古代诗人在大雪节气中所写的诗,就会有了别开生面的感觉。诗人们通过描绘大雪时节不同的雪景,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唐代诗人李白在《北风行》开头四句中中写到的“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是诗人通过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北方燕山地区大雪时节大雪纷飞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这两句诗意境壮阔,气象极其雄浑。强调了北方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诗的想象力丰富,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另外两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诗人李白使用了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和密的特点,同时写出了边疆的寒冷。这种夸张不仅突出了雪的量大,还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北方大雪中壮美景观,传达了诗人不一般的情感和诗的意境。特别是诗句 “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描写,即是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轩辕台上,既表现了北方冬天大雪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士们的英勇。营造了一种寒冷、壮美、生动和立体的意境。
李白《北风行》中开头的这四句诗,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五言诗《夜雪》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夜雪的独特景象,透露出诗人当时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夜中被冻醒,发现下雪了。诗人听着窗外厚厚的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知道雪下得很大。诗中通过触觉(冷)、视觉(明)和听觉(折竹声)来描绘夜雪的情景。首句“已讶衾枕冷”,通过“冷”字描写了雪夜的寒冷,暗示雪已经下了很长时间,因为初落雪时气温不会立即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次句“复见窗户明”,通过“明”字描写了雪光的反射,使得黑暗的夜晚变得明亮,暗示雪下得很大且积得很深。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通过“折竹声”描写了雪势之大。
这首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诗人通过侧面烘托手法,不直接描写雪的形态,而是通过人的感受来表现雪景,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传神。特别是诗中写到的“讶”、“冷”、“明”、“重”等字眼,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白居易这首《夜雪》,初读觉得一般化,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写雪诗中一朵别具风采的诗花。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大意是: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见人的踪迹,只有在那茫茫的寒江上,漂浮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正独自垂钓于江面之上,周围是一片皑皑白雪,描绘了一幅大雪纷飞、人鸟绝迹的寒江独钓图,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坚韧的精神境界。
《江雪》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僻冷清的雪景图。诗人通过“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与“孤舟”“独钓”的渺小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中的画面更加广袤而寂寥。这种空旷与孤独的氛围,不仅烘托出老渔翁的孤高清远,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渔翁的形象与周围的雪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江雪》全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意蕴却十分丰富。诗中渔翁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渔翁的孤独和清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世俗的超越。诗人以渔翁自喻,表达了自己在遭受打击之后依然保持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柳宗元此诗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在这段被贬谪的岁月里,柳宗元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抒发。这就是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的一大特点。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大雪送炭与芥隐》中写道:“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雪中送炭”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大雪中的景象,突出了作者诙谐幽默的一面以及与朋友间的深厚友情。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伴随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面对天气的寒冷,诗人担心起了住在简陋屋舍里的朋友芥隐,担心他炉子里的炭是否足够,屋子里是否暖和,于是决定冒着风雪为他送去御寒的炭火。然后一起围着火炉,拨弄火炉里的灰烬一起兴致盎然,还想要赏着紫荆花吟诗作赋。诗中提到的“柴荆”一词,指的是紫荆树,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兄弟之感情的树。诗人通过诗的典故,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虽然紫荆花未开,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的雅致,依然一起吟诗唱和。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在高兴之余,范成大想将自己今日送炭的经过写进诗中,可幽默的诗人并没有将自己关心友人的雪中送炭之举据实相告,而是话锋一转,说成是自己为了应眼前的雪景而写诗,跟“雪中送炭”无关。这也是在告诉他的朋友芥隐,不要将送炭这点小事放在心上,范成大所重视的,是他们之间的兄弟友谊。这样的朋友和友谊,这样的大雪天,简直构成了人间最美的诗情画意的图画。
《大雪送炭与芥隐》是一首充满温情和智慧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范成大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短小精悍,适合在大雪的节气里品读。
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在《山中雪后》写道:“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全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冬日山居雪景,清早诗人一推开门,迎面而来的就是天寒地冻、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太阳冉冉升起,透过淡淡的云层,阳光颇有寒意。瞧!屋檐下长长的冰锥还未开始融化,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全篇从头到尾,纯写雪景,为全诗笼罩了一种深深的凉意。诗人通过描写大雪之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对历经苦难的身世的感叹。
诗的前两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描绘了清晨推门见雪,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的景象,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有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后两句“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通过“檐流未滴”和“梅花冻”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通过“清孤不等闲”表达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高洁与坚韧。后两句“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承接上句的雪景,把目光转向了檐下被冰封的梅花,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诗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了梅花迎寒而立不屈服的高贵品格。“清孤不等闲”,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梅花的赞美,歌颂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
郑燮〔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从小出身贫寒,年轻时屡不得意,曾流浪街头卖画。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以画竹最为突出。他的诗、书、画被称世间称之为“三绝”。但在那个时代他甚至还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了严重创伤,所以诗人常在诗里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魅力。
以上这些古代诗人写的小雪和大雪节节气中的雪诗,只是众多雪诗中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诗人们对小雪和大雪这二个节气中有关雪的景象描绘,也让我们感受到小雪和大雪天气带来的寒冷之美;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自由、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向往。不仅能够让我们在文化、审美、语言和历史等知识方面受益,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自然界在季节过渡过程中的景观之美。可以这样说,当小雪和大雪节气中的雪花遇上古诗,这样的节气就会变得诗情画意。
阅读古代诗人写的小雪和大雪节气中的有关诗歌,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