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读书闲谈(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读书闲谈(随笔)


作者:铁笔浪人 童生,95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6发表时间:2024-12-17 18:41:57
摘要:书籍,世上平常的东西。自文字发明之后,书籍便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从甲骨,到竹简、皮书、布书,到纸书,再到现在的电子书,一代代不同形式的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做了“标注”。使那些对知识和学问有追求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是先通过书籍去追寻人间社会,乃至宇宙的真相。

书籍,世上平常的东西。自文字发明之后,书籍便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从甲骨,到竹简、皮书、布书,到纸书,再到现在的电子书,一代代不同形式的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做了“标注”。使那些对知识和学问有追求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是先通过书籍去追寻人间社会,乃至宇宙的真相。
   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一则我对身外的世界有一定的好奇,二则自己偏内向,不擅长向别人问着问那,所以,只有自己通过看看书,去满足一下自己心中的某种需要。
   自己小时候尽管学习一般,但心里还是崇拜和尊敬有学问的人。像学校里的老师,他们总能给学生答疑解惑。那时候自己总认为,像这些老师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相对于学生而言,老师读过的书一般总会比学生多)。
   工作以后,有了工资,想看书的条件就更方便,甚至堪称优越。工资即使不高,也不至于连买书的钱都没有。于是工作这些年,自己也陆陆续续买了不少书,居然也能摆满一墙书架。
   看的书逐渐多了,越能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是自己的问题。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意境,就是自己从书中感知到的。原以为自己看书的情形也算是下了一些功夫,岂不知这些都是皮毛。只是从形式上看,占了点看书的样子。而真正看书的人,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是可以把自己看过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体系,写出书来。
   看书,或者叫读书,要有效果,还是二十岁之前的时间要紧。通过看《康有为传》《梁启超传》,足以说明过去的人读书看书是多么的刻苦和用功。就拿康有为梁启超为例(此二人为师生关系。梁是康门下成就最高的学生。),他们在青少年至青年时期,是下了大功夫读书的。首先是自己给自己每天定读书的任务,不打折扣。二是博览群书,结合现实来读书。三是带着思考读书。四是读后必有自己的分析见解要记录下来,还要同别人交流,是否有不到之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读书方式的积累,怎么不能成为学问大家?从古至今,历史上记载这样用功的读书人,还有许多。成语“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是记载古人刻苦读书的情形。
   看了一部书《南渡北归》,记实性质的书。讲的是抗战时期,清华、北大,还有南开大学,为了躲避战火,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的种子,最终迁到南方昆明继续办学的事情。书中提到的许多学者教授,都是在各自领域的学识大家。记得在中学课本学过一篇文章《最后一次讲演》,讲的是闻一多先生在街头演讲,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事情。那时候看这篇文章,把闻一多先生当做一个政治人物看待。有正义,爱国,勇敢这么一个形象。通过看《南渡北归》,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学问大家。他在西南联大是著名教授,著述颇丰,讲课深受学生喜爱。在当时的西南联大里,像闻一多先生这样有学问的人还有很多。而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一代人、最有爱国情操的一代人,却遇上了战乱的年代。在物质和精神(国家层面)上受尽折磨。但却没有丝毫影响他们降低做学问的心。也难怪,现在有人说,民国逝去,中国不再有大师……
   回到当下,和平年代,衣食无忧,能安安静静坐在灯下读书的人,还有多少呢?(除过校园里的师生,为了文凭,考证的那些人)。网络的普及,占用了现代人大多数闲暇的时间。虽说网络上也有好文章,但没有人把关文章质量高低的情况下,什么文章都出来了。而且娱乐性的文章或者内容,更比知识性的内容更吸引人。因为知识要思考,费神。娱乐不用费神就可以找到快乐感。于是乎在网络上,娱乐性往往容易打败知识性内容。娱乐消遣占了人们更多的时间。而人思想的充实提高,是需要知识填充的。
   现在的时代也有大师。不过换了个名称叫:专家。但仍有人不认可,称其为:砖家。不论专家,还是砖家也罢,能称为”某某家”,想必也是读过不少书的。但有些“砖家”的书是怎么读的?这个问题不必管它。作为一个普通爱读书的人,先把自己的书读好。
   正因为在书中看到那么多真正读书的人,才让自己感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若达不到那些真正读书人的样子或者程度,自己纵然有一屋子的书,充其量是个摆设,叶公好龙而已。
   在生产落后的年代,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天地之间摆放不了一张安静的书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存第一。在好的时代下,虽然也有某些竞争,但远远还没有到吃不饱穿不暖无处住的地步,为何不抽空看看书呢?我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不看看书,那怕是闲书,都是对这个好时代的浪费。
   现在一些国家工程,比如登月工程,是少不了大学问的人。虽然我看到的是飞船上天,但我能想到背后那些默默的科学家。这些人能少读书吗?其实在每一个行业里,都有学问大家。不论从文、从理,在几十亿的人群里,这些人总是有。普通人虽然从内在的生物基因,外在的家庭环境、社会机遇,不尽和他们相同,但他们的读书用功经历值得让人敬佩外,也值得让人学习。
   也许,有人会问,普通人除了有功利目的看书,看其它闲书有何用呢?我想或许没用。比如,把一件事干错了,不是马上看一本书,这件错事就对了。或者你没钱花了,看一本书马上就有钱了。假如,看书能有这种功效,人的世界就可以上升到仙的世界。但人还是要多看看书。这就像人需要日常吃饭一样。坚持吃饭不是解决饿的问题,本质是解决身体需要的营养问题。而日常若能坚持看看书,也是保障思想健康的一个措施。思想健康才是人一切正确行为的基础。
  

共 21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段文字以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思考为主线,深刻探讨了读书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意义和价值。作者从自身对书的喜爱说起,回溯了小时候对有学问之人的崇拜,以及工作后因经济条件改善得以大量购书的经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作者越发意识到读书的深度和转化的重要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例,强调刻苦、有方法且深入的读书方式方能成就大学问。通过《南渡北归》,作者看到战乱年代学者们坚守学问的执着,对比当下和平年代,网络虽带来便捷却也充斥着低质娱乐内容,影响了人们读书的热情。作者感慨,即使时代不同,读书对于个人思想充实的重要性始终不变。同时,作者也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学问大家,他们的读书用功经历值得学习。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书或许不能立刻解决实际问题,却如同每日吃饭一样不可或缺。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是作者个人读书心路的坦诚分享,更引发了对不同时代读书环境和读书意义的深度思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良好的读书条件,摒弃浮躁,静下心来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读书真正成为充实自我、提升内涵的有效途径。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17 18:42:2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24-12-18 17:59:21
  编辑老师辛苦。谢谢。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17 18:43:04
  此段文字围绕作者对读书的感悟展开。从自身经历到对不同时代读书状况的思考,强调读书深度的重要。以康有为等为例,突出刻苦读书的价值。对比今昔,感慨当下读书环境虽好,却多被网络娱乐影响。读书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但不可或缺。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18 20:58:19
  这篇文章紧扣书籍展开多维度探讨。结构严谨,从书的发展历程切入,述及个人读书经历、读书方法、不同时代读书状况,进而反思当下。内容丰富,有历史典故,有对学者的剖析,观点明确,强调读书重要性,呼吁人们珍惜时代多读书以保思想健康,颇具深度与启迪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