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读书闲谈(随笔)
书籍,世上平常的东西。自文字发明之后,书籍便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从甲骨,到竹简、皮书、布书,到纸书,再到现在的电子书,一代代不同形式的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做了“标注”。使那些对知识和学问有追求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是先通过书籍去追寻人间社会,乃至宇宙的真相。
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一则我对身外的世界有一定的好奇,二则自己偏内向,不擅长向别人问着问那,所以,只有自己通过看看书,去满足一下自己心中的某种需要。
自己小时候尽管学习一般,但心里还是崇拜和尊敬有学问的人。像学校里的老师,他们总能给学生答疑解惑。那时候自己总认为,像这些老师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相对于学生而言,老师读过的书一般总会比学生多)。
工作以后,有了工资,想看书的条件就更方便,甚至堪称优越。工资即使不高,也不至于连买书的钱都没有。于是工作这些年,自己也陆陆续续买了不少书,居然也能摆满一墙书架。
看的书逐渐多了,越能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是自己的问题。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意境,就是自己从书中感知到的。原以为自己看书的情形也算是下了一些功夫,岂不知这些都是皮毛。只是从形式上看,占了点看书的样子。而真正看书的人,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是可以把自己看过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体系,写出书来。
看书,或者叫读书,要有效果,还是二十岁之前的时间要紧。通过看《康有为传》《梁启超传》,足以说明过去的人读书看书是多么的刻苦和用功。就拿康有为梁启超为例(此二人为师生关系。梁是康门下成就最高的学生。),他们在青少年至青年时期,是下了大功夫读书的。首先是自己给自己每天定读书的任务,不打折扣。二是博览群书,结合现实来读书。三是带着思考读书。四是读后必有自己的分析见解要记录下来,还要同别人交流,是否有不到之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读书方式的积累,怎么不能成为学问大家?从古至今,历史上记载这样用功的读书人,还有许多。成语“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是记载古人刻苦读书的情形。
看了一部书《南渡北归》,记实性质的书。讲的是抗战时期,清华、北大,还有南开大学,为了躲避战火,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的种子,最终迁到南方昆明继续办学的事情。书中提到的许多学者教授,都是在各自领域的学识大家。记得在中学课本学过一篇文章《最后一次讲演》,讲的是闻一多先生在街头演讲,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事情。那时候看这篇文章,把闻一多先生当做一个政治人物看待。有正义,爱国,勇敢这么一个形象。通过看《南渡北归》,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学问大家。他在西南联大是著名教授,著述颇丰,讲课深受学生喜爱。在当时的西南联大里,像闻一多先生这样有学问的人还有很多。而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一代人、最有爱国情操的一代人,却遇上了战乱的年代。在物质和精神(国家层面)上受尽折磨。但却没有丝毫影响他们降低做学问的心。也难怪,现在有人说,民国逝去,中国不再有大师……
回到当下,和平年代,衣食无忧,能安安静静坐在灯下读书的人,还有多少呢?(除过校园里的师生,为了文凭,考证的那些人)。网络的普及,占用了现代人大多数闲暇的时间。虽说网络上也有好文章,但没有人把关文章质量高低的情况下,什么文章都出来了。而且娱乐性的文章或者内容,更比知识性的内容更吸引人。因为知识要思考,费神。娱乐不用费神就可以找到快乐感。于是乎在网络上,娱乐性往往容易打败知识性内容。娱乐消遣占了人们更多的时间。而人思想的充实提高,是需要知识填充的。
现在的时代也有大师。不过换了个名称叫:专家。但仍有人不认可,称其为:砖家。不论专家,还是砖家也罢,能称为”某某家”,想必也是读过不少书的。但有些“砖家”的书是怎么读的?这个问题不必管它。作为一个普通爱读书的人,先把自己的书读好。
正因为在书中看到那么多真正读书的人,才让自己感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若达不到那些真正读书人的样子或者程度,自己纵然有一屋子的书,充其量是个摆设,叶公好龙而已。
在生产落后的年代,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天地之间摆放不了一张安静的书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存第一。在好的时代下,虽然也有某些竞争,但远远还没有到吃不饱穿不暖无处住的地步,为何不抽空看看书呢?我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不看看书,那怕是闲书,都是对这个好时代的浪费。
现在一些国家工程,比如登月工程,是少不了大学问的人。虽然我看到的是飞船上天,但我能想到背后那些默默的科学家。这些人能少读书吗?其实在每一个行业里,都有学问大家。不论从文、从理,在几十亿的人群里,这些人总是有。普通人虽然从内在的生物基因,外在的家庭环境、社会机遇,不尽和他们相同,但他们的读书用功经历值得让人敬佩外,也值得让人学习。
也许,有人会问,普通人除了有功利目的看书,看其它闲书有何用呢?我想或许没用。比如,把一件事干错了,不是马上看一本书,这件错事就对了。或者你没钱花了,看一本书马上就有钱了。假如,看书能有这种功效,人的世界就可以上升到仙的世界。但人还是要多看看书。这就像人需要日常吃饭一样。坚持吃饭不是解决饿的问题,本质是解决身体需要的营养问题。而日常若能坚持看看书,也是保障思想健康的一个措施。思想健康才是人一切正确行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