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时光】一泉一窖(散文)

绝品 【时光】一泉一窖(散文)


作者:薛志成 秀才,102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5发表时间:2024-12-18 22:19:38

【时光】一泉一窖(散文) 天底下多泉,叮咚叮咚不知几万万眼。小时窝山峁,见泉一二。夏日,山野偶有泉,隐隐于芊芊芳草,锅口大,盆子浅,清凉甘洌。也有庄头老泉,泉水汩汩,清澈见底,一把把木瓢舀了几辈辈人,无人知晓,只知晓它是村里人的命根子。村里人好饮,独爱清晨的一担泉水,围炉煮茶,饭后再酌几杯小酒,说能通经络。
   十五岁那年,父亲陪我来县城参加中考,寄宿一家私人客栈。四合院,青瓦土屋,苔藓爬墙头,大通炕,一个炕上能睡四五人。和我们挤一个炕上的,是父子俩,也是父亲陪儿子参加中考。另几间房,一个样。算是“志同道合”,大人们搭上了共同的话题。饭后茶余,坐屋檐下,聊子女,聊家事,聊国事,聊柴米油盐,天南地北,说东道西。聊到一眼泉和一瓶酒时,月牙儿就拉开了话匣子,似乎要盛了满天的星星才收得住。
   少时不善言辞,不闻窗外事,只听得大人们说,泉是汤峪温泉,酒是上邽大曲。仅此而已。现在想来,倘若闲谈即为作文,那一定是浓墨重彩的大篇幅了。
   在外求学,遇到舍友父亲,博学多识。他知我从清水县来,顿时饶有兴致,说汤峪温泉声名远扬,泡温泉,仿佛投身大自然的温柔怀抱,洗去的是身上的污垢,更是尘世的万千疲惫,让心灵在氤氲水汽中悠然自得,重拾宁静与平和。还说清水是个好地方,轩辕黄帝生于清水,秦非子为周王室牧马有功封邑于清水,还出了一位策马扬鞭击匈奴,屯田戍边的西汉名将赵充国。中国文化里少不了一个“酒”字。文人墨客,对酒当歌。不知他好酒几分,对清水的酒亦如数家珍。说清水清水水至清,酿的酒绵软醇和,幽雅静爽。
   一个异乡人对清水的熟悉,让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清水人汗颜至极。清水历史特有的厚重与文化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他,超越了地理与时空的参照系,在文化的层面上重新找到了一个故乡的坐标。我呢?一只井底之蛙,在一个形似闭合的圈里跳着永不连通的路。
   他乡,故乡。故乡,他乡啊!
   渊博的学识如波涛汹涌一般,拍打着我孤陋的心岸,将那泉引入我的心海,将那酒窖藏在我的心房。似乎每一次心跳,都是泉水叮咚叮咚响,为酿那千年的杜康。
   过了几年,每周的七分之五,我都与粉笔黑板为伴。偶有一个悠闲的周末,出来透透气,温泉必是心之所向。
   春日,骑车漫游。
   出老城百来米,东风迎面,拂来阵阵酒糟的馥香。渐行渐浓。
   素来不沾酒,偏喜其香,没有酒味的浓烈,有百花溢不出的芬芳。酒香迷人,醒脑提神通窍,总不会让人东倒西歪,舌头打结,以至痴言失态。
   想起古时江南,梅子黄时雨,青石板的深巷里常有人吆喝:“买酒糟了,买酒糟了!”那酒糟之气,逆於人鼻。古书记载清泉四注,以得清水县名。这水清甘醇的北方小城,焉能不有锦绣江南的几分酒气?
   过一门口,见天河酒业矗立于广袤之地。银白色的不锈钢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偌大的发酵罐,宛若一座巍峨的城堡。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酒不在名,有窖则醇。贮酒库房内保存有1956年天水市酒厂和1982年清水县酒厂建造的木质酒海和藤条酒海152件、陶瓷酒坛520只。其酿造的历史可上溯到清朝末年(1911年)的“常盛茂”烧锅,百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醇厚绵香、净爽味长”的独特风格。痴迷数学,向来崇拜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用数学的眼神看,跨度之大,年代之久,数量之多,这足以使天河酒业一举成为国家3A级文化旅游景区和甘肃省第二批工业遗产,实至名归。
   曾经的上邽大曲窖藏在酒家的脑子里了,如今的天河春、羲皇故里和充国酒又成了酒家的琼酿。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皆爱酒,难怪酒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难怪北方的小城有如此悠久的酒文化。
   偶有名酒,陶渊明无夕不饮,作《饮酒诗二十首》。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嗜酒,沉醉不知归路。爱酒懂酒,绕不过苏东坡,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作个闲人。谪仙人举樽,绣口一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倘若时光能穿越到盛唐,太白回故里成纪,云游来上邽古城,举杯邀明月,定有一篇传世佳作。
   呜呼哀哉!如我不胜酒力之流,闻其香而不好酒者,始终徘徊在墨客达官贵人之外,高山仰止,一介布衣涂鸦自赏,文章自然难入妙境。
   向东再行十里,入了山,到温泉景区。野草碧绿,芦苇白绿,柳条葱绿,松针苍绿,柏叶翠绿,杉木青绿,槐叶嫩绿,桃叶墨绿,银杏鹅绿,满眼皆绿。绿里又一片粉,粉中带红,红中带紫,紫中带白,白中映粉,是笑开颜的丁香。一朵朵、一簇簇,挤压压一片片,一丛丛。绿里露出了亭台,露出了长廊,露出了楼阁,露出了荷塘,露出了村落,露出了酒旗,露出了茶馆,露出了幼童的酒窝,露出了女人的眼眸,露出了汉子的伟岸,露出了老者的鹤发。山上有怪石,石上有山绵延不绝。有真山,藏脉聚气,也有假山,细流成瀑。石,是真石,生得可爱,勾人魂。
   泉,比景更有来头。
   人类远古的历史,不论东方中国还是西方欧洲,几乎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神话。相传后羿射掉的九个太阳落在了九州大地,泉水因跌落的太阳的余热而温烫,便称之为温泉。另一个神话更是惊心动魄,说天塌地陷之时,女娲炼化五色石补天空,斩神鳌之足撑四极,而在她补天之时,五彩石熔化滴落地上成了温泉。《诗经》中描述的在水一方的这块古老土地里,必是深藏着一颗太阳的,抑或涌流着五色的补天石。邻近的陇城是女娲故里,距此不远的花石崖有颗巨大的补天石,莫非温泉是史前文明的遗迹?
   文字记载始于北宋。这里原有一座龙神庙,庙前有温、寒二泉。自古以来,当地百姓视其为“神水”,纷纷前来洗浴治病。如今庙宇已毁,现存温泉石碑两通。一通为诗碑,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诗曰:水性原皆冷,此泉何独温?天留千载泽,池贮四时春。善洗身心病,蒸销眼耳尘。好乘天际马,洒鬣暖吴民。另一通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刻,除赞美之辞外,还记述了温泉龙神庙的扩建情况。可见,温泉在明代已是陇上胜迹之一,位居清水八景之中。
   泉深不见底,泉口水雾蒸腾,是天空里落下来了云脚?袅袅而上,是薄薄清烟,又蒙蒙地落下,是淡淡丝雨。
   触目一幅烟雨山居图,出于何人手笔?
   轻解衣,缓缓入水,一股暖流从脚心儿升腾起来了。仰面而卧,只露脖颈以上,暖流蔓延至周身。脸,扑通扑通地热起来了。发根里生了气,生了雾,和着硫磺的微熏味儿,又结成露珠,爬上额头,打个滚儿流下脸颊。有三两滴溜进了眼角,热乎乎的,不痒,全然舒服。那不是朝露,朝露太晶莹太冰冷太绝情。这时,露了膀子和胸膛,不闷不燥不热,恰恰合适。闭目,凝神,梦一般憩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蜻蜓点水立荷头,凉风红叶青苔,雨雪霏霏。任窗外世事变迁与季节轮回吧。
   披衣,坐藤椅,面朝青山。青山暗暗送来阵阵秋波。听个《高山流水》,掀开茶碗盖子。袭来豆香,是熟悉的龙井香。熏目而后饮。平生最爱龙井,叶片舒展,不失圆润秀气。汤绿,淡雅清亮,味浓郁,香气宜养目。
   身旁一饮者,鹤发童颜,眉目间流淌着当年的清俊,少了壮汉的气场,多了的尽是慈祥。不多不少,白酒一小杯,看山听水细品慢尝。一瞅,杯是鸳鸯夜光杯,酒是充国老酒。
   一碗茶在手,知足常乐。
   一杯酒入口,知足常乐。
   叮咚叮咚,天底下多泉。清泉四注的地方有汤峪温泉。那年那时,天河里的清水四注,是后羿,是女娲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将进酒,一杯一杯复一杯,杯莫停,天底下有的是窖。天河里的窖独一无二。三杯通了大道,一斗合自然。
   一泉,汤峪温泉。一窖,天河酒业。
   脸,水淋淋的润。撩起一绺儿湿漉漉的头发,呡口西湖龙井。依依的杨柳风,送来门前溪水潺潺的告别,不觉喃喃自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共 31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据说甘肃省天水市的天河酒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独到的生产技术,其酒味醇厚、香气绵柔悠长且风格独特,这里的酱香窖藏酒远近闻名,深受爱酒之士的青睐。难怪有人说,酒是情感的船,航行在无尽的心海,酒是岁月的礼物,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味道。想必甘肃清水的水的确至清,才能酿造出如此精良的美酒。而清水的水,煮出来的茶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唇齿生香。清水的温泉,亦如那味道绵密的酒,令人欲罢不能。试想,水质清澈的温泉弥漫着氤氲的雾气,人在泉水里姿意畅想,整个人甚至整个世界都像覆盖一层薄纱,定会增添几分幽静与神秘,那该是怎样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情境!假如泡着温泉,品着香茗,亦或小酌一杯,大概神仙也不过如此了。天水酒也好,各处温泉也罢,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作者有幸生于天水,有幸见证和品味这独特的“味道”,实在令人艳羡。笔者洋洋洒洒写尽甘肃之最,引经据典道尽天水之美,令读者恨不生在君同乡,惟留遗憾空嗟叹。精美文字,推荐共赏。【编辑:红袖留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90020】【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50106第0002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24-12-18 22:30:35
  主编大人家乡这泉和窖,一个放松身心舒筋活血,一个健身益寿犒劳味蕾,怎不教人向往。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回复1 楼        文友:薛志成        2024-12-18 23:09:41
  感谢香香姐百忙之中编发小文。
   小城清水,欢迎你们来秦地游玩。泡温泉,喝美酒。
2 楼        文友:晓文        2024-12-21 13:34:36
  读薛老师新作,顿感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文中描绘的叮咚泉水,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薛老师虽不喜饮酒,却依然借酒抒怀,轻车熟路地将清水酒文化缓缓道来,道出饮酒的真谛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心境,那份超脱与豁达。文字。简洁生动,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紧密不离,与故乡人文情感融合到一起,体现出薛老师清高的精神。散文恰到好处的火候与劲道,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那段-- 向东再行十里,入了山……够散,够淡,够飘逸,泉味十足。一直以来,读薛老师的文章,皆觉得是大家之作,此篇更甚,如泉醇厚;似酒,绵烈。一泉一酒,不染世间尘埃,古韵新生,意趣独有。
恰好你来,恰好我在。
回复2 楼        文友:薛志成        2024-12-21 20:31:4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这首诗就是秦地(天水一带)百姓的“诗歌”。
   这块古老的土地,经济发展不是太好,民风依然纯朴。
   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读贾平凹散文,文辞如神来之笔,而情感略显张扬。陪儿子读曹文轩的小说,意境感人,像艺术记录片。受此启发,在《清水印记》里首次尝试了一下白描写意。这次算第二次。仅仅是尝试,见笑了。后面有时间了,再写写在水一方的清水,一崖一观一洞一寺之类的。算是《马社火》《清水印记》的后续吧。
   感谢晓文姐的鼓励,我当继续努力!
3 楼        文友:阳光下的红叶        2024-12-22 16:19:28
  读薛老师的文章,真的是秒回学生时代,课堂上昏天暗地背诵古文,那时候只觉得太痛苦。如今可能是年岁渐长,再读薛老师的文,真的,就忽然能感受到古诗文那种特有的魅力和韵味。线条流畅简约,笔力精准形象,写泉,就仿佛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写酒,就好像能闻见酒曲的醇香,更不用说散落在文章各处那些灵动的字符以及隐藏在字行之后鲜活的色彩,就如同一副古朴却又鲜活的画卷在脑海里缓缓打开,定格在一泉一窖的主题上,和欧阳太守的《醉翁亭记》很有些神似了。薛老师的这篇文,值得一读,再读。
半边明媚。半边忧伤。
回复3 楼        文友:薛志成        2024-12-22 16:38:55
  有人曾对我说,地域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骨子里的。生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嫌贫穷,却以秦人自居,呵呵,也许就是发自骨子里的“清高”。这份情感,促使我写了又写故乡的民风民俗山水草木。以后,有时间了,再写写一观一崖一石一洞之类的,算是《山村绝唱》《戏》《坟》《马社火》和《清水印记》的后续吧。
   感谢红叶姐高评与鼓励,我当继续努力!
4 楼        文友:云朵儿GAO        2025-01-03 16:11:49
  终于有幸再次拜读到薛老师的文章,是读者之幸。真诚的希望薛老师能抽出时间写更多的美文。祝福了。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赐情缘》《我的天空我的云》的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薛志成        2025-01-04 13:12:52
  感谢老师的鼓励,远握!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1-09 15:31:21
  薛老师居于清水,笔下的散文如出一辙,有着清雅隽永的质地。这清水的“一泉一窖”入了散文,携着古意,染了旧气,恣意穿行在长短句中,这种美感是无法抗拒的。薛老师用语言灌注散文丰沛的情感,不显山露水却令人回味无穷。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5 楼        文友:薛志成        2025-01-10 09:39:50
  感谢雪社的高评和鼓励,远握!
   生在清水,长在清水,活在清水,我与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养育了一方子民,我奋笔疾书一辈子也写不完她的故事,她的忧伤和她的风光。那就以骨子里的“清高”,为她谱写古往今来的篇章吧。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