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风雨庐山草堂(散文)

精品 【晓荷.奖】风雨庐山草堂(散文) ——行走九江山水间


作者:舟自横 秀才,112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6发表时间:2024-12-20 18:36:14
摘要: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经常去庐山游山玩水,东林寺的主持听说白居易文采了得,请他给一位故去的僧人写墓铭志,白居易提笔一挥而就,主持给了他10万文的稿费。白居易就用这笔稿费在庐山盖了一所房子,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白居易庐山草堂。

【晓荷.奖】风雨庐山草堂(散文) 有一段时间诸多烦恼缠身处在人生低谷,为了排泄精神情绪的压力,便选择了登山远动。在一年之内,每月至少攀登庐山一次。从莲花洞步行登庐山。山中空气着实清澄凉爽,仿佛有一种牵引力,个把时辰攀缓至庐山牯岭镇花径公园。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花径公园建有景白亭,系一尖顶方亭,坐东朝南,木石结构,铁瓦飞檐,亭前立陈三立撰《景白亭记》石碑,详细记述了建亭的始末。
   上个世纪初三十年代,张之洞门生陈三立好友李凤高游玩大林寺,他发现石工手中一块刻有“花径”二字的石块,于是邀请了正在庐山定居陈三立考证。陈三立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时称近代中国“维新四公子”。陈三立经多方考察,小心求证,断定这二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庐山吟咏桃花时留下的手迹。为保护这一流失千年的遗迹,陈三立和李凤高及其他诗友立即筹资购地,在大林寺下侧的谷地兴建花径亭。陈三立亲自撰写《花径景白亭记》,记录了发现石刻建亭的过程。李凤高在花径石门手书“花开山寺,咏留诗人”联刻。后来白居易的粉丝们又辟园种上千百棵桃树,几年后花径桃树蔚然成林。每逢春天桃花盛开,游人如织。
   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经常去庐山游山玩水,东林寺的主持听说白居易文采了得,请他给一位故去的僧人写墓铭志,白居易提笔一挥而就,主持给了他10万文的稿费。白居易就用这笔稿费在庐山盖了一所房子,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白居易庐山草堂。
   每回登上庐山都要经过花径公园,顺着花径幽深的小道拾阶而下,白居易草堂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山谷中。草堂位于花径亭的西北方的莲花池畔,曲径通幽,一座两米多高的白居易塑像伫立在草堂前池塘边,手捋胡须,作沉思状。莲花盛开季节,鱼戏莲叶间。草堂后苍松翠竹,绿树葱翠。草堂内陈列白居易的著作及在庐山活动资料。一千多年前,仕途失意的白居易依山筑茅庐,遁入空山,潜心诗文创作。
   生长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时期的白居易,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深刻认识到社会危机和人民疾苦,也培养比较注重实际和刚正耿直的性格。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历史,白居易代表进步知识分子,站在中下层人民的立场,提出一系列进步政治主张,主张以民为本,节用爱民,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居易三十五岁时写出《长恨歌》名动京城,仕途一帆风顺。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主张削平藩镇的宰相武元衡被剌死,御使中丞裴度被剌伤。白居易当时任左赞善大夫,上疏请追捕剌客,以越职言事,触怒了权贵,又遭人诬陷“不孝”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就有与九江庐山结下不解之缘。
   九江北临长江,南倚庐山,东濒鄱阳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庐山夏天是个天然避暑胜地,也是名人雅士隐居养老之地。才华横溢的白居易结束了三年谏官生涯,贬谪江州司马州只有四十四岁,正是不惑之年与知命之年交汇的年富力强年龄段,从歌舞升天的繁华京城长安,外放到“浔阳地僻无音乐”的江州。白居易从中央京官被贬江州司马,内心郁郁寡欢,从人生仕途的高峰跌落下来,他大济苍生政治抱负落空了,于是有了远离官场,终老山林归隐之心。
   白居易元和十年岁暮,他饱满深情写了一封书信给好友元稹《与元九书》,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冷落的心情:“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见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白居易苦闷写到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足下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象和足下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足下还在面前,竟忘记了足下是在遥远的通州。白居易在书信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重大突破。
   逆境之中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创作了诗歌《琵琶行》,从《长恨歌》到《琵琶行》,诗歌关注人民疾苦,正是诗人提倡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体现。白居易写出“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女红颜已尽,被重利轻义的商人抛弃,想到自己被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所冷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和生活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从而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佳句。白居易也就在这一年,亲自动手在庐山北麓香炉峰下建草堂,打算在庐山隐居安享晚年。白居易身体力行参与了草堂的选址、计划和营建。庐山草堂是白居易修建私园中情绪投入最多的一处,也是白居易林园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并撰写了《庐山草堂记》。
   《庐山草堂记》堪称为中国古代造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草堂建造的朴实简陋,陈设的雅致惬意,以及草堂周围景色,进而写到安适恬静的心情,表达了要“终于斯”的归隐思想,流露出士大夫在政治上失意后乐天安命:“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及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庐山草堂落成后,白居易江州工作余暇,也经常到草堂里居住休闲。他隐身于庐山的山水之间,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白居易曾经在《庐山草堂记》惬意写道:白乐天已经来做了草堂的主人,抬头看山,低头听泉,向旁边看竹树云石,从早到晚,看不过来。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住一夜身体安宁,住两夜心情平静安适,住三宿后心境空虚,物我两忘,不自觉地进入到“颓然嗒然”的状态,完全溶化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庐山秀峰下,也是中国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躬耕乐道的隐居之地,白居易居住草堂期间,曾经遍访过陶渊明的旧居遗址,他发现这位田园诗人故居已经了无痕迹。感慨写下:“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访陶公旧宅》)。田园与农事依旧,行云鸟飞依旧,树木欣欣泉水潺潺依旧,陶渊明的子孙后代依旧遍布田间地头。正是在陶渊明种豆除草的田园里,白居易构建草庐以度残年,他要寻找自己的桃花源。
   白居易蛰居九江第四个年头,唐宪宗念白居易是个人才,也不愿意落个毁才名声,下发了“红头文件”,提拔白居易为忠州刺史,白居易终于当上了地方第一把手,结束了近四年贬谪江州司马的生活,从此官运甚好,仕途步步高升,再也没有回到自己亲手建造的庐山草堂。白居易晚年写了一首怀念庐山草堂诗《池上二绝》:“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诗中描绘了草堂处在幽深竹林里,两位山僧对坐下棋,竹阴洒在棋盘山,四周静静的,只有微小的落棋声。
   白居易在忠洲和杭洲刺史,以及苏州刺史任上做实事办好事,为官清廉,甚得当地老百姓爱戴。在忠州,他整顿地方行政,奖励生产,放宽刑罚,平均赋税,把当时的豪门地主不纳税的格局改变过来。在杭州建白堤,利用西湖蓄水功能灌溉良田。在苏州,他也很努力地工作,真可谓鞠躬尽瘁,最后身体吃不消才要求离任北上。白居易离任,苏州城里黑压压一片人,哭着送别这位爱民如子父母官。刘禹锡的诗中形容“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虽不免夸张。白居易在掌握地方权力,作为封建官吏,施仁政,政治理想大放异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也是他政治主张生动体现和实践。
   “人去楼空花已尽,花谢人散未有期。”时过境迁,风雨飘摇,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原建的草堂,消失苍茫红尘中早已经荡然无存。现存花径中白居易草堂,是上个世纪末根据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仿建的草堂。草堂坐北朝南,按原草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而建。草堂木结构,用草盖顶,长宽大小力求随心所愿,建筑工艺极为简洁古朴,房柱用刀斧砍削,不用油漆。竹编的墙壁,不抹泥灰。纸糊窗户,萱麻编织的幔子,一切力图不加修饰,顺其自然,充分展现出一种原始质朴的自然美。它向有人展示了草堂的变迁经过,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草堂东面有一帘瀑布,水悬一米余,流水潺潺坠入石渠中,水落石出,水声如弹琵琶,流水淙淙,草堂与周围自然环境极为和谐。
   白居易庐山草堂原址到底在什么地方?据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诗中开头记载了草堂的位置:“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李白游庐山秀峰也写下《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也就是在现在庐山西北面秀峰位置,与著名的庐山下东林寺临近。白居易落魄之时寻求心灵的解脱热衷于佛道,这也是中国士大夫超尘脱俗的精神依托。《庐山草堂记》中记载了白居易为庆祝草堂的落成,他备下清茶素果,请来僧俗朋友二十二人欢聚畅叙,当天又兴趣勃勃带着一大帮人登庐山到现在花径附近的大林寺春游。
   大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之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筑堤修了一座水库叫如琴湖,据说大林寺原址葬身了湖底。江南人间四月,山下花期短暂的桃花早就凋零不见踪影,庐山海拔一千多米,山上气温要低于山下气温,当白居易一行人兴高采烈的来到大林寺,也就是现在花径一带。由于山下和山上气候的反差,白居易一行人惊闻大林寺的桃花正争妍斗艳,忘情山水的白居易灵感厚积薄发,感叹山中桃花鲜艳惊人,更暗喻世间沧桑欲归山林,仿佛又回到了早春二月的光景。白居易被眼前的春色深深所吸引,感慨万千,像遇到知音一样,随口诵出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一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自从登庐山运动后,漫游山水间,在历史与现实中辗转。人生有时很无奈,当身心融入自然美景之中,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每当登上庐山都要在白居易草堂转悠一番,久在红尘漂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融会贯通草堂四周美景之中,怡然自得忘记了疲倦和烦恼,身心在天地之间,穿越时空,宁静致远,眼前总浮现一千多年前,那个忧忧不得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远离纷争的官场,仰观山,俯听泉,其乐融融。只要心中有春天,春天就永远没有归去,她只不过开个玩笑躲到山里来了。人生无常,即使在人生低谷,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人生的春天就不会远去。每个前往草堂游人悟出这样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庐山博大精深文化价值魅力所在。
  

共 40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岁月的长河中,庐山犹如一座文化的丰碑,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思想,而白居易与庐山的渊源,则是这座丰碑上熠熠生辉的篇章。感谢赐稿晓荷这篇满含历史底蕴与人生感悟的佳作,引领我们走进那段因白居易而与庐山紧密相连的往昔岁月,去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生的启迪。文章开篇以作者在人生低谷选择登山运动为引,将我们带到了庐山。那山中清澄凉爽的空气仿佛具有魔力,牵引着作者每月至少攀登一次庐山,从莲花洞至牯岭镇花径公园的路线,以及花径亭中“花径”二字的传说与相关历史遗迹,如陈三立考证建亭之事、景白亭的介绍等,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庐山的历史文化画卷,也为后文深入探讨白居易在庐山的经历奠定了基础。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初陈三立等人对白居易手迹的发现与保护过程,从李凤高的游玩发现,到陈三立的多方考察、筹资购地建亭并撰写《景白亭记》,再到后来粉丝们辟园种桃,使得花径成为春天游人如织之地,这一系列情节不仅展现了庐山文化遗迹的传承与发展,更体现出古人对文化的敬重与热爱,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那段文化传承的佳话。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期间在庐山的经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他用为东林寺僧人写墓铭志所得稿费在庐山盖起了草堂,这座草堂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内部陈列都被作者详细地描绘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在仕途失意后于庐山寻得的一片宁静之地。而白居易的生平背景介绍,如生长于动荡时期、提出进步政治主张、因越职言事被贬等经历,使我们更能理解他在庐山时的心境变化。从繁华京城被贬至江州的郁郁寡欢,到在《与元九书》中流露出的冷落心情以及提出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再到创作《琵琶行》时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佳句的诞生,展现了白居易在逆境中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升华。他亲自参与庐山草堂的选址、营建并撰写《庐山草堂记》,文中对草堂建造、陈设、景色以及自己安适恬静心情的描写,体现出他归隐思想的形成,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后的精神寄托与人生选择。庐山秀峰下陶渊明躬耕乐道之地与白居易的关联,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白居易遍访陶渊明旧居遗址后的感慨诗作,以及他在陶渊明田园里构建草庐以度残年的举动,反映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桃花源般理想境界的追寻,也体现了庐山文化传承中不同文人之间的精神共鸣。白居易在江州后期被提拔为忠州刺史,之后官运亨通,虽再也未回到庐山草堂,但他在忠州、杭州、苏州等地为官时的功绩,如整顿行政、奖励生产、建白堤、造福百姓等事迹,展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吏施仁政的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虽经历仕途挫折,但依然心怀天下、有所作为的品质。这部分内容与他在庐山的经历相互映衬,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白居易形象。而现存白居易草堂的介绍,包括其仿建依据、建筑形式风格、周边瀑布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到现代对白居易草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现。对草堂原址位置的考证以及大林寺的相关情况,如大林寺的地位、如琴湖的修建致使其原址被淹、白居易在此创作《大林寺桃花》的经过等,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感受到庐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之美。文章结尾处,作者从自己登庐山运动后的感悟出发,强调了庐山文化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在人生低谷时,融入庐山美景,感悟其文化内涵,能让人忘却疲倦与烦恼,保持乐观豁达心境,就像白居易虽仕途坎坷但依然能在庐山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春天一样,这种人生哲理的传递,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庐山文化价值的魅力所在,不仅在于其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丰富,更在于它能穿越时空,给予后人心灵的慰藉与人生的指引。这篇作品以详实的史料、细腻的笔触、流畅的行文,将白居易与庐山的故事、庐山的文化传承以及人生感悟完美融合,情感真挚自然,充满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在此,我们诚挚地将这篇佳作推荐给广大读者共赏,愿大家能在阅读中领略庐山的独特魅力,感受白居易的精神世界,唤起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以及人生哲理的珍视与探索。【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1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20 18:37:12
  这篇文章恰似一部庐山与白居易的文化史诗,用质朴且细腻的文字,奏响了从白居易贬谪江州到庐山文化传承的悠长乐章。对历史事件、人物经历以及庐山景观的描写细致入微,情感真挚淳朴,读来如临其境,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充满文化底蕴与人生百态的历史时光,是一篇触动心灵的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舟自横        2024-12-23 09:45:26
  感谢编辑全面系统评析这篇散文游记,没有用心阅读,是写不出如此入木三分的编者按。首先是热爱文学,才有强烈的共鸣。遥祝编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20 18:38:02
  文章行文流畅自然,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层次。作者巧妙地以庐山为背景,以白居易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庐山的历史文化遗迹、白居易的仕途变迁、文学创作以及人生感悟等诸多内容,全方位展现了白居易与庐山之间深厚的渊源、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生的启示意义,极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庐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强烈的共鸣。
回复2 楼        文友:舟自横        2024-12-23 09:56:25
  传承优秀的中国旅游文化一直是我所做的努力。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旅游成为老龄人首选的休闲方式,旅游文化方兴未艾,写好散文游记。让游人了解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质尤为重要。隔屏问好!
3 楼        文友:何叶        2024-12-22 12:35:20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舟自横        2024-12-23 09:58:36
  晓荷社团凝局一批优秀写评论高手,令人鼓舞。隔屏问好!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8 10:16:5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舟自横        2024-12-28 17:11:20
  精品诗共同努力的结果,佳作共享。遥祝冬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