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杂谈历法及其它(随笔)

精品 【柳岸】杂谈历法及其它(随笔) ——文化漫谈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8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9发表时间:2024-12-23 15:02:56

说我们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融合的。西崽们会不舒服,但这实在是事实,不舒服也只能让他们不舒服了。小时候常常会困惑于历法,后来读古史,几乎每部史书都有专门的章节讲说历法,但看上几遍还是一头雾水,实在不知道作者们在说啥,只好放弃。记得后来专门买了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书,看过几次,都没有能读完,应该是作者不善于表达,我也就没有太多的兴趣去读,结果当然是放在一个角落,让灰尘去读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读了一本讲述通俗天文学的书,这历法问题才算是不再困扰我了。
   现在我们说古人的历法是阴阳历,这里的“阴阳”不是“两仪”的阴阳,而是指“太阳(阳)”和“太阴(月亮又被古人称为太阴星)”。常说的“阳历”就是“太阳历”,所说的“阴历”就是“太阴历”。太阳历就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确定的历法,太阴历当然就是月亮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来确定的历法。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这两种公转尽管都是公转,但它们的周期其实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的,但我们的古人却硬是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要是融合功夫不一流,怎么可能做到呢?就算是现在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天文学是专业,你让他凭空把月亮绕地球公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联系起来,他能象古人这么“巧妙”地“联系”起来吗?说实话我是有些怀疑的。
   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联系的呢?尽管我不曾对历法的起源做过什么研究,但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太阳的影响是处于首要地位的,也就是我们的先人们一定是先观察到“太阳(应该是地球的公转)”的运行周期,并用它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太阳历”来安排生产生活的。这在古人是“岁”的概念,我的猜测是“岁”在古人是指相邻的冬至(太阳到南回归线的时刻)之间的间隔。现在天文学知识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大约是365.2422天。古人当然也观察到地球公转到一定时点,气候等方面的各种变化,他们把这些“时点”规定为“二十四节气”。后来,或许是这些节气尽管很适合于指导农业生产,但却不适合用来记录时间。而要记录时间,月亮的变化就相对要适合得多,从看不见到满月,这是很容易看到的。这样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也就产生了“年”的概念。小时候听说过一个民间传说,说“岁”是怪兽,古人为了赶走它,开始放爆竹。“岁”被吓跑,“年”就来了。我想或许这就是用阴历来代替阳历的历史记忆吧?有时我甚至想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或许真正的含义是先人们经历过的好多个“太阳历”时代。
   太阴历是按月亮的公转来确定时间的历法,现代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月亮这段时间约为29.53天。这样月相变化12次,约为354天多一些;而变化13次呢,是383天多一些。无论那种都和365.2422天有差距,古人为了融合它们,特意设置了“闰月”。“闰”的本意是“余数”,是多出来的;“闰月”就是多出来的月,现在公历所谓的“闰日(二月二十九号)”在古人看来就是多出来的日子。这样太阳历的“岁”比较固定,要么365天,要么366天。而太阴历的年就比较麻烦:即便是正常年(十二个月)也可能是353天、354天、355天。而闰年(十三个月)也有可能是383天、384天、385天等。
   “年”被创立出来以后,好多的礼仪活动(这些活动就如同文化一样,肯定是出现了一批特权阶层后才有的)都根据它来安排。但我们最根本的农业生产其实是用“岁”来指导的。这也可以说是古人的“内阳而外阴”“内君子而外小人”吧?这样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权贵们注重的仪式有规律的举行,月亮的圆缺(望朔)就很直观;而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二十四节气才更重要。让特定的节气出现在特定的月份,这样既便于权贵们的礼仪,也方便百姓们的生产。而这样的安排,要是不经过特殊的处理就不可能。现在已知的处理方式用古人的话说是“闰月无中气”。什么意思呢?现在被称为医学圣经的《黄帝内经》把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和“十二中气”。现在所知的是先出现“节”,接着就是一个“中气”,比如“立春”是“节”,而随后的“谷雨”就是“中气”。古人把其中的“十二中气”分别固定在某一个月份,比如“冬至”在阴历十一月,“大寒”在十二月等等。这样一直持续下去,要是轮到某个“中气”可能要到下个月才出现时就先安排闰月。比如冬至可能到十二月时,就增加一个闰十月。这样“大雪”这个“节”尽管到了闰十月,可冬至一定会出现在十一月。我们常说的“无春年”或者“两头春”就是“立春”这个“节”被提前到阴历腊月而出现的。
   小时候常奇怪我们的传统历法怎么又被说成是“夏历”。后来才逐步明白,这种历法是夏王朝颁布执行的。既然夏王朝执行就被称为“夏历”,那在它之前当然还会有其它的历法存在过。而后来的一些学者所说的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等说法,也间接地证明了夏王朝前历法的存在。而在我看来,这些学者们的划分其实还是简单化了更古的古人。当然我这么说也仅仅是根据一些现存又被分散在各种文献中的信息而做的猜测。比如十二中气和月份结合在一起的说法,就是楚竹书《周易》中这样的记载:
   复卦初九:冬至,姤卦初六:夏至
   临卦六三:大寒,遁卦九三:大暑
   泰卦六五:雨水,否卦九五:处暑
   大壮初九:春分,观卦初六:秋分
   夬卦九三:谷雨,剥卦六三:霜降
   乾卦九五:小满,坤卦六五:小雪
   也就是那竹简刻录时,十二卦和十二月已经建立起了联系。而这种联系后来被人解释成“十二辟卦”。“辟”有君主、主宰的意思。这样每一卦就成了相对应的月之主。根据中气可以依次确定为: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可以看出这其中没有闰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先从大家比较熟悉的四柱算命说起吧。四柱算命中日、时的确定相对简单,而年、月的确定却需要功夫,要求算命人熟知二十四节气。它的每个月是从十二节中相应的“节”开始,到下一个“节”才结束的。也就是它的内涵是用二十四节气确定月支,而二十四节气现在我们知道代表的是地球运行到某个部位的时刻,也就是说其实质是太阳历,而太阳历当然也就不存在闰月了。这“十二消息卦”代表的十二月是不是就是曾经实行过的“太阳历”的遗存?它们原来是不是就是那个月的代称呢?那个历法是不是以提到的“十二中气”为开始,而以下一中气为结束呢?比如被称为“一阳来复”的“复”卦中的“复”字,甲骨文被解释成居住之地和“止”的复合,我没研究过古文字,但我更倾向认为它其实就表示冬至那天,“太阳开始朝北移”这个事实。同理,所谓的“三阳开泰”的“泰”卦,也应当不是从“立春”开始,而是从“谷雨”开始。当然,现在这一切要是没有更有力的考古成果的印证就只能是疑问了。但没有疑问的是后来的古人对这被他们称为十二消息卦的发挥。说它们是“十二消息卦”是由于它们是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阳爻去而阴爻来)”“息(阴爻去而阳爻来)”变化而来的。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息阴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消阳过程。
   “十二消息卦”被一代代的古人解释得很多,其实都是在用他们想法解释。要是有人研究,当然也能写出非常厚的学术著作。但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人类无聊时的智力游戏,其中有趣的可以看看,非要说它们对人类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那肯定是想多了。这就如同时间本来就是人类“编造”出的一个概念,比如我们古人的以帝王年号纪年,其核心是说这些时光是那位天子带来的;而现在用所谓的公历纪年,也不过是简化了的西方人观察太阳和地球关系的记录,现在都用不过是习惯。这也直接说明了时间不过是人们编造的,而不是什么客观的存在。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本来没有什么时间不时间的事,只是有了人类,有了想把前后发生的事按照某种关系比如因果等联系起来,才有了时间。就如同“皇历”曾是帝王统治天下的证明一样,时间其实就是人类有了思维能力,想成为万物之主的证明,可总有人会大惊小怪地说什么“时间存在”或者“不存在”之类的话。有人类所谓的文明就一定有时间,没有人类当然也就无所谓有没有时间。小时候看过一本名为《神奇的物理》的书,现在仍旧记得的是其中有所谓爱因斯坦的“孪生子假设”。说是一对双胞胎,一个生活在地球,一个乘坐了光速的飞船去了太空。过了多年后,坐飞船的回来了,他还是年轻的样子,而地上的那位已经老态龙钟了。由于那时已经知道“烂柯”的神话故事,也还相信老年人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之类的话或许是真的,所以也就一直觉得这是很高明的一个假设,现在是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有趣的玩笑。尽管我不懂物理理论,但我知道任何生物都会在饿了吃,困了睡,也会在不断地吃和睡后逐渐发生变化:从弱小变得强壮,然后逐渐衰老,最后的死亡,是具体个体生命的终止。海德格尔总结这个过程,说什么“向死而生”,有些读书人觉得深刻,但对于真正在生活的人,这不过是一句无聊的废话。人在地球上也好,在飞船也吧,生长的过程肯定是一样的,这和时间存在不存在都没有关系,它只是生物的一个正常发展变化过程。要是说那个乘坐飞船的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于地球,他回来后和一直在地球上的兄弟不一样,我认为是真的。要说“时间”对他们不一样,一个仍旧那么年轻,一个已经衰老,那我觉得这要不是开玩笑就是胡说。据说爱因斯坦在给象我这样的外行解释相对论时,说了这样一个比喻,说是和一个无聊的人一起呆一小时和自己热爱的人呆一小时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很形象,度日如年时,总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心情舒畅时又觉得时光是那么迅速。但时间很快或者很慢,该饿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饿,这饿才不管我们是快乐还是忧愁,不同的只是愉快时我们不觉得饿,当知道饿时,我们一定吃的比平时多。因此,在我看来,我们无论是用钟表还是别的什么计时器记录的所谓时间,客观上不过是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转了那么一段距离,主观上不过是我们这些一个个活着的个体在“单行道”的生命过程中的一段间隔。它可能“漫长”,也可能“飞速”,但这些仅仅是我们内心感觉的不同,和它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孪生子假设”出现后引发了各种猜想(这说明真正有思想的人确实很少,所谓的学者们也就只能一遍遍地重复前人多少还算别致的玩意),现在仍旧流行的应该是穿越吧?说实话对于这样的玩意,仍旧可以套用那句有名的评价:第一个用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人才,后来再用的就是一群庸才;而现在还在用呢?我不知道怎么说。当然,这样的玩意说它是天才也仅仅是由于想法的新奇,而不是它真的合理。它就如同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一样,很过瘾。但你要真相信,那你要不是孩子,就一定是你还一直完整地保持着孩子的智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行的公历,所谓的公元纪年法,和我们古人的“农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要说有关系,那就是它们都是太阳历,是西方的古人和我们的古人各自观察地球和太阳的关系而形成的纪年法。至于每个月的天数什么的,公元纪年法据说是一个西方的执政者觉得二月是处决犯人的月份,天数越少越好,所以故意把二月弄成二十八天外,其余就是三十或者三十一天。记得我小时候的课本里还一本正经地把这分配规律列出来,说是把手握成拳,从第一个骨节数起,到七,凸出来的就是三十一天,凹下去的除了二月就是三十天;然后再往后数(或者重新数),同样的规律。这结果就是很长一段岁月,我总是靠握拳来判断某个月是三十天还是三十一天。看过一个西崽解说这西方文明代表之一的公历,说那西方的位执政者是如何仁慈。但在我,它也仅仅是一个机械地记数的工具,除了大家都已经习惯用它外,它本身是没任何实质性意义的。说实话,它既不能指导农业生产(比如二十四节气在这套系统中的日期就不是确定的),也不能固定传统节日。至于那位执政者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就更加不是我关注的事了。
  

共 4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笔者的文章,如同深刻地学习了一部历法,许多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都能在笔者的文章中找到答案。如古人是怎样分的阴历和阳历?他们是如何把月亮绕地球公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联系起来?古人是怎样设置“闰月”的?年的创立,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传统历法为何被说成夏历?十二卦和十二月的关系, “十二消息卦”古人的解释,公元纪年法和古人的“农历”到底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困惑人们已久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的深度解读,给我们解释了这些问题,使人读后深深被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敬佩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读深刻精辟,读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10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12-23 15:04:45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4-12-24 08:23:12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12-23 15:05:14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水之影        2024-12-23 16:02:09
  值得学习,点赞支持!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24-12-24 08:23:47
  谢谢!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12-31 08:12:19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