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由“汉服热”引申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文化自信意识越来越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汉服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就拿我们西安来说:像大雁塔、钟鼓楼、回民街这些热门景点,身着传统汉服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雍容华贵、五彩斑斓的汉服,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都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汉服热”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人们欣赏这些华服的同时,容易忽略掉背后暗藏的社会现象。
说到衣服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御寒、遮羞、装饰。前两者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但衣服的装饰功能,往往是区分人们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尤为显著。古代人在穿衣方面绝不像现代人这么自由。换句话说:你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你能够穿什么样的衣服。皇帝、大臣、贵族、仆人……通过观察服饰,就能将这些不同阶层的人分得清清楚楚。
“汉服热”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种片面的认知:古时候的人们平时都能穿着这些材质优良、色彩艳丽的汉服。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知道:在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身处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往往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或许“粗缯大布”才是日常的标配。而我们在景区见识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汉服,恐怕只有当时的贵族阶层才有权利享受。
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反映了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不少人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上流社会,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意社会上的精英阶层。而那些身处社会基层的普通百姓,往往成了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对象。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对社会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时,往往就会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
举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青年时代的毛主席不仅热爱读书,而且身心力行,亲自了解了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当同时代的众多知识分子把视野过多地投入到大城市时,毛主席却实地考察了一些偏远的、人迹罕至的村子,并于1925年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想: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关注到了旁人不曾关注或不愿关注的社会各个阶层,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精英的社会地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只占整个社会总量的一小部分。当一个人关注并认识到社会大多数群体的现状时,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理性、成熟。
对于日常写作来说,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司马迁写《史记》,一开始只是为了歌颂王道,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意。但当他经历了重大挫折后,他比一般的史学家更胜一筹——具备了平民视野。刺客、游侠、卜者、商人……这些在统治者看来或许不值一提的人物,都被司马迁写进了书中。我想:这恰恰是《史记》比一般史书更具思想深度的重要标志。
当我们不再将视野局限于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是充分关注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时,写作的素材会越来越多,写作的境界往往也会“更上一层楼”。就像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讲的那样: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