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女子的心境障碍症(微小说)
一次偶然的契机,我结识了一位与我儿子年龄相仿的女孩,中文系毕业的,模样很周正,穿着中式立领服装,很知性的样子。我自然而然地将她当作孩子看待,当她唤我“姐”时,我还笑着提醒她,按年龄该叫我“阿姨”。她却眉眼弯弯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各论各的就好。见到您的第一眼,就觉得格外亲切,您周身散发着安详、温暖的气息,让人愉悦。”随后,她主动提出加我微信,我也未多想便应允了。
起初那几日,我们的话题围绕着教育展开,她还热心地为我介绍了有教育资源的朋友,彼此也算相谈甚欢。然而,渐渐地,我对与她的聊天开始心生畏惧。因为不知何时,她就会突然冒出一句:“姐,我觉得活着真没意思,苦恼太多,真想化作水,或许那样一切就都好了。”我满心惊愕,问道:“为何想变成水呢?”她幽幽地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能自由自在地游遍名山大川,无拘无束,也没人会对其说教。这般自在,多好啊。姐,您说怎样才能变成水呢?”
我一时语塞,只能劝她遇事看开些,莫要钻牛角尖。可我的劝说于她而言,不过是螳臂挡车,她总有诸多话语来反驳。有时,她又会说:“若能变成石头也不错,可以坦然接受万物的洗礼。”
我直言她的想法太过离奇,问其缘由,她坦然相告:“我患有心境障碍症。”我知晓心境障碍症属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的轻度抑郁,好在尚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功能,且不会通过接触传染。只是,人一旦陷入这般偏执的境地,着实难以自我解脱。可我并非良药,无法治愈她的病症,解开心结终究还得靠她自己。
自从她坦言病情后,与我交流便不再遮遮掩掩,时常发来长篇大论的留言倾诉衷肠。她说:“我厌恶我妈妈,她重男轻女,满心满眼只有弟弟,就因为弟弟能娶媳妇回家,而我终究是要嫁出去的‘赔钱货’。所以我偏不嫁人,就是要让他们不痛快。我也讨厌弟弟和弟妹,是他们抢走了属于我的幸福。有时真想杀了他们,可我又做不到。毕竟人之初,性本善,恨归恨,杀人终究不可为。其实,我心底也爱他们,只是他们不爱我罢了。”
我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的牢骚源源不断地涌来。我不知这些话的真假,只是机械地“嗯”“哦”“是呀”地应和着,心想或许让她倾诉出来会好受些。精神病患者大多头脑聪明,只是想法过多难以实现,又不懂变通,才在死胡同里越陷越深。我能做的,或许只有倾听。我能感受到,她本性善良,只是原生家庭的阴影,让她的人生布满阴霾。我对她既怜悯又无奈。从她的想“化成水或石头”的言语中,我察觉出她信仰佛教,心想有信仰便有突破口。于是问她:“你是不是信佛?”她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便开导她:“每个人来到这世间,皆带着前世的缘分,缘深缘浅,命中注定。就像你与母亲,今生有缘成为母女也是前世修来的,她辛苦生你,将你养大,你理当敬爱她。姐弟亦是缘,你作为姐姐,首先要改变说话的态度。言语是有温度的,当言辞充满温情,爱便自然流露。爱,是付出,而非索取,一旦想要索取,爱便失了原味。”
她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能,弟弟和弟妹就是我的死对头,他们看我在家就不顺眼,我还瞧不上他们呢,都成家了还天天回来白吃白喝。”
我问:“你在家吃饭交伙食费吗?”她说:“我没有工作,也还没成家,吃父母的,交什么伙食费呀?”
“如此说来,他们吃的都是你父母的,并非你的,你又何必动气。”
“可你说话聊天都很有文采,名牌大学毕业,为什么不找一份工作呢?”
“为什么要找工作呢?在别人的监督下生活,我不习惯。”
我告诉她:“地位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的,而不是靠抢夺。你要选择一份体面工作,努力干出一番成绩,大家都会对你另眼相看,包括你的父母。”
“不可能,我不想工作。父母能养儿子就能养我,不然他们生我干嘛?”
“你表面上是在和你父母较劲,实际上你在和自己的人生较劲。父母不是能和你走完人生的人,当父母不在的那一天,你怎么生存?”
“可是,我目前还做不到能独立。”
我又问:“你可有男朋友?”
她淡然地说:“认识一个,他已有家室,不过,他过得不幸福。他说离婚后就娶我,我等了好几年了。但我不会去纠缠和打扰他,每次都是他想见我的时候才约我。”
我劝道:“孩子,几年的等待都没有结果,你还要继续吗?你都快30岁了,马上又过年了,人生还能有几个几年呢?你在白白浪费青春。”
“我不在乎。他是个大企业家,上大学时,我在他工厂实习,第一次给了他,我对他是有感情的。”
我反问:“他对你是否也有真情?会不会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找你?”
她笃定地说:“姐,不是你想的那样,我相信他爱我,男女之间若没有爱,怎会在一起?只是他有他的难处。”
我着实惊讶于她的坦率和天真,她被洗脑了,或许善解人意在男人眼中是优点,所以才会陷入这般境地。再聪慧的女孩,在爱情面前,也会丢了智商和情商。我心想:他既是企业家,就有智慧和实力,明知女孩在家不快乐,若有心,怎会不为她安排住所?或给她指点人生的方向,亦或是为她找一份像样的工作。若是什么都做不到,那女孩连“小三”都算不上,只是被人白嫖。
我陷入了沉默,不知该如何劝她迷途知返。常言道,劝赌不劝嫖,劝嫖两不交。我实在不愿再多言,她的三观已然偏离正轨,难怪家人都对她疏离。我忧心她的未来,更怕哪句话说错,激发她的负面情绪,平白招惹麻烦。
见我不再回应,她的微信消息便接连不断传来:“姐,求你了,我该怎么办?你别不理我,家人都不管我了,你若也不理我,就没人听我说话了。”信息又传来,“姐,不要不理我,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我改还不行吗?”都是哀求的话。
……
面对她的追问,我只能选择继续沉默。答案已在对话中明晰了,能否走出抑郁的泥沼,全看她自己是否愿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