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希望】与众不同的禅宗(散文)

精品 【丁香·希望】与众不同的禅宗(散文)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2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1发表时间:2025-01-03 08:57:28
摘要: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致力于独善其身。大乘佛教强调菩萨道精神,追求无上菩提,致力于普度众生。

禅宗渊源流长,最早起于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在一次灵山佛教大会上,大梵天王手捧一支金色波罗花献给佛祖,请佛祖说法以度众生。佛祖登上法台,一言不发,而是拈着波罗花频频示众。高朋满座的众僧,不解其意,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此时只有佛祖和迦叶彼此心灵相通,可谓心心相印。
   佛祖嘱咐摩诃迦叶:“吾有正法眼藏(禅宗指全体佛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汝当善护持之。”就这样,佛祖把真理中的真理,修行成佛最神秘的法门,也就是最深刻的“心印”传给了迦叶。同时佛祖还传了一衣一钵作为付法的信物给了迦叶。于是禅宗诞生了,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在佛教史上,有大、小乘之分: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因地区、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信徒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实践不同,故有小乘大乘区别。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致力于独善其身。大乘佛教强调菩萨道精神,追求无上菩提,致力于普度众生。佛教传入中国后,大乘独盛,但又产生了空、有二派的对立和争论。空宗把世界之本体归结为空无;有宗则或说真如或执佛性。在小大、空有的对立之外,真言宗(密宗)又宣称自己为“密教”,其余各派为“显教”。
   《西游记》里,唐太宗李世民为跟他打江山死去的将士超度亡灵,开水陆大会,请玄奘讲经说法。观音菩萨告诉李世民,玄奘说的是小乘佛法,度不得亡灵。只有西天佛祖的大乘佛法才能普度众生。于是才有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因为有大小二乘、空有二部、显密二教之说,又因为成佛的法门各有主张,唐朝时期佛教产生了八大宗派,于是中国的禅宗产生了。
   禅宗一旦登上历史舞台,必然要在佛学史占有一席之地。
   禅宗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抬出创始人是佛祖,首任继承人是大名鼎鼎的摩诃迦叶,传至二十八祖摩诃达摩到中国传法,成为中国禅宗一祖,以后便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显示中国禅的正宗。禅宗宣布以往的一切佛教宗派,无论是小乘大乘、空宗有宗、显教密教,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籍教”,即依据经文书籍来获得佛法,确立教旨。与之相反,禅宗另辟蹊径,声称对佛法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不可言语的体验。认为文字典籍经文是“指”,不是“月”。主张通过顿悟(弘法时,就各人根器之利钝,对机说法,听着虽闻同一教义,而见解有深浅大小不同,而产生顿渐)直接从佛祖的内心获得“正法”。明确禅宗的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祖师爷迦叶是佛教中非同小可的人物,他是“头陀第一,法藏第一祖”,是佛祖十大弟子中的第一大弟子。佛经上多次说,他是佛祖的接班人。佛祖的“正眼法藏”尽数传给了迦叶。佛经里还有佛祖让迦叶与他并坐的记载,成为佛祖的真正接班人。《西游记》多次提及迦叶和阿傩,深层含义就是在宣传禅宗。
   释迦牟尼传教45年,却没有留下一部著作。迦叶担起为佛祖著述立言和传播佛法职责。在佛灭后的第一个雨季,迦叶在王舍城外毕波罗窟(又名七叶窟),召开500比丘大会。大会开了7个月,整理出《法藏》《经藏》《律藏》。
   禅宗二祖阿难也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他在佛陀50岁时被选为长随侍者,服侍佛陀25年,谨记无误佛陀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
   正是禅宗的一祖迦叶和二祖阿难共同努力,佛教才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在两人的影响下,佛教发展为上座部和大众部,进而形成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佛教的一切宗派,都对迦叶、阿难表示尊敬,尤其对迦叶更是尊敬有加。都说本宗本派是佛祖——迦叶的嫡传。他们把一切都最终落实到经典上,因为迦叶所传的佛法,就是通过结集经典流传下来的。不但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特别崇奉的经典,而且他们还竭力宣扬该经典的特殊地位,以显得本宗与众不同。
   唯独迦叶自己创立的禅宗不是这样。禅宗通过“拈花微笑”的故事,把佛祖、迦叶、阿难尊奉为祖师爷,并且不是依靠经典,而是通过心心相印来传承佛法。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一个穷人遇见一个仙人,仙人许愿让穷人变富,要什么给什么。随着仙人所指,财富一一出现。那个穷人贪心不足什么都不要,只要仙人的手指。结果,一无所获。因为他没有弄清楚仙人手指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深含一个哲理。故事里所有的财富都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从而是虚假的。唯有仙人的思想才是第一性的,才是真正的财富的源泉。
   在禅宗看来,佛法也同财富一样,一切见诸于经典的,都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因而也是片面、局部的。而佛祖的思想才是第一性的,才是佛法的源泉。可以说,佛法与佛同在,佛与佛法不可分割。教家诸宗则认定从经典中方能讨得真正的佛法。他们在多如牛毛的佛书中苦苦寻找,结果沦为经典的奴隶,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佛法,也永远成不了佛。因为菩提不是知识,是智慧。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就如德山宣鉴禅师,精究律藏,号称“周金刚”,却回答不了一个卖点心老婆婆的提问。经龙潭禅师的点拨开悟,在法堂前居然点燃《金刚经》的疏钞。
   因此,在“拈花微笑”的故事中,禅宗毅然决然地把佛家经典排斥在外。在他们看来“拈花微笑”的那一刻,佛祖已经把自己“本身”传给了迦叶,佛祖与迦叶合二为一,迦叶获得了真正的佛法,迦叶也就成佛了。所以不立文字,不依靠经典,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权威。只有如此,方能有全面的、整体的佛法体验。这种体验无法言说,也不必言说,这种体验可以传递,并且代代相传。
   在教家诸宗看来,佛祖永远在那遥远神秘的“西方净土”俯视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西游记》把如来写成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的合二为一体,其含义非常深刻。而禅宗却认为,“人人有个灵山塔,佛在灵山莫远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恰如求兔角”。禅宗还认为,佛祖在禅师的身上已经得到了永生,佛祖就在禅师中间,一代一代不断地创造新的佛法、新的世界。
   当佛祖把自己给予迦叶,代代相传时,他把世界的真谛、宇宙的秘密都带到禅师的心中。于是,外在的宇宙系列变成了内在的生命秩序,把握了我,就是把握了佛,也就是把握了世界。世界即佛即我,“世界”“佛”“我”三者统一,这就是禅宗创立故事的核心灵魂。这个灵魂影响了禅宗发展全过程。

共 25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禅宗是一个触及人类心灵的世界,就像大自然一样,表象与内在的统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致力于独善其身。大乘佛教强调菩萨道精神,追求无上菩提,致力于普度众生。”如果我们致力于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差异上去停留,或许禅解就是另外了。因为“菩提不是知识,是智慧。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所以“世界即佛即我”,“就是禅宗创立故事的核心灵魂”。“佛教的一切宗派,都对迦叶、阿难表示尊敬,尤其对迦叶更是尊敬有加。都说本宗本派是佛祖——迦叶的嫡传。他们把一切都最终落实到经典上,因为迦叶所传的佛法,就是通过结集经典流传下来的。不但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特别崇奉的经典,而且他们还竭力宣扬该经典的特殊地位,以显得本宗与众不同。”写意深刻,有真情实感,作者也发挥的好,好文欣赏,推荐赏读!【丁香编辑·金刚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10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1-03 08:58:42
  菩提不是知识,是智慧。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这就是一个悟的过程。
回复1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1-03 14:18:10
  金刚指文友,你好,你是不是对佛教感兴趣
2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1-03 08:59:12
  感佩才情,祝笔丰。
3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1-03 09:00:13
  谢谢金刚指文友精彩的编者按,编辑辛苦,问好祝福。
4 楼        文友:闰土        2025-01-03 09:21:22
  作者写的好,有真情实感,写出了佛教的故事,读后眼前一亮,感动人心,回味无穷。
回复4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1-03 09:46:52
  谢谢闰土先生精彩点评。这是我写《西游记与禅宗》一书的一个章节,请多多批评指正。问好祝福。
5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1-06 20:46:35
  读了老师佳作,使我对人心心念念的佛祖有了点睛初识。原来"世界即佛即我,“世界”“佛”“我”三者统一,这就是禅宗创立故事的核心灵魂。这个灵魂影响了禅宗发展全过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