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常止于不可不止(杂文)

编辑推荐 【菊韵】常止于不可不止(杂文)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5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0发表时间:2025-01-03 17:44:29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句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文说》中谈到的。其原文是:“吾文如万斜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苏东坡在这里是说他的文学创作,“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其实,世间一切事物莫不如此。即凡事该做时便做,且应该努力去做好,万万不可错过时机,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该做时,亦不可勉强为之,如若勉强为之,则后果难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什么事情做到一定时候,当止则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好就收”。当止而不止,也是会出问题的。因此便有“白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亦有“人之用情,需如行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来则应,去不留”。
   苏轼的“常止于不可不止”,说的更是非常的好,也就是说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强调到了“不可不止”之时,如若不止,事情便可能出现不可把握的状况,甚或走向反面。什么叫做“不可不止”,究竟什么情况算是到了“不可不止”的时候,这还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然而,说难回答,其实也不难回答,要完全准确地把握做一件事情的标准和时机,不在别人,全在当事人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做到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说当事人自己大体上是有个清楚的估计或者是规划的,也就是当初的初心是什么?当初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我于2013年学会驾车,领了驾照。2014年购置了一辆排气量1.6的私家车,10万多一点,用来代步。到2024年,已经开了10年。当初所以想学车开车,主要有四个想法:一是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自己学会驾驶汽车,也是赶赶时代潮流,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太远。二是那时候还在工作岗位上每天自驾车上下班,也可以免减去挤公共汽车之烦。三是有了私家车,我回老家去看望老人就方便多了。我的老家在吉林省长春市乡下,那里是东北松嫩平原腹地,是我的祖籍。离我的居住地大连大约有800多公里的路程。自驾家车沿高速回家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可以往家带一些东西。这些年我往家拉一些米、面、油、海产品、鸡蛋、衣物、家用电器、锅碗瓢盆等很多家庭用品,还有一次我们开车把自己种的几十斤重的牛腿瓜和大南瓜也捎了回去,家里人多,我们两个人种的东西多,吃不了。这些东西乘火车是无法带的。另一个好处是回家走动也方便一些,如我曾开车带老父亲和二弟他们去松原市查干湖游玩。四是有了车,我和老伴便可以扩大生活活动半径。尤其是退休后,我们单独或结伴到大连周边如营口鲅鱼圈、瓦房店龙门汤、普兰店安波温泉,以及金州、长海、旅顺,和城区周边的金石滩、滨海路、西山湖水库等地游玩,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当然,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驾车是方便,但其本身就有一个安全的问题。我曾在自驾车回老家时,在高速公路上出现两次危险苗头。一次是往回来时在长春至四平间的高速路上,在车速高达100多公里的情况下,被高速路中间的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圆坑颠起,没有出现爆胎和其它危险,简直就是万幸。还有一次,也是从吉林回来,到金州附近,因车速较快,方向打急了,险些侧翻。这些想来都后怕。还有一次,我开车回吉林,带上了那个装有行车执照和驾驶证的小本本,谁知,此前驾驶证不知道为什么被拿了出来,结果跨省驾驶七八天,驾照还在大连家中放着,回到家才发现。如果期间碰到交警检查,那将是很麻烦的事情。
   我所以决定放弃自驾,主要是出于这样几点考虑:一是城里车辆越来越多,停车越来越难。二是自己已经退休,车的使用率越来越低。三是开车就得养车,养车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四是自己年龄越来越大,手脚也不如前些年灵活了,已经不宜再开了。五是如若再回吉林家乡,也有了高铁。六是家人的建议,也是不要开了。有了这些理由,我决定停止自驾车,结束开车生涯。
   其实绝不仅仅是开车这样一件事情,需要“止于当止”,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有个“止于当止”的问题。有很多的人,常常是见好还要好,一味地追求好上加好,好上再加好。为什么一些人常常当止而不止呢,其中的原因会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欲望所致,就是贪得无厌。须知欲壑难填,而人们一旦到了此种地步,就会常常收不住。贪,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的人贪吃不止,就把自己吃成了一个大胖子,“三高”就来了;有人贪喝不止,结果就把胃和肝都喝坏了;有的人贪权不止,结果德不配位,爬得很高,摔得很重;有的人贪色不止,结果被风月债缠得身败名裂;有的人贪财不止,结果被古人言中,落得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贪誉不止,总觉得声誉越高名望越大越好,结果正如人们所说的“露多大的脸,现多大的眼”……总之,当止而不止,就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祸殃,也正如古圣先贤所说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共 1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修成国先生的杂文《常止于不可不止》,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个度,掌握不好这个度,就要被反噬。古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为什么还不明白呢?贪心使得物极必反,要懂得节制,才会取得最佳效果。有人说这有点中庸,中庸有什么不好?最起码不偏不倚,可以及时躲避灾祸。当止则止,见好就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回头,那已经晚了。“要完全准确地把握做一件事情的标准和时机,不在别人,全在当事人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做到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说当事人自己大体上是有个清楚的估计或者是规划的,也就是当初的初心是什么?当初设计的目标是什么?”【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5-01-03 17:55:34
  做实事,当断则断,当留则留,果断抉择,才有升腾的机会。做事情的过程都是弱小,爬坡,辉煌,登顶,下滑,败落。这是一个滑梯的形状,若不想直到最后的结果,就要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才不会给身后留下遗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