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又见拉萨(散文)
转山转水,转了一圈,我们又转回了拉萨。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在我心中,拉萨的气质是神秘。
一、布达拉宫
一直以为布达拉宫是一座旧时皇家寺院,去了才知道自己的无知。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办公的场所,也称“冬宫”。还有一处“夏宫”——罗布林卡,位于西藏博物馆对面。现如今,这里没有办公的喇嘛,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布达拉宫最初由吐蕃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后遭破坏又重修扩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一共13层,据说有一千二百多间房屋。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从外部颜色上一看便知。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叫“雪监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从低矮的门进去,里面黑暗阴森,非常恐怖,墙上挂着各种刑具——皮鞭、手铐、脚镣,展柜里还有两张人皮:一张成人的,一张小孩的。剖挖的人体脏器图片和行刑蜡像让人毛骨悚然。据导游说,原来挖眼的蜡像会发声,后因惨烈的叫声令游客害怕才取消。血淋淋的样子已令人极度不适。
眼前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尘埃落定》中的书记官翁波意西——那个两次被割掉舌头的智者,还有麦其土司家的行刑人尔依。他家的刑具室里挂满了各样的皮鞭和刀子,挖眼的勺子,拔牙的牙托,阁楼的杉木杆上挂着死者的衣服。他家的刑具是历代土司所赏,而这些衣服似乎是行刑人的勋章。
那些失去自由和尊严的农奴在主人眼中不及牲口,可以任意买卖任意驱使。“要使自由人不断变成奴隶那也十分简单,只要针对人类容易犯下的错误订立一些规矩就可以了。这比那些有经验的猎人设下的陷阱还有十拿九稳。”如此看来,能不能保持自由人的身份自己说了不算,而一旦成了奴隶,想要翻身却比登天还难。
一座监狱就是旧时代农奴的一部血泪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罪恶史。
接下来参观的就是历代达赖喇嘛办公和起居场所,以及他们的灵塔。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这里供奉着大约五六代喇嘛的灵塔,而六世喇嘛没有灵塔,只保留了他曾经的寝宫。
六世喇嘛即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3岁被认定为转世灵童,14岁在布达拉宫行坐床礼,不久即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后又在押解途中染病去世。他短短的一生是悲苦的,尤其是当他住在布达拉宫后。“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我想,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做那“世间最美的情郎”吧。外人眼中无限威风的雪域之王,其实只是个没有实权,任人摆布,被软禁被监视的傀儡,最后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命运无从选择,“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这世间,怎可让你皆不负,安得两全?面对命运时的挣扎与无力,纵使纵情声色,也难以抚慰一颗伤痕累累的心。那些动人的情诗,当是他生活的麻药与寄托。记得仓央嘉措,不因他是雪域之王,而因一首首的情诗使他成为了世间最美的情郎。
布达拉宫作为曾经的皇家宫殿,是西藏政治权力中心,看起来着实宏伟壮丽,里面更是金碧辉煌。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不计其数的百姓用生命建造的辉煌。它见证了历史的交替更迭,也留下了时代的累累伤痕。
二、扎基寺
匆匆吃过午饭,赶往扎基寺。扎基寺和西藏博物馆本都不在此番行程计划之列,属于临时调整。
扎基寺是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也是色拉寺的属寺,寺里所供神像为扎基拉姆。
扎基寺的藏语意为“四个僧人的寺庙”。足见寺庙规模之小,但当地人觉得异常灵验,因而香火很旺。扎基拉姆神像,黑脸,吐着长舌,面目有些狰狞。传说她是被人毒害致死,故而看着不似我们平日看到的神像那般慈眉善目,反而有些面相可怖。与之前看到的金刚罗汉倒有几分接近。
扎基寺周一拜财富,周三保平安,周五求健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诉求,选择进寺祈福的时间。据说扎基寺的财神嗜酒,进寺的香客们便会为他们供奉白酒、哈达、酥油等。这是我第一次听闻有人给神像供酒。
去往扎基寺途中,出租车司机跟我们聊起了一件趣事。他说,有人为了求财,专门买了彩票拿到扎基寺,当着扎基拉姆的面刮奖。我当时惊得都差点笑出声来,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是不相信佛神通广大无所不知,还是希望佛手眼通天无所不能?此种情况,佛若是帮了你,岂不是教唆世人不劳而获?如此行径,听来都滑稽。然而,到了寺庙,看到寺院小广场赫然立着的公告牌以示警告,方知这不是笑话,竟有些哭笑不得。世人之愚妄贪婪竟到了如此地步!跪在神像面前刮彩票,是虔诚还是亵渎?看到这一幕的神像,是不是也有像我一样的困惑?简直匪夷所思!
参观扎基寺那天是周四,不得不说我完美地避开了一三五,这大概就是无计划临时安排的“妙处”。客观上也为扎基寺这些神灵们减少了工作量。因为周四,不是神仙们的执勤日,所以我不敢妄求财富、平安和健康。就像是我们去办理公务,不巧去了才知道当天人家休息。
不过,于我而言这都没啥影响。我本就没什么执念。作为西藏唯一的财神庙,扎基寺自然是其他寺庙不可取代的。它的供奉习俗,分类祈福,逸闻趣事,还有在当地民间极高的认可度,这些都使得扎基寺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见识到这些,我此行已不虚。
三、大昭寺八廓街
闻名遐迩的大昭寺位于拉萨八廓街内。顺着人流排队买了票,迷迷糊糊的我愣是没找到它的正门。
大昭寺是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里面供奉着她当年从大唐带过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佛祖像,这里的游人和香客比布达拉宫多很多。寺院小房间一所挨着一所,每所小房间里沿着三面墙壁隔出大小不一的佛龛,每一尊佛像都金光塑身,神圣庄严。小小的房间里,游人摩肩接踵,佛像令人应接不暇。这些佛像,我不懂也不敢乱敬,更没有时间容我去细细了解。被周围的人前催后推着,我感觉自己成了移动的机器,只是机械地进门、绕圈、出门,然后进入另一所房间,重复前面的步骤。慢慢地挪步,匆匆地游览,一路走下来,佛像在我眼里都没有了辨识度。
一沓沓的钱币供奉于佛像前,每个人都看着那么虔诚。想起之前参观青海塔尔寺,也是纸币多到往外流,而且面值更大。也许在许多善男信女看来,钱还是硬通货,是对神灵最直接的恭敬方式。
大昭寺也有一片小广场,里面挤满了前来朝圣的人。游览布达拉宫时,导游告诉我们,真正朝圣的人会先到大昭寺再到布达拉宫,因为大昭寺有佛祖等身像。而我认为,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不一样,前者是政治中心,后者才是信仰中心。
同为佛教圣地,为何内地寺庙的香火远远不及藏地。是信众太少还是缺乏信仰的力量?但我也看到,有些在内地未必信佛之人到了西藏却变得虔诚。也许是环境使然、习惯使然,也许是政教合一的权力下,人们臣服于权力的同时也臣服于宗教。也有可能是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的艰难,佛教成为当地人精神的寄托和安慰。这些,我都不得而知。
本来还打算去小昭寺,但大昭寺的摩肩接踵打消了我的想法。
八廓街上喝一杯心心念念的阿刁奶茶,晃晃悠悠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那就顺便转转吧。
驻藏大臣衙门,感觉有点像当时的驿馆。陈列的图片展示了汉藏间的历史沿革、关系往来等。从历史角度确定了西藏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表明了汉藏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展柜中摆放着很多诏书,有的堪称书法作品。不得不说,古人的毛笔字我们也只有啧啧称赞的份儿。
时候已是下午,若在内地大概天已经快黑了,可这里还是亮堂堂的。八廓街上多了转圈朝拜的人,多了手持念珠的人,也多了摇着转经筒的人。晚饭后的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心灵追求。看着他们,我的内心也莫名多了一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