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福】怀念姨爹(散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转眼,还有几天便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要是姨爹还在的话,往年这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张罗着几个兄弟姊妹吃团圆饭了。能吃上他亲手且用心做的一大桌子香甜可口的饭菜,更是我们的福气了。
惋惜的是,三年前的冬天,也是接近年关的时候,姨爹因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去到了属于他的没有疾病痛苦的天堂。其实,说到底就是三高病症引发的肺部感染,最后因器官功能衰竭而没有办法抢救回来。更令我们感到心痛的是,他被这个病痛活活折磨了两个多月。不能说、不能吃、不能坐、不能走,年老了还只能整日平躺在一方小床上,且年轻时又有吃不完的苦,想起来多少是有些让人深感凄凉的。
看着姨爹躺在病床上呻吟着,我们却不能为他减轻一些疼痛,只得请医院为他打止痛针。当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时,我们知道他还有几天的余下时光了。为了能再多一点陪伴他,我们每天下了班便急匆匆地赶往医院探望,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老伴和儿子也纷纷轮流守床。多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多希望明天能有奇迹出现,可一切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
那时的姨爹,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正常进食,每天只能用针管喂流食。他在清醒的时候,因疼痛实在如浸入骨髓般难受,曾多数请亲友放弃他,别再治疗了,让他就这样离开。但是,身为他的亲人,又怎么能做到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亲人说走就走呢,无论如何,也得尽其心力救治,至于能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就不是我们能主宰的。在医院陪护的那段时间,我们好像把一辈子能流下的眼泪都哭干了那般,可不管我们怎么祈求怎么想办法,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姨爹。
我清晰地记得,姨爹走的时候是流着眼泪走的,而在场的我们也全部哭作一团。尤其是姨妈,哭得昏死了过去。因为,她和姨爹相知相伴相爱了五六十年。他们从青丝到白发,一起度过了很多艰难且美好的日子,也成为了亲友们茶余饭后谈论和羡慕的婚姻伴侣。至今,他们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疾病还是健康,始终坚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信念的爱情故事,仍然在流传。
姨爹是我婆妈大姐的丈夫。婆妈的大姐,按我们当地的称呼,我得叫一声姨妈。他们俩都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经过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物资匮乏的年代。有幸的是,他们在家人支持和时代特殊机遇之下,都下乡当过几年知青,还一起被分配到了一家阀门厂。应该说,他们的青春都贡献给了阀门厂。而阀门厂,也给了他们一个安稳的家。当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时,是厂里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小居室的住房。这套小房子,更见证了他们从结婚到生子再到退休的一整个芳华。
在我的记忆里,姨爹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做得一手好饭菜,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关键还非常的顾家勤劳。但凡家中有个大情小事,都是姨爹在操持。家中的生活,也是他在打理。虽然他掌管着一家的财政大权,但他从来不舍得乱花钱,要花也是花在刀刃上,还都是提前和家人们商量好了的。所以,借用现在很多小年轻说的话,姨爹就好比一个绝世好男人,不知道上辈子姨妈是做了多少好事,才换来了今生她和姨爹的相遇相守。
姨爹还在的时候,每一年的春节都是热热闹闹的,因为又有人邀请吃团圆饭了。而且,从食材的采买到择菜淘洗再到烹饪,都是他一人亲力亲为的,完全不用帮手,也能按时做出够几桌子人吃的饭菜。当我们想要上前帮忙时,他还坚持把我们推出厨房,让我们就在客厅看电视,只管等着吃饭就行。转身,只见他忙碌的身影,在厨房里不停晃动着。
站在灶台边上的姨爹,双手的袖子挽得很高,拴着一块花围裙,有条不紊地切着菜,只听见菜刀与菜板摩擦产生的咚咚声,小铁锅里红烧的莴笋肚条滋滋地冒着大泡,锑锅里炖的羹汤烟雾飘舞,整个屋子弥漫着淡淡的黄芪鸡汤香味。我们坐在沙发上,心里却已经有些按耐不住了,毕竟这浓烈的香味引得人直吞口水,巴不得立马就飞奔到厨房,拿起汤勺,舀上一碗原汤喝上。不过,不好意思那么做,还是只得耐着性子,等亲人们都到齐了,再一起上桌美美大餐一顿。
我曾经问过姨爹,是不是专门找师傅学习过烹饪,不然为什么饭菜做得那么好吃,而且就是普通的食材也能变着花样做出新意来。可他告诉我,一切都是自学的。用他的话说,他出生的家庭比较贫穷,又在农村,父母亲要养活几个孩子,是断不容易的。现实条件之下,想要过得好一些,只得想办法将一些家常的小菜,精心做成跟荤菜肉食差不多的样子和味道。或许,就是在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的反复摸索中,他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炒菜和熬汤技能。在这一点上,似乎他的儿子还得了他的真传。如今,他儿子也是个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喜欢专研美食的人。这些福气就属于我的嫂嫂了,祝福他们也能像姨爹和姨妈那样,恩爱到白头。
姨爹给我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且爱拴着一块带着红花的围裙,在厨房忙碌着,妥妥的一枚四川泸州本地顾家男人掌勺的模样。我还记得那时他家厨房的样子,只有几个平米大小,狭长狭长的,灶台是水泥打造的,没有贴瓷砖,也不知道是他故意不贴瓷砖,还是觉得贴瓷砖太贵,总之我也不好意思问,索性就当作永远的谜团吧。虽然只有小小的几个平方,但是经过他的亲手打理,从碗柜到菜板,以及锅碗瓢盆、水槽、燃气灶等的布置和摆放,都是井然有序,还给人一种并不止几平米的错觉。
我自是明白,姨爹把厨房当成了宝贝一样来对待,因为在他看来,那里是他精心为家人烹制爱心美食的地方,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不管何时,我们去他家,看到他的厨房总是被擦得光亮光亮的,连不要的菜叶、饭菜残汁等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难得一见的整洁,也值得我好好学学。家是自己的,当认真对待,倾力呵护,才终能释放出更多的温暖和有爱。
我相信,爱是可以被传递和被影响的。一个有爱的人,走到哪里都能散发着自身的光芒,为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点燃一缕微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当一点一点的小爱汇聚在一起,便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成就一束巨光,给更多的人带去光亮和温暖。就像姨爹把这份爱传递给了家人,他的家人又将这份爱延续,传递给了自己的小家。在小家生活的人,应该终有一天也能再将这份温馨带给相知相伴的另一个他。
姨爹虽然是个顾家的男人,但对于自己却多少有一些敷衍了。自从认识他以后,我便很少见他给自己买过几件新衣服。每次跟随姨妈她们出去逛街,他也总是负责当好搬运工,说给他买点,他也不要,只说给姨妈和孩子买就行。而他,竟真的总是穿着那几件青色的衣服,从短袖到长袖,似乎换来换去就那么四五件衣服。当逢年过节时,给他买点衣服算作礼物,他也极力让我们拿去退掉,说是挣钱不容易,有得穿就行了,不必再多买,买了也是塞柜子,浪费了。我知道,他是生活简朴惯了,以致于一直做不到大手大脚地花钱。
有时,我们还调侃道:“能花钱的人,才能挣得更多的钱。”姨爹只是微微一笑道:“没事的,这辈子就这样了,简简单单、平平安安过。”是呀,姨爹一直都是十分节俭的人,他的这份习惯保持了八十多年,也成了族人中都知道的秉性。你看,他家的灶台,始终没有更换成现在流行的大理石灶台,连燃气灶也是最普通的那种类型,都没办法镶嵌进灶台下方,依然很突兀地裸露在灶台上方。灶台的边角,已经被他磨没了棱角,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光彩,只是就是这方灶台,承载着姨爹对于家人身体健康的呵护,更有对亲人们的无限关心和照顾。
可惜,自从姨爹走后,这方灶台便经常被冷落,像是一位孤寡老人独自守着一方天地,也不知道是否还能有机会再繁荣热闹一番。而且,此后,姨妈家邀请亲友们吃饭也都是去外面的餐馆,我们再也没有去过她家吃团圆饭了。据婆妈了解的情况是,姨爹不在以后,连姨妈都很少开火做饭炒菜,她总是简单对付着吃一顿,还经常都是快餐食品,比如饺子、面条、面包、饼干等。
我们曾经劝说姨妈去儿子家住,跟他们一起生活,吃饭也要规律很多,而且还能彼此有个照应,可她委婉拒绝了。很多次,我们邀请她过来一起吃饭,都是吃些家常便饭,但还是被她拒绝了。一个小南瓜她可以吃两顿,煮一次稀饭她也能吃两顿,早已白发苍苍的她,在昏暗的灯光下,愈发得沧桑,客厅里她和姨爹结婚50周年纪念日时拍的那张合照倒是异常清晰。
我明白,姨爹的离去,姨妈心里始终放不下,热闹已经对她没多大意义了,只等时间慢慢治愈。看着她的样子,仿佛看到了我们未来老去的样子。也不知道未来等待我们的,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处境。不管如何,珍惜当下,爱护彼此,莫等失去后方才觉得后悔,便是我应该做到的。
2025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