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借粮(散文)

精品 【流年】借粮(散文)


作者:张海峰 秀才,286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发表时间:2025-01-04 15:34:21

近段时间,无论早晨跑步或者晚饭后在渠边散步,总会看到小城的男女老少拿着特制的工具,提着袋子在遍布小城绿化带的槐树上摘槐花的场景。
   望着他们一个个伸着脖子在槐树瞅来瞅去。在瞅准目标后,用特制的工具将槐树枝从槐树上拽下来,接着如摘菜一般,仔细将一朵朵如铃铛般的槐花,装进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槐花摘是摘了,也心满意足地提回家做槐花饭去了。留下的却是散落树下的残枝败叶,以及还掉在槐树上的鲜活树枝。真不知道这是吃槐花还是破坏树木?
   想到吃槐花饭的一幕,我的记忆被带回到五十年前——在那春夏之交的季节,那些缺吃少粮的日子,以及父母为缺粮发愁和由到处借粮的情景来。在我的印象中,地处阴冷的老家是不种槐树这种干早树种的,槐树是干旱地方的特有树种。我们老家乡民的也不可能像小城人一样,将槐花摘回去经过处理,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我们那儿如果有槐树,我估计我们老家的乡民那也这么做。甚至比小城人更趋之若鹜。
   听小城的老人讲,以前槐花是老百姓的救命饭。也同样因为四五份缺粮而和槐花当主食吃,那时的槐树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缺粮的人因为抢着摘槐花发生的不和谐的事比比皆是。
   老家因为没槐树省去不少事,也让和善纯朴的村民间相处得更加和眭团结。
   树上虽没有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但沟沟壑壑的山地里能充饥的东西却不少——苦苣,芥菜,灰条,苜蓿弄回去稍做处理就能充饥。用老家人的话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那时年纪尚小,不知道除了我家之外还有哪家有缺粮的情况,也许别人家分的粮食比我家多,公家供应的粮食分的比我家多,不存在缺粮的情况吧?而我家却不同,上有六十多岁的奶奶,下有比我还小的弟弟妹妹,少一顿都不行。除了我们早晨去学校拿的杂面干粮,还要为奶奶另准备喝茶的精面干粮。
   我家劳力少,挣的工分也少,生产队分粮的时候我家都是最少的那家。麦子也好,碗豆糜子也罢,都是最后分的那家。就是分得最多的洋芋也是最少的那家。生产队每年春天播种完余下种子分给社员,我家也是分得最少的那家,就是生产队种洋芋选下来的洋芋副产品,每次分的也是我家最少。分的少,家口大,吃的自然就快。粮吃完了,一大家子就靠父亲那可怜的几十块钱的工资过日子,父亲的工资往往一月接不上一月,有时还不得不提前支取,尤其是四五月份最缺粮的日子。
   借粮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但不借,就得断粮。公家供应的玉米、高梁、红署干之类的供应粮吃能吃,但总不能顿顿依靠这些杂粮过日子呀!供应的粮食中,玉米倒好,不怎么反胃;但高梁吃多了,就不好,连大便都拉不出来,非得掺些白面才能解决这种尴尬现象,而红暑干供应的又少。在没有肉,没有油的年代,越吃越饿,总好像从没吃饱过肚子。
   生产队分的吃完了,公家供应的吃完了,接下来就得去借,这也唯一的办法。
   那会不像现在可以随处买粮,到处是粮店。那会不允许倒卖粮食,倒卖粮食是违法的事,是政策不允许的。 在我的印象中,我家亲戚全是穷亲戚。舅舅家住的挺近,舅舅家的情况与我家差不多,两个姨妈家日子过的比我家日子更艰难,借粮是不可能的。唯一能指望的姑姑也因为长期患病,家境可想而知。能想到的亲戚都想到了,能借的亲戚也借到了,但都是以这种借口那种理由婉言拒绝了。
   在我的脑海里,光我参与借粮的经历有两次。家里其他人借粮的次数多得就更不用说。 在我仅有的两次借粮经历中,一次是和二哥拉着架子车去前大嫂的哥哥家去借粮。另一次是和父亲赶着骡子去父亲工作过的公社大队去借牲畜吃的粮。
   在第一次借粮中,我提到前大嫂。只所以叫她前大嫂,是周因为前大嫂去世。前大嫂去世时也只有三十多岁。 前大嫂走的时候,侄女才十岁,侄子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前大嫂得的什么病,一直没有查清楚,反正县医院,地区的大医院都去看过了,就是没看好,最后不得不拉回来听天由命。 前大嫂也是个苦命人,爹娘死得早,小小的年纪不得不和自己的二哥二嫂过日子。等到长大了,由二哥二嫂做主嫁给了我大哥。来到我们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没过几天好日子,两个孩子便出生了。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又得怪病医治无效早早离世。前大嫂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孩子托付给了己搬入县城居住婆婆。前大嫂是个明理人,也是个苦命人,没享上儿女的福。她要是活着话,现在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也是当奶奶当外婆奶奶的人了。她最牵挂的两个孩子被公公婆婆供养成人,一个当了教师,一个进了工厂当了工人,两个孩子日子过也不错。
   前大嫂娘家在甘肃静宁曹务公社曹务村。距我家有二十里的路程,是甘肃宁夏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子,这里地势平坦,宜种麦子等作物,生活条件比宁夏这边生活条件好得多。
   我和二哥是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拉着架子车去二十里之外的大嫂娘家去借粮的。当时我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二哥也就是个十六七岁的样子。两个人拉着架子车晃黟悠悠地走了近三个小时到前大嫂的娘家。前大嫂的哥哥一看我们拉着架子车来借粮,也没多说什么,知道是自己妹妹许下的借粮承诺。便二话没说,去了陈放杂物的房子里把事先装好的两袋陈粮麦子拿出来,放在我们拉去的架子车上。前大嫂的哥哥本想留我们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去,但我们还没有在别人家住的习惯,就借口第二天还要上学就推脱了。前大嫂的哥哥一看我们饭也不吃,水也不喝执意要走,就没再挽留。就硬给我们拿了点路上吃的干粮,目送我们出了村子。
   去的时候下坡路空车,走的快。回来的时候异常艰难。架子车上拉着二百来斤麦子挺沉。两个人你推我拉,我拉你推,轮流进行。二十多里的上坡路,不知前前后后交换了多少次才到的家,回到家男累得顾不上吃晚饭就睡了。
   多年以后,虽然大嫂不在了,大嫂哥哥一家很少走动,两个侄女侄子逢年过节具体去没去她亲舅舅家就不知道了。但是大嫂的哥哥的一家确有恩于我家,这点不论时间过多少都不会忘记,别人忘没忘我不知道,但我时刻铭记于心于心。
   还有一次借粮,是我和父亲去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公社去借粮。 当时记得特清楚,是学校放假,父亲休息回来时去借粮的。借粮的地方我是知道的。是距我家三十里外的一个叫苏台公社大慢坡大队的一个村子。当时是牵着家里黑骡子去的,借的是燕麦,借了整整一麻线口袋。
   父亲生性耿直,从不向人开口借东西,尤其像粮食这类东西,就更不开口,更不愿意向人去借,向人去求情了。 父亲有顾虑也是有道理。往前想,如果粮食借到了就得等家里粮食收成了还人家。如果实在借不到也没办法,人家村子的也有难处。父亲是上过大学,又是工作人,且在这个公社搞过林业建设。如果人家不肯借,脸面上有些过不去,总觉得人家不给面子,毕竟在这个乡镇工作过。但往后想,为了一家老小,也只有求爷爷告奶奶,磨破嘴皮去求情了人家给他个脸,好为家里的老小有个交待。
   还好,村干部念及父亲往日在此工作过,今日又亲自带着孩子来借,便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这一麻线口袋燕麦,从不愿向人开口的父亲此前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费了多少周折才借回来的。这些借回来的燕麦,经过炒熟,然后拉到村里的水磨坊磨成粉,成为了我们早上的干粮——炒面。燕麦炒面尽管口感差了点,但能饱腹,也经饿。
   1982年1月1日,随着中共中央下发一号文件,肯定了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紧接着,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彻底摆脱了以往停滞的困境。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让各家各户都有了余粮,连我家年年借粮的家庭也不例外。 从此,我家不再为吃发愁,而且吃白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一些杂粮也慢慢地从饭桌上消失,因缺粮而去借粮的历史的就此从结束。
   时至今日,我己由推着架子车,牵着骡子借粮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活成近六十的老人,哥哥也由十六七岁的少年活成六十开外的老者,吃尽缺粮苦头的父母也早己过世。每当想起这段借缺粮借粮艰苦岁月,很是心酸。但借粮的经历仍时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永远不会从记忆中消失或抹去。
  

共 32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生活在农村,如果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又少,温饱就成了问题。亦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家里有奶奶,有小孩子,干活人少,吃饭人多,分的粮食不够吃,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要去借粮。两个孩子,拉着架子车,走上二十多里路去亲戚家借粮食。去时是空车,是下坡,回来时拉着粮食,还要爬坡,两个孩子费尽周折,等回到家,已是精疲力尽。父亲为了全家老小,也不得不张口去借粮。粮食借回来,就是应个急,来年有了粮食还要还给别人。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小时候借粮的情景,情感真挚,感动人心。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5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1-04 15:35:53
  感谢作者分享,问好,祝福冬安!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1-05 21:55:2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7 14:38:27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