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晨曦】梧桐花开淡墨香(作品赏析)
张新莲老师的新书《梧桐树下》,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书名中的“梧桐树”,不仅是张老师故乡的一景,更是她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是对故乡故土深沉的眷恋。而“梧桐花开并蒂香”,则是我读完全书后,对张老师及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美好祝愿与感悟。
张老师笔下的故乡,是那么熟悉而又遥远。老屋、老父、老乡亲,这些字眼一出现,就仿佛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童年时光。尤其是她笔下那位生养了八个优秀儿女的奶奶,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奶奶的形象,是那样鲜活而立体,她的勤劳、善良、坚韧,不仅影响了张老师的一生,也成为了《梧桐树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张老师通过讲述一系列家族和传承家族传统的故事,表达了对家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些故事和传统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传递了家族价值观和精神力量。
在书中,张老师深情地回忆了父亲为了给女儿买一双包底鞋,在风雪中跋山涉水的情景。那是一场怎样的风雪啊!父亲的身影在茫茫雪原中若隐若现,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女儿穿上新鞋,过上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份深沉的父爱,让我感动不已。而张老师笔下的“戏魔子母亲”,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幽默感,为全书增添了一抹亮色。她的形象,仿佛就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缩影,既有着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又不失现代女性的独立与坚强。
除了家人,张老师还生动地描绘了故乡的父老乡亲、亲戚亲朋和小伙伴们。三叔的憨厚、八斤奶奶的慈祥、红梅嫂子的能干……这些人物,如同走马灯般在我的脑海中闪过,他们的形象是那么鲜明,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尤其是张老师笔下的那些童年趣事,如挖野菜、拉粪、偷枣、吃红薯等,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纯真与快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成为了张老师心中最宝贵的回忆,也成为了《梧桐树下》中最动人的篇章。
然而,张老师的求学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坎坷,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执着。在书中,她详细叙述了自己当民办教师的经历,以及受到朱老师浸润、感恩刘文敏老师的恩情。这些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更让她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文学的价值。
在《梧桐树下》,张老师还深情地叙述了自己与丈夫、儿子、外孙、孙子之间的亲情故事。张老师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自己与丈夫相濡以沬的夫妻深情,讲述了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故事,如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子女的成长历程等。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表达了张老师对子女的深深关怀和期望。
张老师还通过描绘与孙辈共度的欢乐时光,表达了对他们的疼爱之情。她通过讲述与孙辈之间的趣事和互动,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幸福。她的笔触细腻而真挚,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爱与欢笑的小家庭之中。这些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更让人感受到了张老师对家人的深深爱意。
读完全书,我深深地被张老师笔下的故事所打动。那些关于故乡、关于家人、关于成长的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张老师对过去的深深眷恋,更让我看到了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她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我想,《梧桐树下》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因为它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乡故事,更因为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张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除了写作,张老师曾任丁香文学社副社长兼总编,现任金文圣地文学社的副社长,辛勤编辑,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评论每一个作者的每一篇文章,发现提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写作人才。
我曾是张老师的学生,在那个优秀师资稀缺的年代,张老师的出现于我们犹如沙漠中的清泉,滋润了我们对文学知识的渴望。在我失败的时候,张老师曾在没我的课堂上为我深深感到惋惜与遗憾。三十多年后,我们师生在网络上再次相遇,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张老师的文学才华以及对文学的执着与痴迷让我敬佩不已。时光荏苒,我已年近古稀,本该到了回报师恩时刻,但张老师却依然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关心、呵护、指导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令人不得不慨叹,一日师生,百年师恩,千秋师表。
最后,我想说,《梧桐树下》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港湾,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美好。张老师的才华、坚韧和骄傲,让她在文学道路上会越走越远,也让她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那个永远的“梧桐树下”的守护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梧桐花开紫墨香的美好愿景一定会成为现实,张老师的文学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祝张老师青春永驻,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到永远!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