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杂粮的价值与尴尬(散文)
生活在西海固这片热土,很幸运,虽然属于贫瘠之地,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赋予了足够养活人的杂粮种植基地。
杂粮,乃五谷类的各种粮食,因为品种杂,才被称作杂粮。本地以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玉米为主,洋芋即是菜类又是粮食类的主要作物,食用油的出处则是胡麻。
曾经,杂粮养育、救活了我们这代人,后来,我们这代人抛弃了杂粮。
五谷杂粮,是个笼统的称谓。养活的不只是我们这代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经过祖先们的发现、种植、筛选、流传,不断优化、培育,最后择优留取,并总结出了经验,哪种粮食所含有哪类营养物质,能濡养哪些器官,起着什么作用,以及归经走向,和药才一样,各有各的作用。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意思就是谷物(粗粮、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辅助、补益或补充。
而现代膳食金字塔最下面不是以谷物为主,而是以精细米面、肉、菜做基础,视水果牛奶为不可或缺的主要营养来源。恰恰,现代人的饮食结构颠倒过来了。
细想,古人几千年的生活经验难道还不如现代几十年几年的经验丰富?我相信祖先的智慧和无私,留给后代的都是至高无上的安全与先进。
我对杂粮的钟爱不是从小就有的,而是最近几年发现由于近二十年饮食结构改变后,导致的营养不均衡和多种疾病的大量涌现,以及难以治愈给人们带来的困扰甚至痛苦,才让我重新审视杂粮的优势。不得不思考我们任性的喜好,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已经到了不可弥补的阶段。当然不排除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和各种化学添加剂防腐剂的损害。
小时候由于天天吃杂粮,让人闻着那股味就想躲起来。我惧怕杂粮和浆水酸菜带来的困扰,因此为了逃避杂粮饭,我间断当过几年“流浪儿”,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借父亲的“商品粮”满足我小小的口欲,去舅舅家充当宠儿角色,过几天富裕生活。
七十年代挨饿时,有些人空腹吃了糜面馍馍或糜面饭,嘴里会泛酸水,加之浆水的凉性,除了有胃病的人比较排斥,其他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吃。而且没有几个人因为食不果腹出现严重营养失衡或长不高现象。
八十年代中期离开家乡,我算是成功逃出了农村,吃上了“商品粮”,过起了城市生活,再很少吃杂粮饭,后来甚至忘了杂粮这个词儿。本以为我终于成了“城里人”再不可能回到三十多年前的农村饮食结构,结果随着“丰富物质”的变化而导致营养匮乏,准确来说是营养不均衡。以及以前没见过没听过的病越来越多,才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习惯出了问题,把不该长期吃的东西反而常态化,把该吃的却边缘化,甚至拒绝,把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抛弃,又花钱买各种保健品或药物来充填缺失。
突然间觉得我们的祖先比我们智慧多了,用五谷杂粮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他们发明了馍馍、饭,以及腌菜和发酵,丰富了饭桌文化,保证了后代们健康发育、成长,繁衍生息。而我们自以为聪明过人,却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大量进食喜欢的食物,拒绝不喜欢的食物。大鱼大肉、高盐高糖、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生冷寒凉、水果牛奶,损害了脾阳,堆积了垃圾(高脂肪,高血糖,高尿酸)。受损的不只是脾胃,还有血管,心、脑、肾。何止是三高,还有高血压,高体重,肥胖。屡次减肥屡次失败,高血压成了常住将军,稍微食盐多一点就发出警告,头昏脑胀、手足肿胀。
正是“你享了不该享的福,就要受不该受的罪”!
当我们吃惯了厚味食物时,味觉本能的敏感度降低,尝不到香味,因此无辣不欢,无肉不欢,岂不知那是功能退化的表现。每当味蕾的敏感度提高一点点,就需要调动肾气来支持味蕾,损伤的还有肾精肾气,长此以往,贪婪厚味者,必是肾气衰退、阴阳不平衡者。当长期进行清淡饮食时,味觉功能马上恢复,吃啥都香,给负重前行的脾胃减负、松绑,让它们驮着我们的躯体多行走几年。
小时候吃杂粮是因为穷,没有多少白面解馋,因而因祸得福,吃不饱的年代反而健康快乐,现在由于没多少人吃杂粮,农村很少有人种杂粮,除非有些地方因加工厂收购才会大面积种植,因此杂粮价格翻了几倍,从几十年前的几毛钱一斤逐渐上涨到四五块一斤,目前达到五六块一斤,荞麦面七八块一斤。真是能吃起的年代不爱吃,吃不起的年代反而特别渴望杂粮来补充、均衡营养,但价格高的惊人。
杂粮从来没想过它们的身价会上涨,而且是飞速上涨,正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好多饭馆出售杂粮饭或杂粮馍,莜、豆面懒疙瘩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杂粮食物,价格不低于炒面烩面。比如荞麦面搅团,一盘几十块,玉米面发糕也价格不菲,连窝窝头都“跟着凤凰走也成了俊鸟”!
喜欢吃杂粮只是最近几年,这几年比起前三十年,可以说翻了几倍,真正把杂粮提上了议事日程,隔三差五吃一顿浆水懒疙瘩,偶尔吃一顿莜、豆面散饭,荞麦面搅团则是“贵宾级别”待遇。杂粮虽好,也得有最佳搭档才能显示出它的独具魅力,洋芋、浆水、酸菜、咸菜,是绝配。
当然我不会跑到饭馆去消费,做杂粮饭是从小熟悉的家常便饭,信手拈来,从不慌乱,回忆着母亲做的样子,仿佛重复着母亲的脚步,只是母亲做着大锅饭,养育着一群儿女,我玩着小灶,满足着一两个人的欲望。
做是一种进取,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升华。我不愿粗枝大叶对待最接地气的精华,摆拍则是兴趣使然,我会精心挑选几样下菜搭配,将五颜六色的咸菜碟围绕在杂粮饭周围,然后仔细拍照,方能对得起我用心制作的美味。我喜欢把传统饮食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杂粮制作中来,享受劳作的过程,体验美味带来的爽感,既丰富了餐桌,又传承了优秀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