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希望】禅诗说禅 (散文)

精品 【丁香·希望】禅诗说禅 (散文)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2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2发表时间:2025-01-09 19:05:30
摘要:“禅”是印度佛教“禅那”简称,梵语的音译,意为“冥想”“思维修”或“静虑”。在佛教中,禅既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也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意在通过深度冥想和心灵净化,达到觉悟和智慧的升华,进而成佛。

“禅”是印度佛教“禅那”简门称,梵语的音译,意为“冥想”“思维修”或“静虑”。在佛教中,禅既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也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意在通过深度冥想和心灵净化,达到觉悟和智慧的升华,进而成佛。
   禅宗所提倡的禅与“六度”中所说的“禅菠萝蜜”的禅,和“四禅八定”的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那么禅,究竟是什么?
   禅不是知识,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是哲学,但哲学并不超越禅的主题;禅不是科学,但科学重实践、重经验的精神,正是禅的要求。
   什么是禅?
   禅诗告诉了我们。
   翻开一部部禅宗语录公案文献,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原来个个禅师几乎都是诗词(偈、颂)高手。禅师以及文人居士的禅诗,出口成章,自然天成,禅意深刻,千古流传,启迪人生。唐以来的文人居士,更是有大量禅诗流行社会,脍炙人口。
   汇编成集的就有《颂古联珠通集》《宗鉴法林》《空谷集》《虚堂集》等多本。仅《颂古联珠通集》就收122位宗师,颂古禅诗2000多首。并且禅宗传统用颂、偈来表达对禅的理解和一些寄语期望和要求等。
   禅诗是禅家、居士沉思参禅的结晶,是打破常规通俗的知识框架,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对禅的理解和感悟。
   也许诗词(偈、颂)与禅机契合,更能表达禅意。
   首先,禅是一种生命内在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靠内在心灵的感悟。当生命智慧遇到心灵启迪则会产生火化,所以当六祖惠能听到《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金刚经》强调“无念”“无住”“无相”,提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禅悟启动生命智慧结果。
   我们不妨用通俗的眼光看,禅不仅是生命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我们来看看几首禅诗。
   唐代布袋和尚的《插秧偈》,不仅充满生活的乐趣,而且充满生活的智慧: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诗通过简单的劳动场景描写,传达出深奥的禅意。诗的前两句描绘出插秧时的劳作场景,却寓含着“道法自然”的哲理。后两句则直接点明禅意,启示人们心地清净是修行的关键,而有时看似退步,实则是在向前迈进。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禅的智慧与启迪。
   宋代僧人释冲邈《翠微山居》: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见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此诗以花开花落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诗的前两句以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后两句则巧妙地将花与人间事相提并论,指出人生如同花开花落,有盛有衰,有得有失,无需过于执着。
   元代石屋禅僧写了《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一个裁缝每日忙碌,为他人制衣裳,量遍了别人的长与短,却从来没有审视自己长与短(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关注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却很少反省自身的不足。
   其次,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觉者生活境界。“行也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觉者的生活。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
   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禅诗,道出了禅者的生活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是青松恶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白居易却有另一番感悟,他的《对酒五首·其二》: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此诗是白居易写给朋友的谏言诗,创作于他晚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宦海沉浮后,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诗人以蜗牛角上的争斗和石火碰撞产生的短暂光芒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暗示人们无需为琐事而争,为短暂的辉煌而拼的你死我活。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无论贫富,都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口常开,享受生活的美好。整首诗语言质朴,禅意深刻,引人深思。杨慎说得好,“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禅是觉者思想境界。当没有了分别心,彻底放下了二元对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二元对立把世界或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事物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等,而禅是要告诉你,不争高下,舍得放下,你就进入了禅的境界。当年六祖惠能得到了五祖弘忍传嗣,随即南下。众僧知道后,数百人随即追逐,要夺取衣钵。其中一个僧人,俗姓陈,法名惠明,原是四品将军,行为粗狂,抢在众僧之前追到了惠能。惠能藏于草莽中,将衣钵掷于大石上。惠明提不动衣钵,大声说:“行者,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我为法来。”惠能随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说:“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说:“你既为法而来,要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为你说法。”良久,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这样)时,哪个是惠明的本来面目?”惠明大悟。没有分别心就是禅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的一首《东坡乐府》说得非常好: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颇有禅意的诗,写出了人生追求真理的历程,也是参禅的境界。
   第三,禅是一条道路。
   禅是一条探索开发智慧之路。
   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是因为妄想指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它?禅告诉我们,“当机立断,直下承担”。这个方法很简便,但也很难,这就叫“壁立万仞,无门可入”。这需要毅力,需要坚持,需要勇气。
   禅是一条挣脱桎梏之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清规戒律的世界,生活在很多观念的社会,生活在一个陈旧思想的牢笼里,处处都有精神的枷锁在索博我们。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此时能做,彼时不能做;此处能做,彼处不能做,等等。这些相对的东西像枷锁一样把我们紧固的牢牢的。人人如同孙悟空,头戴“紧箍”。学禅可以去掉这个“紧箍”,得到一条解脱之路。
   作为众生,人人存在很多不足,存在很多欲望,存在名利执着。因此就难有圆满觉悟的人生。
   怎么求解脱?禅告诉我们,不要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要在烦恼之外去求菩提。天堂与地狱,此岸与彼岸,烦恼与菩提,魔鬼与菩萨,净土与秽土,等等,不在身外,在心内。
   解脱之路在哪里?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禅诗告诉了我们: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可见修行之路,并不是宇宙空间有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也不像《西游记》所说的108000里。路在心中,它是一条心路。它无相无形,无远无近,无影无踪,走好这条路,完全靠自悟。
   此外,善慧大士的《有物先天地》的禅诗与慧开禅师的禅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该,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善慧大士这句话,是从老子的这句话中脱出。老子所说的道,一般人认为是外在的、神秘的、可望不可即的。其实这个道,原本就是我们自身潜藏的、无形无相的、不生不灭的“自性”。正是因为大道就在我们自身的身心之中,你才可以因之而修,因之而得,因之为证,因之为成。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正因为如此,它在冥冥之中为“天下母”,为“万象主”并不随着万法的生灭而生灭,而永远处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状态中。
   还有一个比丘尼的《悟道诗》,委婉说出了何处悟道的心得,令人颇感亲切: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寻春悟道,回归嗅梅花,忽然开朗,这就是一种顿悟。原来道不远人,道即在人自心。
   马祖禅宗对学道弘法有一个提示,更是实话实说: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这个偈很有意思,告诫禅人,学道不必在故乡,弘法更无须在家邦。古人云,“道不弘父母之邦”,是有深刻哲理的。
   第四,禅是一种体验。
   禅机玄妙,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参禅悟道往往受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声音,一个场景而忽然开悟。参禅开悟不依靠文字和经籍,完全依靠自身体验,外在因素只能启迪。
   禅的境界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自己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享。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你只有修禅,才会有这样的体验和受用。你只有证得了禅的境界,才能得到这样的受用。
   古代一位诗人描写禅师在炎热暑热中感受禅的受用: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不是禅师无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
   如在一个炎热夏天,走在太阳底下和在空调房里,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在空调房里,那种自在、惬意、舒服的感受,只有你自己感觉,别人是无法体验你的受用。心静的禅意就是凉和热的二元对立不存在了。一旦有二元对立,人的感觉马上就不同了。二元对立就是我们的分别心。
   潭州龙山禅师的悟禅诗,也提醒大家不要有是非分别心:
   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如果我们能以般若的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善恶是非,知道他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屋土阶也是亭台楼阁,布衣淡饭也是锦绣佳肴。此时,因为心中与道相契合,世界万种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钻营取巧,与我们毫不相干。
   拾得禅师诗《君不见》是一种一念不生心澄然的体验:
   三界之中纷烦扰,只为天明不了然。
   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
   三界之中的纷扰,往往源于人们对天明的执着与不悟。当一念不生,心灵澄澈如止水时,便达到了一种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纷扰,是因为心中杂念太多。只有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让心灵回归宁静,才能摆脱烦恼的束缚。
   当我们内心澄然,便能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应学会寻找内心的宁静角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之,这种体验,要一念不生,心无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真正的体验就是要离相证性。
   第五,禅是心灵愉悦自在。
   禅的最终目标,是超脱生死,达到心灵的快乐。禅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通过禅修,通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一种超然体验,就能够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
   禅最终的目标与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进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间接地、一步一步来做;禅要一步到位,顿超直入。禅与一切言教佛法的区别就在于此。
   且看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不愿做官,淡泊名利。他用这首诗回答皇帝的问。这种清心寡欲,恰好符合禅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灭其欲”,心不执着于任何事相,对外界的一切观象既不眷念,也不管其影响,体现了诗人对禅的参透。
   大梅法常禅师完全融入了大自然,在大自然享受逍遥自在,不能不说这更是一种心灵的自在。他的《答僧偈》可见一斑: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荷叶为衣,松花为食,完全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的心灵深处,无欲无求,无生无死。
   王维的《鸟鸣涧》也是在追求内心的娴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从静中去感受大自然永恒的生命,做到“身世两忘,万念俱灰”,从而实现心灵的愉悦自在。
   第六,禅是一种践行。
   禅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他的实践性,强调他的社会性。六祖惠能的《无相颂》中有四句名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明确告诉众生,佛法并不是缥缈神秘的,高深莫测的东西,他就在世间,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临济禅师入灭前最后开示:修行要注重实践,破除三种执念。
   临济禅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樵夫,整日在深山砍柴。一天,他在山中迷了路,慌乱中遇到一位老僧。老僧问他:‘你为何如此慌张?\\\'樵夫说:‘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老僧笑着说:‘你脚下的路,不就是回家的路吗?’”

共 66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师全文写出了“禅”,并且把禅剖析的淋漓尽致,展现的栩栩如生,写出了新的水平,写出了禅,禅是一种生命内在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靠内在心灵的感悟。当生命智慧遇到心灵启迪则会产生火化,所以当六祖惠能听到《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金刚经》强调“无念”“无住”“无相”,提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禅悟启动生命智慧结果。写意深刻,处处打动人心,把禅写活了,老师又用故事的形式,写出了禅,读后打动人心。““当时有个农夫来找我,说他每天都去土地庙烧香拜神,可是庄稼还是干枯了。我问他:‘你求神拜佛的时候,可曾想过去挖一口水井?,临济禅师继续说:“这个农夫后来明白了,与其把时间花在求神拜佛上,不如脚踏实地想办法。他带领乡亲们挖了几口深井,不仅解救了庄家,还帮助了整个村”。“这个农夫悟到的,就是我常说的‘平常心是道’,而我们整天把自己关在经书里、把心思放在求神问佛上,却忘了修行的真谛。””写的好极了,有真情实感,故事生动,回味无穷。另外,老师从六个角度讲了禅:“禅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他的实践性,强调他的社会性。六祖惠能的《无相颂》中有四句名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描写的入三分,不得不刮目相看。好文就是好文,拜读学习,推荐精品。【丁香编辑 闰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11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1-09 19:11:24
  写意深刻,写出了禅的古典,全文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语言精练,处处打动人心,好文拜读了。
回复1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1-09 20:15:48
  谢谢闰土先生点评,问好祝福。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1-09 19:14:27
  “禅不是知识,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是哲学,但哲学并不超越禅的主题;禅不是科学,但科学重实践、重经验的精神,正是禅的要求。”讲的好,有道理。
3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1-09 20:14:10
  谢谢闰土先生精彩的编者按,编辑辛苦,问好祝福。
   这是我写的《西游记与禅宗》一书的一个章节,请多多批评指正。2490
4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1-09 21:01:06
  以前说"禅"如听天书,看了老师对禅的六点解读,才有一点了解。
5 楼        文友:娇娇        2025-01-12 09:38:02
  祝贺作品收获精华,真棒!继续加油,期待精彩!
娇娇
回复5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1-12 14:04:24
  谢谢文友鼓励,问好祝福。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