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马齿苋(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马齿苋(散文)


作者:青李子 秀才,118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7发表时间:2025-01-09 19:06:42
摘要:马齿苋,它不仅仅是一种野菜,更是承载着我们童年回忆、亲情温暖的宝藏。

在时光的漫漫长河中,有许多看似平凡的事物,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回忆,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而马齿苋,无疑就是这样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星。
   每个周三,都是我满心期待的日子。马大姐总会热情地隔屏邀请我去神人陆老那儿吃饭。这个周三,也如同往常一样,大姐神秘地只说吃包子,却对馅料守口如瓶,这无疑为我留下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悬念。
   当我轻轻推开陆老工作室的门,那股淡淡的香气瞬间扑鼻而来。不用猜,我就知道这定是马大姐带来的包子所散发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包子皮松软可口,而那馅料却一时让我难以分辨。于是,我再单咬一口馅儿,仔细咂摸,那喷香之中竟有着淡淡的酸头儿,若不特别留意,这酸味儿几乎被掩盖。“大姐,马齿苋馅儿!”我十分肯定地说道。大姐微笑中带着一丝惊奇:“你真行,这都能吃出来。”我笑着回应:“您别忘了,我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小时候可没少跟它打交道。”这句话,瞬间勾起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马齿苋,素有“野菜之王”的美誉。汪曾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马齿苋的老家在巴西,后来不知怎的,竟遍布了全世界。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中国的南北各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论起吃来,马齿苋或许不是最美味的,但它的吃法却花样繁多。由此可见,汪老先生对马齿苋也是有所了解的。
   马齿苋,因其叶如马齿,性滑似苋而得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相传,武帝刘秀在河南南阳地区断粮时,因食用马齿苋保住了性命,遂封它为“永不死”,又称“长命菜”“长寿菜”。可见,马齿苋作为吃食,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
   马齿苋全身都是宝,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既可药用,又可当蔬菜食用。《本草纲目》中将其归入菜部,记载着“人多采苗煮晒为蔬”。
   对于马齿苋的药用和食用,我都并不陌生。小时候,当头上长疮长疥时,家乡的人们总会弄来一些马齿苋,放在蒜臼子里捣成碎沫,然后敷在疮疥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因此快速痊愈,且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作为吃食,马齿苋生食、烹食均可。在我家,母亲对吃马齿苋,有一个从拒绝到接受的过程。小时候,农村的卫生条件有限,几乎每个孩子肚子里都有蛔虫。吃了打虫糖丸后,有时蛔虫下不干净,半截在体内,半截在体外。我胆子小,遇到这种情况就哭着让母亲帮忙揪出来。母亲见多了蛔虫,而炸熟的马齿苋茎的颜色又跟蛔虫差不多,所以看到炸熟的马齿苋就恶心。尤其是我为了充数,割草时专门拣那些大颗的马齿苋,那粗硕的熟茎,与蛔虫尤为相似。每次割回马齿苋回家后,母亲会把多余的马齿苋洗干净,放进大锅里炸熟,再倒进粗瓷大缸里,用来喂猪。老家的猪圈、粪坑、厕所都连在一起,人畜排泄物和烧火的土木灰都往粪坑里倒,再拉些落叶土掺和在一起沤肥。在化肥奇缺的年代,这土肥可是保障农作物长势的关键。那个粗瓷大缸放在厕所边上,所以,母亲每次经过,看到粗瓷缸里面的马齿苋,尤其是泡久了叶子脱离茎后,一根根肥硕的马齿苋茎跟蛔虫简直不相上下,总是反胃恶心,就找板子给盖上,从此也不再提吃马齿苋的事。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母亲对马齿苋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二奶奶给母亲送来一锅菜团子,却没告诉母亲是什么馅儿。我知道馅儿是母亲不喜欢的马齿苋,便逼着母亲尝一口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若不是使劲逼着,对这些岔样的饭菜,母亲是舍不得吃的。母亲尝了一下,便使劲儿地直夸好吃,问二奶奶用啥菜做的馅儿,二奶奶只是笑笑。到了冬天,二奶奶又做了一锅菜团子,还是没说馅料。直到我们四个孩子像饿狼一样抢食,母亲再次询问,二奶奶才说是马齿苋。原来,巧手的二奶奶在马齿苋旺季割了不少,费了很大功夫才存下一些马齿苋,留作冬用。看到我们如此喜欢,母亲终于认可了马齿苋。
   有一次,母亲看到隔壁傻二嫂日子过得艰难,便送了一些自己做的马齿苋馅儿的菜团子给她。二嫂收到后,满脸感激。没想到,没过几天,二嫂竟送来一大篮子马齿苋。母亲有些惊讶,傻二嫂笑着说:“你家的菜团子好吃,俺家孩子爹说见过你家弄过马齿苋馅儿,俺就让老大去菜地里割了。往后,俺弄菜,你弄团子。”谁说二嫂子傻!连她都知道菜园子里的马齿苋多。可不是嘛,马齿苋性喜高湿及肥沃土壤,只有菜园子最符合条件。母亲知道傻二嫂的倔脾气劲儿,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从那以后,二嫂时不时就会送些马齿苋过来,母亲也渐渐对马齿苋有了更深的认识。
   1996年6月,女儿出生。母亲从老家赶到保定伺候我坐月子,带的礼物中就有一包鲜嫩的马齿苋。我怕受城里生活多年的婆婆小瞧,悄悄埋怨母亲不该带这个。没想到,婆婆却把别的礼物冷在一边,专收起马齿苋。随后,婆婆精心调配了一盘马齿苋凉菜,上桌后一扫而光。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马齿苋的魅力。
   如今,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城里人,又开始追捧野菜,马齿苋才又上桌,成为调剂口味的一道美食。当然,马齿苋作为食用,得选鲜嫩的才行。马齿苋包子、饺子、锅塌儿……层出不穷。
   马齿苋,它不仅仅是一种野菜,更是承载着我们童年回忆、亲情温暖的宝藏。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当回忆起那些与马齿苋有关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与温暖。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就能收获无尽的温暖与幸福。让我们珍惜这份来自马齿苋的美好,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
  

共 21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马齿苋这一平凡的野菜为线索,串联起自己与家人、邻里间的故事,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期待与惊喜的世界。随着作者轻轻推开陆老工作室的门,那股淡淡的香气瞬间扑鼻而来,仿佛也让读者嗅到了马齿苋独特的味道,勾起了对乡村生活的无限遐想。文章中,作者对马齿苋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情感。从儿时与马齿苋的亲密接触,到成年后对它的重新认识与感悟,情感层次丰富,细腻动人。尤其是母亲对马齿苋态度的转变,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最初,母亲因为马齿苋的颜色与蛔虫相似而感到恶心,甚至将其用来喂猪。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品尝了二奶奶用马齿苋做的菜团子后,竟然赞不绝口,从此改变了对马齿苋的看法。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马齿苋独特的魅力,也折射出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就能收获无尽的温暖与幸福。文章的场景描写也十分生动。如老家的猪圈、粪坑、厕所连在一起的场景,以及母亲将马齿苋炸熟后倒进粗瓷大缸里的细节,再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以及人们对食物的珍惜与巧妙利用。这些场景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乡村,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资源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智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马齿苋的意义升华,将其视为承载着童年回忆、亲情温暖的宝藏,见证了成长与时代的变迁。这不仅是对马齿苋的赞美,更是对生活中平凡美好的珍视与感恩。文章以“让我们珍惜这份来自马齿苋的美好,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作为结尾,如同一记温柔的提醒,启迪我们以更加积极、感恩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平凡美好。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11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09 19:07:22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为老师点赞,祝老师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09 19:08:22
  文章以马齿苋为线索,串联起温馨的亲情与邻里故事,细腻描绘乡村生活场景,展现食物背后的文化与情感,彰显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引人深思,充满温情与哲理。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1-11 16:49:25
  恭喜精品!姐真棒!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青李子        2025-01-11 17:26:41
  谢谢小何鼓励!周末愉快!
4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14 07:25:05
  这篇关于马齿苋的文章实在太精彩了!作者从周三的包子之约引出对马齿苋的回忆,不仅科普了它的别名、由来、营养价值,还生动讲述了与它相关的桩桩件件。从儿时母亲对它的态度转变,到傻二嫂因它与母亲结下的情谊,再到婆婆对马齿苋凉菜的喜爱,这些回忆温暖又动人。马齿苋在作者笔下,不再只是一种野菜,而是串起童年、亲情与时代变迁的情感纽带,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读来让人深深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回复4 楼        文友:青李子        2025-01-14 08:06:32
  谢谢小汪弟!奉茶问好哟。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05 17:43:30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5 楼        文友:青李子        2025-02-06 06:58:01
  感谢鼓励!奉茶问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