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极致哀愁的人生之美(作品赏析) ——读秦观《浣溪沙》
苏轼开豪放一派,但苏门子弟,却无豪放词人。苏门四学士中,词作成就最高者,非秦观莫属,后人称之为“后主以下一人而已”,就是说李后主以后,就只有他的词了,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当然,这是个人看法,就像《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一样,是一家之言。秦观属于标准的正统词人,也就是婉约派词人。婉约派词人中,成就是否是李煜和他最高,见仁见智;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婉约派中成就很高的代表性词人,是无人反对的。
秦观年少时也胸怀壮志,习过兵法,写过策论,深受苏轼赏识。他们两人相交,是因为早期共同的豪情壮志,并非是后来的词作。他们是一辈子的朋友,秦观自认是苏轼弟子。他个性柔弱,壮志很快不敌现实,属于经不起风浪的人,科考失意后就大病一场,几欲辞世,以我们现在眼光看来是心理极度脆弱的人。他后来受苏轼举荐,做过官,但在苏轼被贬谪后,也受到牵连,几度宦海浮沉,最终被罢黜官职。他没有经过国破家亡的变故,也没有经过安史之乱那样的社会灾难,只是一个碌碌不得志的普通人,如果心态好,完全没有那么多愁思。但他天生具有艺术家的特质,细腻敏锐、多愁善感,这是病态的脆弱,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也造就了不一般的美。他和欧阳修、苏轼等人不一样,那些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花落春去,在赏鉴这种哀怨,而他却是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的哀怨完美的寄托于外在环境上,和自然合二为一。所以,他的词作全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哀愁似海者,不得长寿,他的寿命也是苏门学士中最短的。他的用词毫无阳刚之气,喜欢用“小”、“轻”、“柔”等用语,喜欢用水作为描写对象,完全一个轻柔的弱女子形象,连苏轼都奇怪,这样的人怎么能出自他的门下,当年胸怀大志的秦少游怎么走上了柳永路线。
让我们来看他的一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首词鲜明反映了他的特色。首先是主题,主题就是淡淡的忧愁,至于愁思的原因是思乡还是怀人,或者其他什么,不知道。这就是秦观,似乎哀愁就是他的人生,根本不需要原因。第一句,“漠漠”既是辽远,又是冷漠,上小楼的主体既可以理解成作者,也可以理解成寒气,或者说寒意。中国古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要求,常常有一个字词有多种含义,有时需要区分解释,有时根本就不用区分,不同的解释反而增添了古诗词的韵味。在楼上,虽是春天的早上,但寒意袭来,倒像是到了秋天。中国传统意象里,春天是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而秋天是肃杀萧瑟充满哀愁的,秦观眼中的春天都像秋天,整个人生还有什么欢乐?第二句,屏风中的画,是烟和水,他的用词“淡”“流”“幽”,就是他的特色,一种柔弱的、淡淡的、幽长的哀愁跃然纸上。同样写烟,“大漠孤烟直”显得壮美,“依依墟里烟”显得安宁,而秦观笔下的烟就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淡淡的哀愁。第三句是名句,写法也独具一格。古人常用意象来写情绪,如用杨柳来写离别之情或离愁,而秦观却反其道而行之,是用感情来状物。杨花自在飞舞,像梦中的美景,细雨清冷无垠,就像连绵不尽的哀愁。他之所以能这样写,也是因为他的哀怨是天生俱来,而非因物生发,所以他不是触景生情,而是将自己天生的哀怨赋予了景色。“轻”、“细”等字,又是他的特色。最后一句,帘幕半挂,看似闲散一笔,却有着欲语还休的意味:是想全部放下帘幕,免得见景伤情,却又百般无聊,所以还是挂起,最后就是半挂。
秦观和普通人不一样。一般的人,都是看到景色,从而生发出种种感受,或者有着浓烈的思乡等情感,情郁于中而发于外。他不一样,他似乎天生就有愁思,他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愁思,也不浓烈,就是那种轻柔悠长又无法消除的哀愁。这是天生的艺术家,用生命践行着哀怨之美,不需要外物刺激就自行涌出。但是,坦率说,这样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因为他无法释放自己的哀怨,不能派遣自己的悲愁,是心理极端不健全的。
当然,上天选择了他,他也无可奈何。他用自己的一生哀愁,留下了给后人欣赏的篇篇佳作,其情可悯,其人生可叹。他的词作主要有两类:一类就是以本词为代表,那种淡淡的哀伤;还有一类是他晚年,仕途遭遇贬谪,人生遭受打击,也有一些凄厉愤恨的词作,如著名的《踏莎行》。总体说来,他的人生是悲哀,平时淡淡释放哀愁,等到井喷释放时,生命也就要走向尽头。不知为何,想到秦少游,我总会想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人生要成就伟大,总要做到极致,就是“不疯魔不成活”,这是文艺的悲哀。秦观,一个将愁思做到极致的艺术家,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也是一个艺术的牺牲品。次韵一曲《浣溪沙》,同样试问闲愁几许:
醉眼迷离望画楼,添香红袖几春秋。如今唯有小灯幽。厮守终身空旧梦,一杯美酒换哀愁。天边孤月似银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