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对《水调歌头·岳飞》与《念奴娇·莫须有》的深度评论(赏析)
诗人梅香透雪的新作《水调歌头·岳飞》与《念奴娇·莫须有》,两首词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岳飞
怒发冲冠处,壮志满神州。
靖康之耻未雪,热血写春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百战觅封侯。
金甲映霜冷,剑戟破虏愁。
岳家军,纪律肃,震敌酋。
天日昭昭,忠义在抱岂肯休。
岂惧风波亭事,虽死英魂不朽,浩气贯千秋。
今我来填曲,长念武穆俦。
念奴娇·莫须有
风波亭冷,叹忠魂、千古奇冤谁雪。
报国精忠,空付与、奸佞阴谋暗设。
铁甲寒芒,军旗猎猎,北望胡尘绝。
山河犹念,岳家功绩昭彻。
当日直捣黄龙,壮怀激烈处,雄心难灭。
十二金牌,催命返、忍负黎民悲切。
莫须有罪,昏君信谗语,佞臣猖獗。
英名长在,浩歌风卷残页。
下边,我试析之:
一、引言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和悲惨遭遇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水调歌头·岳飞》和《念奴娇·莫须有》这两首词,便是以岳飞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对岳飞的一生、他的精神品质以及他所遭受的冤屈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与诠释。以下将对这两首词展开详细的评论。
二、《水调歌头·岳飞》评论
(一)整体风格与情感表达
1. 豪迈激昂的开篇与基调奠定
词的开篇“怒发冲冠处,壮志满神州”,直接引用岳飞《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一种充满豪情壮志的氛围之中。“怒发冲冠”本身就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愤怒与激昂的情绪,而“壮志满神州”则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情绪的广度,表明岳飞的壮志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涵盖了整个神州大地,体现出他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这种开篇方式简洁有力,如同敲响了一面激昂的战鼓,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2. 岳飞功绩的叙述与英雄形象塑造
在“靖康之耻未雪,热血写春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百战觅封侯。金甲映霜冷,剑戟破虏愁”几句中,作者通过对岳飞主要事迹和经历的叙述,生动地塑造了岳飞的英雄形象。“靖康之耻未雪”点明了岳飞所处的历史背景,这一耻辱是南宋时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伤痛,而岳飞则以自己的热血试图去洗刷这一耻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军事生涯的高度概括。“三十功名”与“尘与土”的对比,表现出岳飞对个人功名的淡泊态度,他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收复失地、雪耻报国之上;“八千里路”则描绘出他征战路途的遥远与艰辛,“云和月”则为这种征战增添了一种诗意和豪迈。“百战觅封侯”则强调了岳飞在无数次战斗中的英勇无畏,他通过自己的战功来谋求国家的安定和荣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封爵。“金甲映霜冷,剑戟破虏愁”通过对岳飞作战时的装备(金甲、剑戟)以及战斗场景(映霜冷、破虏愁)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岳飞身披冰冷的铠甲,手持剑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岳飞的英雄形象。
3. 对岳飞忠义品质的强调与敬仰之情
下阕中“岳家军,纪律肃,震敌酋。天日昭昭,忠义在抱岂肯休”,首先强调了岳家军纪律严明这一重要特点。岳家军的纪律性是其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岳飞军事领导才能的体现。“震敌酋”则表明岳家军在战场上对敌军的威慑力。而“天日昭昭,忠义在抱岂肯休”则着重突出了岳飞的忠义品质。“天日昭昭”是岳飞在遭受冤屈时发出的悲愤呼喊,这里引用这一表述,强调岳飞内心的清白和他对忠义的坚守。岳飞的忠义是他精神的核心,他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这种忠义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因为任何困难和挫折而改变。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出对岳飞忠义品质的深深敬仰之情。
4. 对岳飞英魂不朽的坚信与缅怀目的
“岂惧风波亭事,虽死英魂不朽,浩气贯千秋。今我来填曲,长念武穆俦”,这几句直接面对岳飞的悲剧结局——风波亭事件。“岂惧”一词表现出岳飞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无畏,他的英勇和忠义并不会因为死亡而消逝。“虽死英魂不朽,浩气贯千秋”表达了作者对岳飞精神永恒性的坚信。岳飞虽然被冤死,但他的英魂将永远存在,他的浩然正气将贯穿千秋万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今我来填曲,长念武穆俦”点明了作者填词的目的,即通过这首词来长久地缅怀岳飞这样的英雄人物。这不仅是对岳飞个人的缅怀,也是对他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二)意象运用与历史内涵
1. 意象的选择与意义
词中的“金甲”“剑戟”“霜冷”等意象,都是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的典型意象。“金甲”象征着岳飞的军事身份和他在战场上的威严,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危险。“剑戟”是岳飞作战的武器,它们代表着岳飞的军事力量和战斗能力。“霜冷”则营造出一种寒冷、肃杀的战争氛围,表现出岳飞征战环境的恶劣。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岳飞在战场上的英勇和他所面临的艰难险阻。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一意象组合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三十功名”是一种具体的数字和功名概念,而“尘与土”则将其虚化,形成一种对比,表达出岳飞对功名的超脱态度。“八千里路”是一种空间上的延伸,“云和月”则为这种空间增添了一种浪漫和豪迈的色彩,同时也暗示了岳飞征战岁月的漫长和艰辛。
2. 历史内涵的反映
从历史内涵来看,这首词准确地把握了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岳飞的主要事迹。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靖康之耻成为了民族的伤痛。岳飞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他积极组织军队抗击金兵,试图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词中通过对岳飞功绩的描写,反映出南宋时期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战争局势。同时,岳飞的遭遇也反映出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矛盾。岳飞的忠义和他的军事才能与南宋朝廷内部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最终被冤死在风波亭,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南宋朝廷的腐朽和黑暗。
(三)艺术手法与文学价值
1. 直叙与抒情的结合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词巧妙地采用了直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直叙部分如对岳飞功绩的列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百战觅封侯。金甲映霜冷,剑戟破虏愁”等,这些叙述简洁明了,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岳飞的主要事迹和形象特点。抒情部分如“虽死英魂不朽,浩气贯千秋”则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岳飞的崇敬和缅怀之情。这种直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词的内容既充实又富有情感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文学价值的体现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成功地塑造了岳飞的英雄形象。它通过对岳飞事迹的叙述和对他精神品质的赞美,传承了岳飞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这首词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它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英雄文化的魅力。
三、《念奴娇·莫须有》评论
(一)整体风格与情感表达
1. 悲愤沉郁的开篇氛围营造
词的开篇“风波亭冷,叹忠魂、千古奇冤谁雪”,以“风波亭冷”这一意象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凄凉、悲愤的氛围。“风波亭”是岳飞被冤死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了悲剧色彩,“冷”字不仅描绘出风波亭的寒冷环境,更暗示了岳飞冤死时的凄凉和人们对这一冤案的心寒。“叹忠魂、千古奇冤谁雪”则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岳飞忠魂的叹息和对这一千古奇冤无人昭雪的悲愤之情。这种开篇方式如同揭开了一道历史的伤疤,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压抑感。
2. 岳飞遭遇的揭露与悲愤情绪加深
“报国精忠,空付与、奸佞阴谋暗设。铁甲寒芒,军旗猎猎,北望胡尘绝。山河犹念,岳家功绩昭彻”这几句,深刻地揭露了岳飞的遭遇。“报国精忠”点明岳飞的品质,他一心报国,忠心耿耿。然而,“空付与、奸佞阴谋暗设”则表明岳飞的报国之志被奸佞之人的阴谋所破坏。“铁甲寒芒,军旗猎猎,北望胡尘绝”描绘出岳飞的军事力量和他的抗金决心,他率领岳家军,身披铁甲,军旗飘扬,一心想要驱除北方的金兵(胡尘)。“山河犹念,岳家功绩昭彻”则强调了岳飞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即使山河也不会忘记他的贡献。通过这种对比,岳飞的报国之志与他被陷害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悲愤情绪。
3. 岳飞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批判之情
下阕中“当日直捣黄龙,壮怀激烈处,雄心难灭。十二金牌,催命返、忍负黎民悲切”,细致地刻画了岳飞壮志未酬的遗憾。“当日直捣黄龙”是岳飞的宏伟目标,他怀着强烈的壮志想要直捣金兵的老巢黄龙府,这一目标体现了岳飞的军事战略和他对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壮怀激烈处,雄心难灭”则强调了岳飞的壮志和雄心是难以磨灭的。然而,“十二金牌,催命返、忍负黎民悲切”则描述了岳飞在接到十二道金牌时的无奈和痛苦。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使他不得不放弃即将取得的胜利,辜负了黎民百姓对他的期望,这一情节充满了悲剧色彩。“莫须有罪,昏君信谗语,佞臣猖獗”则直接批判了造成岳飞冤案的昏君和奸臣。“莫须有”这一罪名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借口,而昏君听信谗言,奸臣肆意猖獗,导致了岳飞这样的忠臣被冤死,作者通过这几句表达出对昏君和奸臣的强烈批判之情。
4. 对岳飞英名永存的坚信与历史反思
“英名长在,浩歌风卷残页”在悲愤中又表达出对岳飞英名永存的坚信。尽管岳飞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冤屈,但他的英名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浩歌风卷残页”这一意象富有诗意,仿佛岳飞的英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浩歌一般,不会被岁月的残页所淹没。同时,这首词也通过对岳飞冤案的描写,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它揭示了南宋朝廷内部的腐朽和黑暗,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忠臣往往受到奸臣的陷害,而昏君则无法辨别忠奸,导致国家的悲剧。这种历史反思使读者能够从岳飞的冤案中吸取教训,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意象运用与历史内涵
1. 核心意象与意义
“风波亭”是这首词的核心意象,它象征着岳飞的冤案和悲剧命运。风波亭见证了岳飞被冤杀的过程,它成为了历史上黑暗和不公的象征。这个意象贯穿全词,不断地强化着读者对岳飞冤案的印象,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岳飞所遭受的冤屈。
“铁甲”“军旗”等意象则体现了岳飞的军事力量和他的爱国情怀。“铁甲”代表着岳飞的军事装备,它象征着岳飞在战场上的威严和力量。“军旗”则是岳家军的标志,它飘扬在战场上,代表着岳飞的军队的士气和他们的抗金决心。“胡尘”这一意象指代北方的外敌入侵,它强调了岳飞抗金的重要意义。岳飞的一生都在与金兵(胡尘)作战,他的目标是驱除胡尘,恢复中原,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岳飞的军事使命和他的爱国精神。
2. 历史内涵的挖掘
从历史内涵来看,该词深入挖掘了岳飞冤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南宋时期,朝廷内部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岳飞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他的军事胜利威胁到了主和派的利益,同时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莫须有罪,昏君信谗语,佞臣猖獗”揭示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昏君的猜忌和听信谗言,加上奸臣的陷害,最终导致了岳飞的冤案。这一事件反映出南宋朝廷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岳飞的直捣黄龙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很可能改变南宋的命运。同时,这也反映出民族复兴的艰难,在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下,忠臣的报国之路往往充满了坎坷和阻碍。
(三)艺术手法与文学价值
1. 氛围营造与对比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词善于营造氛围。如词的开篇通过“风波亭冷”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愤的基调。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很突出。例如岳飞的报国之志与他的悲惨结局对比,“报国精忠,空付与、奸佞阴谋暗设”;岳飞的军事力量与他被召回的无奈对比,“铁甲寒芒,军旗猎猎,北望胡尘绝。十二金牌,催命返、忍负黎民悲切”。这些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岳飞的悲剧命运和作者的悲愤之情。
2. 文学价值的体现
文学价值方面,它对岳飞冤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文学的形式揭示历史的真相,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黑暗政治的批判。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使这首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英雄的伟大,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政治、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四、两首词的比较与总结
1. 主题的共性与差异
两首词都以岳飞为主题,都表达了对岳飞的崇敬和对他冤案的悲愤之情。然而,《水调歌头·岳飞》更侧重于塑造岳飞的英雄形象,强调他的功绩、忠义品质和英魂不朽;而《念奴娇·莫须有》则更侧重于揭示岳飞冤案的真相,批判造成冤案的昏君和奸臣,表达岳飞壮志未酬的遗憾。
2. 艺术手法的异同
在艺术手法上,两首词都运用了意象来表达情感和反映历史内涵。但《水调歌头·岳飞》更多地采用直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念奴娇·莫须有》则更擅长营造氛围和运用对比手法。
3. 文学价值的综合评价
这两首词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们通过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他冤案的反思,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了岳飞的精神。同时,它们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让读者从岳飞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它们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丰富了中国古代词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这两首词从不同的角度对岳飞进行了描绘和诠释,它们的存在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在反映历史、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