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新】长城散记(散文)

精品 【宁静·新】长城散记(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16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0发表时间:2025-01-10 09:56:35
摘要: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皆故乡。

【宁静·新】长城散记(散文)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一九三七年,武汉街头,一首《长城谣》传唱开来,唤起全民族抗日的和声,筑起同仇敌忾的心灵长城。
   我大概在十岁左右学会唱这首歌的,年龄小幼稚得很,对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不甚理解。但长城就像一个醒目的惊叹号,萦绕心间,梦里几回回梦见我登上了长城。
   小时候的日子不如现在好过,但即便在难堪的岁月里,也不缺乏流行元素和时尚因子。那时,父辈们大都以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上下班而沾沾自喜,其实那包是人造革的,包里也没有可惦念的东西,大多是一个铝制饭盒,上班路上盛着午饭,下班路上叮当作响。然而,令我盯着包不挪眼睛的是包上绘制的图案,巍巍挺拔的八达岭长城:一段长城沿着隆起山脊巅峰雄起向上,一座高耸的烽火台屹立山巅,背景以写意的方法勾勒出起伏的群山。我惊讶于长城的壮美,蓬勃的阳刚之气弥漫群山之中,巍峨雄壮横亘在稚嫩的心间。
   展眼就是二十四岁的小伙子,看过了电视剧《霍元甲》,乘着全国传唱“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铿锵旋律,我和六七个同龄人来到首都北京,有了登上长城的机会。有限的差旅费和极低的住宿标准,把我们限定在一家地下室的小旅馆里。虽如此,我们的情绪仍然饱满高涨,兴高采烈,喜形于色。毕竟于我们而言都是第一次徜徉在首都的大街小巷,都怀揣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梦想。
   那是一个初夏时节,我们从天门广场逛到故宫,出故宫北门又爬上了景山,一睹紫禁城的恢弘与北京城的新貌交织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向北眺望,群山逶迤,山峦起伏。我们知道长城就在群山中耸立,倘若能穿越到古时候,假如边关有战事,我们一定能望见烽火台四起的狼烟。带队的领导说,明天就去八达岭长城。话音还没落地,欢呼声已响在景山高处。
   八达岭长城地处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它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地段,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山山脉隆起的陡峭山巅,构筑起八达岭长城的雄伟气概,燕京悠久的历史,丰富着八达岭长城文化文脉的底蕴,使其从万里长城千百座名关险隘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段建筑宏伟、历史厚重、文化丰富、景色壮观的长城,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睹千年雄姿,领略浩荡古风。
   时间太久远了,我们是怎么来到延庆的,是从南段还是从北段登长城的,都已经记忆模糊,但城墙的一砖一石、垛口射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经年不忘。沿石阶登上城墙,城墙高约十米,呈梯形向上收缩,外侧城墙高一些,内侧墙低一点。开头我们不理解,自古以来墙不都是一般高的吗?我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却“智商”不在线,惹得一位北京大爷听不下去了,操着京腔给我们上了一课。原来这里边学问大了,总的来说这种设计是为了增强防御效果、提高作战效率。高大的外墙看上去就“虎视眈眈”,从气势上给敌军以心理震慑,也增加了敌军攻墙攀爬的难度,同时高墙视野开阔,便于发现敌军动向,有利于射击。内侧墙较低则有利于守军快速调动兵力和物资,方便在城墙上的行动,同时节约建筑材料,降低施工成本,还能保证城墙的整体稳定性。真心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旷野之外,峦山险峰之上,构筑一道城墙原本就非易事,谁能想到还饱含了这么多的心思,运用了诸多建筑技巧。这样看起伏的长城,在它壮美的外表下,又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四五米宽的墙顶像条街道似的,人走人道,马走马道,真的是“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高大宽阔的墙体外面是大块大块的石条砌筑,墙顶路面铺着青石,而墙体的内部是夯土堆筑。抬头远看坡顶上敌楼、烽火台,虽然形制相仿,却有各具特点,有单层结构的,也有上、下两层的,垛口、瞭望口、射击口等设施突出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如果忽略掉长城的军事功能,只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去审视长城,它真的大美无比。
   远望,青山逶迤间,长城蜿蜒着优美的曲线,像海浪涌起的波谷,像清溪转过弯角,起起伏伏,曲曲折折,而一个个关隘、敌楼恰到妙处地点缀在曲线上,仿佛五线谱上悦动的音符,浅吟低唱着古老的歌谣,唤起山峦起舞,江河和声。
   从八达岭长城下来,路过一个马路市场。一些摊贩在销售“文化衫”,其实就是圆领T恤。正面图案就是最为经典的八达岭雄姿,与父辈们黑色提包上的图案差不多。而背面则是一行大字“我登上了长城”,笔力苍劲,撼动人心。
  
   二
   离辽宁丹东市区不远,鸭绿江北岸,有两座山峰平地高耸。因山形像老虎的耳朵,得名“虎耳山”,后来演化为今日的“虎山”。山脊之上,虎山长城巍峨矗立,过街城楼、烽火台、敌楼、马面等建筑依山就势,跌宕起伏,蜿蜒北去。
   二十年前,我到丹东市参加一个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主办者组织我们去参观虎山长城,这让我了解到一段长城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部门发掘出虎山长城部分墙体和墙基,最终确定这些遗迹就是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坐实了《明史•兵志》中的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努尔哈赤称王后,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掉了,这使得虎山长城几乎是濒于湮没了。
   之后,乘着全国涌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热潮,当地政府在原址了修复重建了虎山长城。所以,我们登上的虎山长城是一座“崭新”的长城,但是只要根基在,它就是不倒的万里长城之首。
   走过千米栈道,顺着台阶很快就爬到了山顶制高点——敌楼。这里虽然海拔不倒一百五十米,但山势险要,在沿江丘陵中异峰突起、险峻挺拔、视野开阔,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往西看去,低矮的山峰上耸立着烽火台,像哨兵一样守候在山间。往南看去,邻国朝鲜隔江相望,鸭绿江清碧流淌,绿水萦绕。回首北望,丹东市区近在咫尺,公路沿江而过,屋舍俨然,生机盎然。我欣赏着眼前秀丽的风光,心中嘀咕,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长城选址虎山之上,的确是古代军事战略上一个令人叫绝的考量。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北方持续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玉门关,跨越了山、林、湖、海、草、沙,总长度约两万多公里。实际上,玉门关以西,一些单体建筑,比如烽火台、关堡构成了多条烽燧线,一直延伸至新疆,都属于长城的范畴。今年十月,我在内蒙巴彦淖尔市的黄河文化博物馆里,看过一个关于长城的专题展览。在阴山山脉上,还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魏长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
   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多个王朝征战讨伐,为了赢得战役,纷纷进入了筑墙建城的第一个高潮中,齐国与鲁国之间修建的城墙被称之为第一长城。至于“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虽然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却经不起推敲。烽是烟,白天使用,火是夜间使用,不管是烽是火,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信号传递,一个接一个传下去,有点像今天的通讯基站。待诸侯接到信号,整装出发,最快抵达都城也得个几日,远一点的没十天半个月根本到不了。今天玩的游戏,好几天后才能看到效果,褒姒王后还能笑得出来?这笑点也太低了。不管真假,烽火的作用在这个典故中倒是说明得非常清晰。实际上,战国末期才出现烽火,汉朝为了防匈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把列国争霸时的城墙进行增筑、连接和修缮,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汉朝为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修筑长城,增加边塞驻军,强化防御,构筑起的长城比秦长城长一倍。其后,大多数朝代都参与了修建长城的工程,只有唐朝是唯一一个不修长城的朝代。唐朝不修长城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定的军事自信,以及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到了明朝,大概是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思想的影响,大兴土木、大修长城,先后十八次开展大规模修筑长城活动,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多是明长城。
   长城没有扩张性、侵略性,是防御工事,是守护家园的盾牌。人们常把长城比喻为一条巨龙,但我更愿意把长城比作一条象征和平的绶带,没有战火硝烟的日子,长城就是自家院墙,墙内男耕女织,和谐共生。
  
   三
   千百年来,由万里长城演化出来的故事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归纳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意就是孟姜女的丈夫被官家抓去筑长城了,妻子辗转寻夫。冬天的时候,孟姜女为丈夫赶制了寒衣,千里迢迢到长城脚下。却被告知丈夫劳累致死,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心如刀绞,坐在城下,大哭七天七夜,直到轰隆隆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八百里,露出丈夫的尸骨。
   我们小时候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所以讲这个故事时,与爱情无关,主要是对统治阶级的血泪控诉。南宋名臣文天祥也题写过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些都导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秦始皇抱有成见。如今细想,在两千年前,没有推土机、吊车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要修筑、连接一道万里长城,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伟大的。毋庸讳言,这样巨大的建筑工程,肯定要增加徭役,增加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引发人们怨声载道,便把这股气集中表达在《孟姜女哭长城》里。
   甭管怎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我记住了山海关长城,因为故事里被哭倒的长城就在山海关。当然,《孟姜女哭长城》有多个版本,比如有一说孟姜女哭倒的是河南卫辉池山段长城,还有一说孟姜女哭倒的是山东的齐长城。原本就是一段与长城关联的故事,一个传说而已,我还是愿意把故事发生地定位在秦皇岛的山海关。不为别的,只为秦皇岛这座城市名字的霸气。
   二十年前,我在北戴河参加一个新闻写作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我直接去了山海关,领略“天下第一关”的雄姿。山海关地处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北依崇山,南临大海,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在此建关设卫,构筑起万里长城上一座军事重镇。
   走近山海关城关,雄伟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高大的城楼厚重敦实,沿着城墙左右两侧一字排开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等五座敌楼,像一位位铠甲勇士守望着广袤的疆土。与其说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上一座关隘,不如说它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军事建筑群,是万里长城唯一一处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关城城垣围起来近五千米,占地面积一百二十多公顷,城高十四米,厚足有七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了“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威远门”四座城门,城门之上建有城门楼,歇山重檐顶,翘角飞檐上装饰着栩栩如生的脊兽,庄重又不失典雅。而关城四门之外,原先都修筑了瓮城,现在只有东门保留着瓮城,城下护城河环卫,凸显了关城的军事功能。
   我来的时候,游人不多,更显得关城的空旷和伟岸。登临城顶,向南眺望,绵延起伏的长城像铠甲勇士的臂膀,坚强有力地伸向远方,辽阔而壮美。我知道,五六公里之外就是老龙头长城,明代蓟镇长城的东部起点,渤海之滨的一座屯兵要塞、海上长城,与海浪共舞,守卫着无垠的海疆。回首远望北方,曾经的古战场早已沧海桑田,金戈铁马、烽火硝烟、民族兴衰、朝代更迭的过往都镌刻在城关的一砖一石上,沉淀为历史。如今山海关洗去征尘,远山葱茏,人间祥和,成为一处欣赏风景、登楼揽胜的胜地。
   由山海关景区向东出发,约八公里处的凤凰山下,葱郁的林木掩映着红墙青瓦,一座庙宇古朴清幽,这就是孟姜女庙。庙不大,前来观瞻的游人不少。庙内前殿供奉孟姜女的塑像,龛上横幅书写“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的柱子上,蓝底白字,蚕头燕尾地写就一副天下奇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海边有一块望夫石,孟姜女常站在石头上眺望大海,等待丈夫归来,任凭潮涨潮落,不畏云聚云散。凄美的爱情故事,孟姜女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精神总为世人敬仰,成为长城文化宝典中一页泛黄的册页。
  
   四
   那年,我去陕西榆林考察学习。工作之余,原本打算去靖边县游览波浪谷后,就离开榆林,去往延安。可是,榆林的同志非常诚恳地说,不去登临镇北台将是一生的遗憾。于是,我调整行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去往榆林市城北约四公里的镇北台。
   远远的,我就被震撼了!绿茵铺就的缓坡徐徐向上,衬托着山顶青灰色的高台,青石携着沧桑层层收缩、层层高企,四四方方的高台便有了舍我其谁的气概和俯瞰天下的气势,人在宏大磅礴的具象里微小如尘。
   四百多年前,在巡抚涂宗浚主持下,当地军民合力在红山山顶修建了镇北台,成为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的观察所,也是“北临大漠,南护延绥”边关要塞。台为正方形,四层垒起,外砌砖石,内筑夯土,总高三十多米,台基北长八十余米,南长七十多米,东西各六十多米,占地近五千平方米,依山据险,巍峨挺拔,不愧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四层高台,每一层都有石阶,可临最高点。逐层而上,走过瞭望哨、女儿墙、垛口、营房,转来转去好像走在迷宫里一般。站到镇北台最高处居高临下,豪情满怀,蓝天下大漠金沙上长城逶迤、烽台独耸,红石峡水库渊然澄碧,治沙防沙的林带绿意盎然,黄土丘陵携来苍茫之感,天辽地阔,榆林城安然其中。
   镇北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万里长城“三大奇观”。细想一下,我去过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也游历了山海关和镇北台,却没有到过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看来过了这个冬天,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该背起行囊一探嘉峪关的雄伟。我深知不可能穷尽每一处长城,但我和亿万同胞一样心中装着长城。
   长城缘起于诸侯征战,发展壮大于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织碰撞,是古代政治战略思想、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历史证明,也是古代高超的军事建筑水平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几千年的时光,早已把长城凝练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皆故乡。
  

共 55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长城谣》开始,缓缓铺开对长城的叙述。人造革的包、《霍元甲》的歌都滋长了作者对长城的渴望,终于在一个初夏时节作者来到了八达岭长城。作者发现外墙高一点,内墙低一点,一位大爷给出了解释。作者惊异于八达岭长城的雄峻,“青山逶迤间,长城蜿蜒着优美的曲线,像海浪涌起的波谷,像清溪转过弯角,起起伏伏”“关隘、敌楼仿佛五线谱上悦动的音符,浅吟低唱着古老的歌谣”,写的太优美了,用比喻修辞手法描摹了长城的美。“虎山”是万里长城的东起点,作者从历史沿革方面叙述了长城自秦以来的建造史,丰富了长城的内涵,也揭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时特性,长城是抵御性工程,墙内男耕女织,和谐共生。《孟姜女哭长城》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作者以此引出对山海关的描摹。语言生动形象,对细节精准描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借工作之机来到“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对镇北台的奇观大加赞赏。文章最后总结道:“几千年的时光,早已把长城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本文分四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来解读长城,使人对长城的了解一下子扩大很多,这得益于作者的如花妙笔,才能把长城的精神意义内涵外延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阅历丰富,才能描摹得了长城全貌,普通人大概很难写出如此饱满丰富的文章。美文共赏,推荐大家阅读!【编辑:秦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1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安        2025-01-10 09:58:41
  欣赏小猪她爸老师新作,一起领略长城的风采。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1-10 10:42:07
  感谢秦安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1-10 10:43:47
  谢谢老师留墨点评。这文最初是想在江山根与魂征文中写成,但一直没有落笔,最近重新捋一捋思路才成文,表达对长城的敬仰之情。祝好。
3 楼        文友:秦安        2025-01-10 10:46:11
  老师的文放在征文里也是魁首的存在,不管什么时候都熠熠生辉。大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