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福】袅袅炊烟(散文)
一片青枝绿叶的山林中,一栋土房子,黄墙黑瓦,在岁月中散发着时光的醇香。左边房顶上,有一根泥巴筑起的笔直的烟囱,袅袅炊烟随风飘荡,伴着风伴着云飘向更远的地方,仿佛带着声声问候捎给离乡的人儿,提醒他们一定记得回家。
不知不觉中,靠近烟囱口的那段泥巴,早已便炊烟熏得黑黢黢的,有的地方还能明显看到泥巴经长时间高温烘烤后留下的裂痕。不过,这一点都不影响烟囱发挥着抽取烟雾、过滤有害物质的功效。一般情况下,烟囱要高出房顶一米左右,且在最顶端的位置,会设置一个遮挡板,最好是不锈钢或是生铁材质的,能经久耐用,防止下暴雨、下大雪等极端天气,恐水流会随着烟囱管道回流。
每当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山林的对岸,便能看着从土屋烟囱中冒出的一股股浓郁的烟雾,就知道肯定是母亲又在厨房忙着做饭炒菜和煮猪食了。想着想着,好像老远便能闻见一股淡淡的芳香,夹杂在漫天的烟雾中,引得人只想沉醉在这份美好中。烟囱出来的烟雾,多半是白色或淡黄色,山林又是一片青绿,当黄白色遇见青绿色,必然会产生一段多情的情愫,让人总想要伫立远望,只为能再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再多看它一眼。
在我的儿时记忆里,土屋厨房的烟囱经常堵塞,烟雾没有办法被吸出去,便瞬间流窜在厨房狭小的空间里,还慢慢窜到堂屋或其他卧房里。患了肺气肿的父亲,每次只要一闻到烟雾味,便咳嗽过不停。看着他佝偻着身子、一只手还抚摸着肚子,匆匆跑到院坝边上,深深吸上一口凉气,等缓一缓,才能正常坐到灶头后方继续烧火。哎,我知道,父亲肯定又是难受了,这可恶的疾病,害得他经常不得安宁。
其实,父亲看见母亲在厨房忙着做饭炒菜和煮猪食时,总是会主动跑到厨房坐在灶头后方烧火,说是要给母亲打下手。烟雾缭绕的厨房,多次引得他旧疾发作。因实在喘气艰难,便去镇上卫生院、县城医院看了几次,但都没有方法根治,只能长年累月靠药物减缓病痛,并控制病情恶化。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经常劝他少去厨房,但他老是摆手表示没事的。我知道,父亲只是不想让母亲那么辛苦,想要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给予她更多的分担。或许,这就是父母亲在清苦且平淡烟火日子中的相守相伴吧。
印象中,家中厨房的灶台是由三口锅灶紧连着的,一口是专门煮猪食的大铁锅,一口是专门做饭炒菜的小铁锅,另一口是专门烧水熬稀饭用的小锑锅。要是设计科学合理,在挨着小锑锅的后面还可以加一个小铁锅。当熊熊燃烧起大火时,很多大火苗子便能直接窜到后方小灶里,不知不觉中,前面锅里的饭菜好了,那后方锅里的水也就差不多开了。而伴随着的那股滚滚浓烟,便会随着泥巴烟囱直上云霄。
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农村灶头里有这么多口锅灶呢,怎么和大城市里的厨房很不一样,毕竟大城市的锅灶一是比较小巧轻便,二是数量也要少一些。她耐心地告诉我,因为农村和城市一日三餐和家庭事务是极不相同的,所以没办法相提并论。的确,身在农村,预示着需要忙活很多农活,田里地里以及喂养鸡鸭鹅、猪牛羊等牲畜,活路繁杂,当然所需的日常口粮就相应增多了。这些也都不比大城市里,管着一家人的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就行了。
难怪,我小时候跟着父亲走亲戚串门时,去到别人的家里,看见他们的家也都是如同我家一样,厨房灶台上依然有三口紧密相连的锅灶。而且厨房的灶台后方,还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柴火,像干竹竿、树叶、竹叶、稻草、木棒、玉米棒子等。只留有一个很狭窄的空间,专门放了一把竹凳子,好像就够一个人坐下来烧火煮饭的位置。
当家中的柴火不够用时,母亲便带着我们去房前屋后的山林中拾捡从树上掉落下来的黄色枯叶、树枝,一背篓一背篓地慢慢背回家堆着。有时,我好奇地问母亲,家里明明可以烧煤炭煮饭炒菜和煮猪食,可为什么还是要从外面清理很多柴火回去呢?而且有时遇见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背回去的柴火都是湿漉漉的,根本没办法马上就燃烧。要是硬要将其燃烧起来,只怕那股浓烟就会不光浓烈而且更乌黑了。
只记得母亲耐心地告诉我,煤炭比较贵,电费也比较贵,烧煤炭和用电都适合在家中有大事小情,亦或者是有紧急情况时启用,平常就能节约点是点吧,毕竟那些清理回家的柴火又不要钱,都是自己家山林中现成就的,只要肯出点力气,人勤快一点,就什么都有了。况且,每次用柴火煮出来的饭和炒出来的菜,都要更香甜一些。当柴火在大灶中燃烧时,还可以产生滚滚烟雾,这些烟雾又将是烟熏腊肉和香肠的好材料,简直就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感觉母亲说得极有道理,此后,只要她有召唤,我和小弟便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的身后,一人背着一个背篓,再带着砍柴用的弯刀、刨树叶用的竹筢等,高高兴兴地就往山林中走去。有时,一去就是大半天,似乎我们巴不得将整片山林中的落叶和枯树都搬回家中。特别是秋天,总能在房前屋后的山林中,见到母亲、小弟和我三人拿着工具晃动的身影。说来拾柴火也是个力气活,经常整得我们气喘吁吁的,有时还被汗水打湿了衣背。不过,当想着这些柴火终有一天能通过燃烧煮出香喷喷的饭菜来,以及烟熏出美味可口的熏肉,一切就都值得了。
现在想想,也许,母亲那时候说的都是真心话。但,当我长大成家以后,才渐渐明白,她话中的深层次意思,更多是希望我们要懂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毕竟在那个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年代,我家又是家徒四壁的情况,没有手艺也没有文化的他们,还得供养我们上学,以及赡养两个年迈的老人,多少是有些吃力的。
不记得我们跟着母亲到底跑了多少次山林,只记得特别是每一年的秋天,周边的山林经常被我们清理得干干净净。地面上原本累积起来的厚厚一层落叶不见了,只露出很多尚在发芽或已经长出小半截身躯的枝丫,以及一些需要经过春天的雨露滋润才能生根发芽的青冈树果实。从远处看,之前那些黄色的地面俨然披上了一层微微红的地毯。原来,露出土地本来的颜色真美。我们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内心无比满足和兴奋。
再后来,我和小弟相继上大学去了,父母亲也因为需要挣更多的钱供养整个家庭,便双双外出务工了。自此,到山林中拾捡柴火的这枚接力棒,便被迫传到了爷爷奶奶手中。年迈的他们,想要多清理点干柴火回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体力对他们还说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父母亲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多次劝导爷爷奶奶不要节约烧煤炭用电的钱,该用就用,该花就花,就不要去山林中倒腾了,万一发生意外,无人知晓,后果不敢想象。
但,爷爷奶奶好像并没有听进去,还是和之前父母亲在家时那样拾捡着柴火,燃烧着柴火。只是厨房乱窜的浓烟没有那么多了,从泥巴烟囱上冒出的炊烟也没有那么浓了。因为我每次抽时间回家时,看到厨房里的柴火都不多。我猜想,可能是爷爷奶奶用的比较节俭,也可能是人少了用量就随之减少了。总之,不管如何,那股炊烟始终都在,还源源不断。
我一直记得,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柴火烟熏,灶台上摆着的那三口大锅的锅底上,早已堆积了一层厚厚的黑色的锅灰。随着岁月的沉淀,这些黑色的锅灰越发黝黑深邃。它们总是伴着灶洞中燃烧着的火苗,变成一大片火红的颜色,照得整个厨房更加亮堂且温暖。要是没有烟雾的弥漫,这样的厨房,便是冬天时我们一家人欢乐聚拢取暖的地方。
还好,当烟囱发生堵塞时,父亲总会用肩扛着一个木头楼梯,搭在屋檐边上,顺着烟囱所在位置攀爬过去,等到了烟囱所在位置时,便坐在一旁认真地用一根很长的竹竿,使劲清理着烟囱口内的杂质。我则站在他的侧边看着,方便他有需要时能随叫随到。在确保烟囱确实已经和厨房内埋藏的烟囱管道全部通畅后,他才叫我去厨房看看,燃烧柴火时,是否烟雾还在到处乱窜。待我跑到厨房向母亲确认一切完美后,就叫其再沿着楼梯慢慢往下走。
我记不得具体是哪一年,听父亲说村里已经接通天然气,煮饭炒菜都可以用燃气灶了,就再也不用过烟熏火燎的日子了。父亲嘴上是这么说的,但他在行动上并没有忘记烧柴火的记忆。比如,当他每次回到老屋时,还是习惯性地喜欢找柴火点燃着,用大锅灶煮饭炒菜,竟说这样做出来的饭菜才是原来的滋味。我自是明白,父亲也好,母亲也罢,以及爷爷奶奶,他们骨子里的节约意识始终没有改变,反而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清晰厚重。
看,夕阳西下,老屋的那根烟囱里,又冒着滚滚炊烟,无忧无虑地飘荡在空中,与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胜似一幅温馨而又质朴的乡村田园画。我能想到,肯定是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我们的晚饭,注定今晚又将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2025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