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暖】杂粮面窝窝头(散文)
一
忽然发现,街角不知什么时候新开了一家“杂粮窝窝头”馍店。它灿烂耀眼、熠熠生辉,在众多的店铺中脱颖而出。红色的匾头上“手工杂粮窝窝头”几个白色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馍店随处可见,而专门制作杂粮面的鲜有。这次犹如遇到了旧友,不期而遇的相逢,让我的眼睛里写满了惊喜。我情不自禁地推开透明的玻璃门走进去,柜台里面用各式杂粮做成的窝窝头摆满了架子。一个个窝窝头制作得小巧玲珑的,精致得犹如供人们观赏的光彩夺目的工艺品。没想到,让我小时候吃够了的窝窝头也这么不同凡响,竟然被人们做出了各种花样。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咖啡色的、红色的……窝窝头的种类之多,色彩之丰富,令人一时看得眼花缭乱。
我好奇地问老板:“这杂粮窝窝头是怎么卖的?”
“姐,我们这儿的窝窝头是纯手工制作的,粗粮细磨,零添加,吃着绝对让您放心。窝窝是成斤卖的,一斤八块钱。”老板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她笑盈盈地说。
新店刚开业,许多人抱着进来看看的心理,老板热情相迎,想拉拢顾客,也在情理之中。有了顾客,就不怕窝窝头卖不出去。不得不说,这家店的老板真有眼光,看准商机,主动出击,一时间赢得了大批顾客光顾,大家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热闹如集市。
我仔细打量着店内,店铺内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光看墙上那花花绿绿的窝窝头图片都能激起人购买的欲望,更不要说面对筐里的彩色窝窝头了,简直是令人难以抵挡的诱惑。顾客们纷纷自主选择,有的选四五种,有的每种颜色都要几个,总之,每个进店的人都满载而归。
据老板介绍,他们卖的这种杂粮营养健康,松软可口,还有助于消化。我拿起镊子在每一个簸箩筐里拿出两三个来,放在一起,色彩缤纷,好看极了。窝窝头的制作材料最少也有十几种之多,像什么玉米面、高粱面、豆面、小米面、紫薯面、荞麦面等。手工杂粮窝窝头,每一个带有杂粮特有的香气和甜味,让人爱不释手。
窝窝头中间是空心的,吃的时候里面可以搭配各种馅料,增加不同的口感体验。我一口气拿了二十多个,上秤一称,足有一斤多。我顾不上形象,像个贪嘴的孩子似的边走边吃,还没有走到家,我已经吃掉两个窝窝头了。那种杂粮面满口留香,余味悠长,既有儿时的味道又有不一样的面香,让我回味无穷。
在这个什么也不缺的年代,我曾经吃腻了的杂粮面窝窝头竟然再度强势回归,堂而皇之地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真是让我惊掉下巴。
二
小时候,相对于杂粮面窝窝头,我更喜欢吃白面馍,毕竟窝窝头常有,而白面馍稀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还是集体制,家里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可以在生产队挣工分。每到丰收季节,我们家由于没有劳动力,也就分不到多少粮食。那时候麦子产量低,收割、晾晒全是人工,累死累活,一亩地也打不了几百斤小麦。分那两袋麦子,母亲要精打细算,留着过年时磨成白面,做成馒头招待客人用的。那些白面馍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吃白面馒头成了我童年难以实现的奢望。
母亲后来讲,生产队时,每当秋季分粮食,一向操心的我大姐便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她会问村里的会计:“叔叔,今天用大秤还是小秤?”大秤,说明分的粮食多,就可以拉架子车运回家;如果用小秤,用一个大篮子就能抬回家。
深秋,勤劳的母亲把分来的红薯用切刀刮出一片一片的,放在刚种上麦子的麦畦里晾晒,如果遇到下雨天,得抓紧时间把红薯片收回来,否则一淋雨发莓,就不好吃了。红薯片晒干之后,一是可以用来煮红薯片水喝,另一种是把红薯片磨成面粉,用它来蒸窝窝头让一家人吃。
那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高粱面窝窝头、玉米面窝窝头和红薯面窝窝头。由于磨面的工具简陋,就是两盘石磨,有时候需要人推,因而磨出来的面像沙粒一样粗糙。用这些粗面粉做出来的窝窝头自然也不太好吃,颗粒感强,有时候甚至会拉喉咙,让人难以下咽。可是由于饥饿,顾不得面粗不粗,能填饱肚子充饥就不错了,活着就好,谁还会管它好吃不好吃呢。
每天早晨天还不亮,母亲总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她挽起袖子,开始叮叮咣咣地和面,有时候是贴锅饼,有时候蒸玉米面窝窝头。我家人口多,每次都得做一大锅饭,一锅馍可能一顿就吃得差不多了。锅的下面烧半锅红薯片水,篦子上放上一块布,母亲把捏好的玉米面窝窝头一个个地放在布上,盖上锅盖蒸上个二十分钟,再静置一两分钟就可以掀开锅盖把玉米面窝窝拾进馍筐里。那些馍热气蒸腾,一个个金灿灿的,特别诱人。有时候,为了让我们吃上菜,母亲还会在锅里放上一碗切好的辣椒再浇上一些面糊,这样一碗简单爽口的辣椒酱就做好了。用勺子挖上一勺,把它放在玉米面窝窝头的中间,味道立马就不一样了,鲜香微辣,美味得很。
时间一长,就想换换口味,粗面毕竟没有白面馍好吃,可家里人多,母亲心有余力不足。平时,母亲也只有姥姥来我家时,才会给她蒸些发面白馒头,这是她孝敬姥姥的唯一方式。无论母亲藏得多严实,嘴馋的哥哥会翻箱倒柜地找,冒着挨母亲吵的风险,总要偷偷地掰上几口,弄得白面馒头残缺不全,像被老鼠咬过似的。两个哥哥不喜欢吃窝窝头,趁母亲不注意,把吃不完的窝窝头装在衣服兜里,狗子在哥哥上学时会跟随他们,哥哥便把藏在兜里的玉米面窝窝头掰开,一块一块地扔给我家的大黄狗吃。
那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能天天吃上白馒头,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我常常想,如果能吃上白面馒头,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想吃杂粮窝窝头了。直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到了十亩田,母亲非常珍惜这片属于我们的土地。每天早出晚归,恨不得住到田里,她深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付出才会有收获。每年秋收过后,我家地里全种上麦子,来年六月布谷鸟飞来的时候,就是麦子丰收的时候,家里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从此,我家告别粗粮时代,顿顿白面馒头,进入全家人盼望已久的细粮时代。
三
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如今,人们不但吃得好,更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杂粮中的低聚糖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真没有想到,一直被我们这代人嫌弃的粗粮又成为人们的“心头爱”,粗粮尤其是那些高血糖患者的福音。去饭店,我会专挑地锅炖,也许是为了找回小时候吃粗粮的味道和感觉。锅里面是大锅炖鸡,咕嘟咕嘟香气扑鼻,上面锅边上贴上黄灿灿的玉米饼子,鸡肉的香味裹着玉米面的香气,让人上头。我想,我们吃的不是地锅炖的味道,而是怀念母亲做的杂粮面馍的味道。
昨天是母亲的祭日,远在海南的二哥正好也在家,我们兄妹五人一起给母亲上坟,感谢父母亲给我们生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最亲的人,还有牵挂。默默地祈祷父母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折磨,一切安好。父母虽然不在了,但他们的教诲一直都在,如影随形,永远影响着我们。
兄弟姐妹好久不见,这次团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谁说起那些吃粗粮的日子,大家不觉感慨万分。大姐说:“阿巧是家里长得最白的人,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玉米面窝窝。”二哥说:“玉米面能减脂降糖,多吃对身体有好处。以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我说:“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不愿意吃的粗粮,如今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物。”妹妹打趣地说:“这样说来,我们小时候是多么幸福啊,每天吃的都是‘美味佳肴’。”大嫂说:“正好,我磨了一些玉米面,一会儿等你们走的时候,一家分给你们一些,回家蒸玉米面窝窝头吃。”
粗粮的味道,香香甜甜。忆苦思甜,我突然发现,小时候的生活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堪,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这是生命的基石。品人生五味,从苦涩到甜美,从简单到丰富;再从甜美到苦涩,从丰富到简单。周而复始,返朴归真,这才是真正应该经历的人生过程。
杂粮窝窝头,是我味蕾上的难忘记忆。它讲究粗细搭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健康。吃五谷杂粮,重拾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让身体更健康,让生命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