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茶座风云(小说)
茶座风云
作者:稀土
在首都某中级法院的一楼大堂,嘿,那布置得跟星级宾馆似的。咱坐在这茶吧的藤椅上,喝着一杯绿茶,虽说比不上奢华茶馆大玻璃窗旁那软软的沙发套舒服,也看不见小夜曲中那舞动着高挑裙边的侍女摇曳生姿,可也有着消磨周末夜晚的惬意劲儿。外面的喧嚣和细雨,都被挡在外头,这儿啊,真是候审休憩的好地方。
正美着呢,耳后突然传来一声“我告你”,那语调,又硬又冲,吓得我这小心肝直颤悠。
回头一瞧,一个秃头的背影气冲冲地过来。这人还没坐下呢,就阴阳怪气地嚷嚷开了。
“京城就是京城,胆子小的在这儿没法混!年轻时学法律,老师讲:‘国家可以成为理论上的民事被告’,在这国务院的部委当被告也不稀奇。”这秃头律师啊,好像肚子里有倒不完的苦水。“我告你”,这可是法治社会的标志性语言,那得是有勇有谋的人才敢说的。
告你自然有告你的缘由,被告也有被告的道理。
这时,大嘴律师向秃头点了点头,回敬道:“长春三万贯,国企怕‘婆婆’,千里走单骑,拼命破烂王,查封又扣押,完璧归了赵。”
法律就像那无色、无味、中性的水。泡上绿茶,才有了滋味,得细细品,慢慢琢磨。
靠诉讼谋生的律师,咱就叫他们“讼师”。有少数出类拔萃的,把诉讼当“副业”,可就算这样,非诉业务也还是离不开诉讼这“双胞胎”。
这不,四位京城大腕凑一块儿了,中午这一个时辰,足够他们畅所欲言。
这四人啊,碰上了三个刑事案,话题慢慢就上了道。秃头律师先开了口,说警察以犯罪涉嫌人涉及国家秘密为由不批准会见,逼得他打了一场状告国家保密局不审查涉案国家秘密等级行政不作为的行政诉讼案件。这真是正义胆边生,心虚怕上头。哪儿有不平,哪儿就有他。这不,还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写了影响性诉讼的提案,想促进立法进程。
哦,原来如此,大伙这才明白为啥一进门他就冲着黑暗喊“我告你”。大家都盼着这律师事业节节高,少不了靠诉讼攒攒能量,胜败都能激发斗志,跨过一道道“坎”,做个实实在在的权利斗士。
大嘴律师喝了一口浓浓的龙井,吧嗒了两下那外翻多肉还没啥血色的嘴唇,绿豆眼随着语速眨呀眨:“咦——喝茶还是没有喝酒过瘾呀!”这说话口音又重又拉腔,要是再敲几下梆子,简直就是在唱豫剧,河南式的幽默十足。
“许霆盗窃案曾经引发口水战成河,马克东诈骗‘悬案’谜底还没揭开,不知道全国十三万律师有几成还坚持无罪?”
大头律师那超群的记忆力,和他冬瓜脑袋上那几根黑粗亮的毛发可不相称。没等别人插话,就抑扬顿挫地说道:“许霆案是法律专家见怪不怪的犯罪,马克东案属于老百姓见怪不怪的犯罪。”
“怪论!”大嘴律师对这早就习以为常,只是一直想弄明白为啥这个怪人能一字不落地背下刑法。
这一“怪叫”,惊动了有点分神的大腚律师,他赶紧扭动大屁股转入正题,“我说一个案例,请你们俩判断一下是哪种见怪不怪的犯罪?”
这案例的叙述那是相当有讲究,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集有规范的表述版本,基层法院也有求真务实的写法,律所还有各种风格的起诉状。大腚律师讲故事的本事在圈里那是没话说。不管是简单明了还是化简为繁,不管是绘声绘色还是按程序报告,足够的信息量让人有足够的信心去大胆判断。为了配合这茶馆悠闲淡雅的格调,这案情大概是这样:某单位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出差或在外职工每天能报销120元房费;一职工重病在外地住院14个月后去世;家属以每月150元的价格租了间民房;用假发票报销的住宿费和实际支出相抵,盈余48300元,这贪污的标的性质、标准差异的追责影响度可就有的琢磨了。
大腚律师脑筋转得快,刚才还在幻想上果碟和分茶的两位服务生谁更水灵,红裙子是不是比白裙子更妩媚,转眼就用正规标准的法言法语把这案情给讲了。
壶里的茶色淡了些,和屋顶的射灯光融在一起,熟悉但叫不上名的背景音乐正好盖住了雨点打玻璃的声音。三位律师各自调整了坐姿,大嘴的小绿豆眼直勾勾的,显然在思考。大头用小动作掩饰着自己的想法,斜靠在软面包沙发里,和在法庭上正襟危坐的形象完全不同。
对律师来说,是非判断更多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就像大腚律师判断红裙子好看还是白裙子漂亮一样,只要不是“皇帝新衣”那样的陷阱,就没有对错,只有谁的说服力更强。从这角度看,找答案还是个轻松的事儿,体现着律师职业的自由属性。但对于国家政法机关那些肩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公务员来说,他们可不常在理论上钻牛角尖,像马克东案那样主动出击还是像许霆案那样被动防守,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这不就像庄子说的“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想法”。
琢磨了好久,三人话锋一转,都觉得新闻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大量披露现实案件推动了立法进程。
外面的雨停了,微风带着青草味吹过来,眼睛都亮堂了不少。周五的空气清新得很,人也轻松自在,下午的大战就要开场,主角们从容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