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丘隅镇散记(散文)
一、小镇打磨奇石的人
丘隅镇飞鹰商店门口,令无数过往的行人惊奇而感叹的是,一位任姓商店老板,从早到晚,冬夏春秋,寒来暑往心无旁骛地打磨奇石。
十几年前,搜寻奇石成了潮流,买卖火热,这个任老板和石友好像中了邪般迷上了石头便再也回不了头。深山野川,大河小沟那些嶙峋怪石成了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石头,很难令人注意。可是,在他眼里,放出异彩,挑而捡之,拿回打磨,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几块石头竟然被过路的人高价买走,这也能挣钱!
任老板的心,从此放不下了,更是兴趣盎然,爱好也有这么大的收获,他暗自高兴,便迫不及待地开着自家面包车时常在家乡的河道寻寻觅觅,有时还在异地的沟壑间艰难跋涉,为寻找奇石。他走遍了铜川境内的山山水水,执着,勤劳,坚持。聪明的任老板,更是心有灵犀,购买了许多石雕作品的书籍学习,领悟精髓,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加入了奇石协会,拜师寻友,越来越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对艺术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他还买了打磨石雕工具,对奇石深层次雕刻,使奇石越来越精美,种类不断增加,像清江石、钟乳石、沟渠石、陈炉石等等,作品栩栩如生,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他在自己抖音上、网络上销售石头,又被许多人购买。
陈炉石,这是个天然的很有名气的石头。任老板被这种石头感动了,只要见了,就有了灵性。一次次购买,一次次精挑细选,一块块有价值的石头在他手里或打磨,或石雕。慢工出细活,从一块石材到打磨雕刻完成,少则三五天,多则两三月。这里面的工序很多,选料、勾勒、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丘隅镇,有许多奇石爱好者,铜川和陕西省内外也有许多奇石爱好者,他们有信息互动群和联网平台,自然少不了线上线下交流销售,互访学艺,探究技术,外出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任老板掌握了打磨奇石的高超技艺,他作品的艺术价值越来越高。
普通的石头,疯狂的石头,丑陋的石头,在任老板加工打磨中有了艺术之美。任老板也有了艺术家气质,有了艺术人生。他不但收获了经济效益,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充实和满足。
二、丘隅镇来了远方的人
丘隅镇,最早来了个远方的人,瘦高个,脏兮兮的衣服像个破拖把,春夏秋冬就这么一身,很难分辩出颜色。黑发披肩而零乱,上面沾满了碎木碎屑。他走路腰杆挺得很直,目不斜视,尽管他的鼻梁高挺如峰,脸庞阔绰英俊,但看不出任何表情,但那破衣内露出古铜色的身躯给人有雕像般的美感。
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汉子”像野人一般的存在,在镇上生活,没有带来惊悚,没有带来不适,他穿梭于拥挤的人群,有人突然碰撞,胆怯的刹那间,瞄一眼就看出没有危险也适从了。一年、二年、三年,他成了丘隅镇的一员。没人驱赶,没人吆喝,没人辱骂,小镇宽容了他,认可了他的存在,他也渐渐融入了进来。
这样一个外来汉子,像流浪汉一样,从未见他抢过谁,伸手要过食物,就连镇上众生也不知他吃什么,怎么就活了一年又一年。这个外来汉子,常常手提一个烧烤用的铁桶,斑驳陆离,丑的一摊糊涂。有好事的儿童猎奇,就跟寻他的踪迹,在拉圾桶,在垃圾台,见他捡拾食物,把死了的动物剥皮洗净放在铁桶里煮熟而食。晚上在柴草堆、破窑洞而眠。知道了他这样的野外生存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并不觉得奇怪,日出日落,也就这个样子罢。
这样一个似乎成了流浪汉的人,进商店买火柴,买所需商品,他用手指指,从不说话,掏出一块二块钱丢在柜台,扭头就走,有人不忍心收,就追出门外。他大步流星,背景绰绰,追出者叹了声,摇了摇头也只好作罢。人们议论道:这流浪汉挺有志气,进商店买东西,非给钱不可。不知钱从何而来,有人猜测他有儿女妻子或好心人偷偷塞给他的。
这样一个流浪汉,在丘隅镇生活了下来。很有尊严的活着!活的很有尊严!对!有尊严!
这个外来的汉子,他是一个传奇,他是传奇的人,也是个性情中的人,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据小道消息,他是山原城里人,原是个教书匠,为人处世执拗认死理。他家面临街道要扩建,要改造,因为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三线城市改造,各种拆迁政策还不完善。他所遇到的是拆迁,赔偿的不够他建房成本和门面房出租收入,他不服,上告上访,使用多种阻拦无济于事,还是被拆除了。他深感冤屈、憋屈……他似乎疯了,众叛亲离,何因流浪到丘隅镇无可而知。
十多年之后,这个外来人便消失了,丘隅镇也似乎少了点什么,只是偶尔有网友晒晒他的照片,说要学他的样子,手提铁桶,行走江湖,浪迹天涯,无忧无虑,没有压力,没有索求。这网友的吐槽,让好多人唏嘘不已,有网友说他真无忧无虑吗?为什么又成为出外流浪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