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倒塌的红楼里,怀念史湘云(散文)
一
咱静下心,往岁月的长河里头瞅一瞅,那曾经辉煌得不得了、跟梦一样高大的红楼啊,如今就跟一场旧时候的幻影似的,只剩下些破破烂烂的墙根,大半都被历史的风沙给埋了。可每次我在这荒废的记忆里头瞎转悠的时候呐,总有那么一个人的影子,嘿,就跟春天里最亮眼的霞光似的,“唰”地一下,直直照进我心窝里,这人就是史湘云。
想当年,她刚进贾府的时候哟,正是小姑娘家最水灵的年纪,透着股子青涩,还带着旁人没有的豪迈劲儿。头发松松散散地挽着,有几缕不听话的碎发,顺着白皙的脖子边耷拉下来,那眼睛啊,亮得跟星星似的,滴溜一转,满满的都是机灵和好奇。她可不像那些成天闷在深闺的娇小姐,你瞧她,一举一动都带着野外的风,“呼”地一下,就把贾府走廊那股陈腐味儿吹散咯。见着宝玉,兄妹俩一点生分都没有,你拍拍我肩膀,我逗逗你,那热络劲儿,就像是打小就在一起似的,一下子就把周围的沉闷给打破了。那时候的贾府,到处都是花啊、富贵啊,大家都在这温柔富贵乡里泡得晕晕乎乎的,史湘云却靠着自己独特的样子,在这片天地里冒出头来,就跟那野地里没人管,开得热热闹闹的野蔷薇似的,自有它的香味,压根不按常理出牌。
诗社搞活动的时候,那可是她才情大爆发的地儿。海棠诗社刚成立,大家都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呢,她这边灵感“噌”地一下就来了,拿起笔,“刷刷”几下,一首《咏白海棠》就出来了,把大伙惊得下巴都快掉了:“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只令寂寞度朝昏。”写得那叫一个细腻,意境深远得很,把海棠花那种高洁、清冷又艳丽的劲儿,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下子就把其他人都比下去了,稳稳当当拿了冠军。在那个满是墨香的书房里,,她就跟一个拿着剑走天涯的侠女似的,把笔当成剑,在诗词的江湖里潇洒闯荡,想咋写就咋写,厉害得没话说。大伙的称赞、佩服,对她来说,不过是让这好事更圆满罢了,她自己啊,纯粹是沉浸在诗词的的世界里,就想把心里的想法倒出来,把灵魂里的样子给大伙看看。
芦雪亭联诗那次,简直就是一场才情和豪情搅和在一起的大派对。雪花跟疯了似的,大片大片直往下砸,跟柳絮、棉花似的,眨眼间就把天地捂得白花花一片。大伙围坐在一起,红泥小火炉上,酒热乎着,茶也冒着香气。史湘云哪能坐得住啊,扯着嗓子喊:“哎呀,我吃了这个才好动笔,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说完,就大口大口吃起来了,哪有一点千金大小姐该有的矜持样儿,活脱脱就是个由着性子来的江湖儿女。酒喝得差不多了,联诗开始,她脑子转得飞快,张嘴就是一句接一句的好诗,那些精妙的诗句就跟珍珠、玉石似的,“噼里啪啦”地掉在雪地上,清脆得很。旁人还在那琢磨呢,她这边已经急不可耐地接下一句了,才情就好像被这冰雪给点着了,越烧越旺。跟黛玉、宝钗她们几个你一言我一语地切磋,既有比赛那种紧张刺激的快感,又有遇到知音的惺惺相惜,在那一刻,她整个人在这冰天雪地里头闪闪发光,才情、豪情、友情全搅和在一块,奏响了一曲冬天里动人的乐章。
醉卧芍药裀那场面,无疑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漂亮、最不羁的一幅画。春天的时候,园子里的芍药花全开了,红的红,紫的紫,好看得跟天边的云霞掉到地上似的。史湘云跟大伙一块儿喝酒、玩乐,酒一杯接一杯地灌下去,兴致高得不得了。她偷偷地离席,找了个安静的石头旮旯,和衣躺下了。这时候,微风轻轻吹过,芍药花瓣“簌簌”地往下掉,落在她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就好像大自然特意给她织了一件花毯子。她睡得那叫一个香,脸蛋红扑扑的,跟喝醉了酒的仙子似的,误入凡尘,在这芍药花丛中做着一场绮丽的美梦。
可叹呐,红楼终究是倒塌了,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和事,都随着历史的洪流渐渐远去。但史湘云这抹亮色,却始终在我心头闪烁。她的豪爽、她的才情、她的纯真,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每每念及,总觉得她仿佛还在那大观园里,与众人嬉笑怒骂,吟诗作画,永不落幕。
二
再细细咂摸,史湘云的成长之路,那可真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她父母早亡,虽说是侯门千金,却没过上几天安稳富足的日子。打小儿就跟着叔叔婶婶过活,寄人篱下的日子,想必不好受。可她偏就有股子硬气,从不把这些苦处挂在嘴边,人前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就说有一回,她来贾府小住,穿着打扮竟还不如府里的丫鬟精致,旁人难免侧目,她却毫不在意,大大方方地跟姐妹们说笑玩耍,仿佛那些异样的眼光压根就不存在。这份豁达,又岂是一般人能有的?
她在贾府的日常相处里,也是处处透着暖心。对丫鬟小厮们,从不摆主子的谱儿。有次宝玉的小厮茗烟,在外面受了委屈,史湘云知道了,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月钱,让茗烟去买些爱吃的零嘴儿,安慰他别往心里去。在她眼里,人哪有什么贵贱之分,都是一样的鲜活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这等善良心性,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世家,就如同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亮了底层人的些许生活角落。
史湘云与黛玉之间,更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情谊。起初,黛玉总觉得湘云心直口快,说话有时会冲撞自己,心里有些疙瘩。可湘云呢,压根没把这些小摩擦当回事,依旧笑嘻嘻地往潇湘馆跑,跟黛玉分享自己的新诗,探讨诗词格律。日子久了,黛玉也瞧出了湘云的好,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惺惺相惜,一同在月下吟诗,在花前联句,成了彼此心灵相通的挚友。这其中的转变,不正是人性美好一面的折射吗?她们在文学的天地里相互扶持,用诗句倾诉着少女的心事,用才情抵御着生活的无奈。
再看她的才情展现,又何止在诗社活动之中。平日里,哪怕是瞧见园子里的一朵残花、一片落叶,她都能即兴赋诗,将那瞬间的感悟化作灵动的文字。有次,她晨起漫步,见那枝头的桃花被昨夜风雨吹落一地,伤感之余,顺口吟出:“残红委地无人怜,晓风拂过意绵绵。本是春光娇俏客,无奈尘世妒红颜。”诗句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的如刻意雕琢,却饱含着对生命无常的喟叹,对美好易逝的惋惜。周围的丫鬟们虽不理解其中深意,却也被她的才情所感染,纷纷围在一旁,静静聆听。
说到她的感情生活,那是红楼里的一段隐忧。她与卫若兰之间,有着一段美好的姻缘开端。初见时,彼此倾心,一个是侯门才俊,一个是世家才女,仿若天作之合。卫若兰欣赏湘云的洒脱与才情,湘云爱慕卫若兰的儒雅与风度。他们在花前月下,也曾有过甜蜜的时光,互赠信物,海誓山盟。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无情地转动,家族的变故、世事的沧桑,如同汹涌的潮水,将他们的幸福小船拍打得支离破碎。卫若兰身染重病,日渐憔悴,湘云守在床边,心急如焚,却无力回天。最终,爱人离去,只留下她孤身一人,面对这冰冷的世界。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被打倒,依旧坚强地走下去,那份骨子里的坚韧,让人动容。
红楼虽倒,记忆不灭。史湘云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在岁月的书页里熠熠生辉。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豪爽,什么是纯粹的才情,什么是永不言败的纯真。每当我在现实的喧嚣中,迷失方向,只要想起她,想起她在困境中依然绽放的笑容,想起她在诗文中寄托的豪情壮志,我便能重拾勇气,向着生活的光明处前行。她是我心中永远的红楼女神,是那个远去时代馈赠给我们的珍贵宝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怀念,去品味,去汲取力量。
遥想当年贾府盛极一时,节庆宴饮不断,史湘云每次参与其中,都能带来别样的欢乐氛围。中秋佳节,阖家团圆,众人齐聚大观园,赏月吃蟹。史湘云兴致颇高,率先提议:“咱们今儿个可不能干巴巴地只赏月,得行些酒令,助助兴才是。”说罢,她便自告奋勇地起了个头,那酒令既新奇又有趣,引得众人纷纷响应。她一边熟练地掰着螃蟹腿,往嘴里送着鲜美的蟹肉,一边妙语连珠,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月光洒在她洋溢着笑容的脸上,那一刻,她就是团圆喜乐的化身,让这个传统佳节在贾府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春日踏青,更是她活力四射的舞台。她拉着宝玉、黛玉等一众兄弟姐妹,奔向园中的花海草地。看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她兴奋得像个孩子,奔跑跳跃其间,采摘各色花朵,编成绚丽的花环,戴在自己和姐妹们的头上。“快来呀,看谁编的花环最漂亮!”她的呼喊声在园里回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时的她,没有丝毫侯门千金的矜持,全身心地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增长,贾府的局势愈发复杂微妙。家族内部的矛盾、经济上的困境逐渐显现,众人的心境也随之改变。史湘云虽身处其中,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初心。当姐妹们为了前程、姻缘愁眉不展时,她总能用乐观的话语开导大家:“愁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咱们且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便是。”她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贾府日渐浑浊的人际关系中,试图用自己的乐观与豁达,为大家带来一丝慰藉。
三
在文学造诣上,史湘云也不断精进。除了诗词创作,她对古籍经典的研读也颇有心得。她常与宝钗探讨《论语》《孟子》中的道理,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处世哲学。有一次,两人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展开讨论,史湘云结合自身经历,感慨道:“咱们做人,就该像君子一般,心地坦荡,哪怕遇到再多难事,也不能整日愁眉苦脸,失了本心。”她的见解独到,让宝钗也不禁点头称赞。这种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让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绽放出别样的智慧光芒。
可惜啊,好景不长,贾府的衰败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昔日繁华的大观园变得冷冷清清,姐妹们也各自离散。史湘云在这场变故中,失去了太多。曾经的诗社不再,那些一起吟诗作画的日子成了遥远的回忆;与卫若兰的爱情破灭,让她的心灵遭受重创。但她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她离开贾府,回到家族残余的势力范围,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努力维持生计。她或许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泪水浸湿枕头,但第二天清晨,又会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如今,站在时光的这一端,回望那座倒塌的红楼,史湘云的身影愈发清晰。她的故事,承载着那个时代女性的苦难与辉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坚守与绽放。她的豪爽、才情、纯真,不仅仅属于红楼,更属于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灵魂。我们在缅怀她的同时,也应从她的人生中汲取力量,让这份来自古代的精神滋养,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芒。
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画面,那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无畏释放,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寻得美好瞬间的豁达。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也能点亮一盏心灯,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史湘云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的故事将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深入研读《红楼梦》原著,会发现更多关于史湘云的细微末节,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愈发凸显出她性格中的坚韧与复杂。还记得湘云首次正式出场,是在第二十回,彼时她前来贾府探望众人,一登场便笑语嫣然,与众人亲昵无间。她带着几分俏皮,调侃着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小别扭,那灵动的模样,瞬间驱散了房间里的沉闷。可谁又能想到,在这欢声笑语背后,她刚从叔叔家赶来,或许一路上还在为家中的琐事烦恼,然而她却选择将这些阴霾深藏,只把阳光带给身边的人。
在贾府的日常生活里,史湘云的女红技艺也是一绝。虽说她才情出众,诗词文章信手拈来,但做起针线活来,同样不含俗套。有一回,众人闲聊起各自的女红,湘云笑着展示自己新近绣制的香囊,那细密的针脚、精美的图案,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女红水平不仅关乎个人才艺,更是家族教养的体现。湘云虽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却丝毫没有在这方面落于人后,可见她的要强与勤勉。这小小的香囊,承载的不仅是她的老手艺,更是她在困境中努力生活、力求周全的证明。
再看史湘云与贾母的关系,那也是颇为深厚。贾母是史湘云的姑奶奶,对这个失去双亲的侄孙女,自是多有疼爱。每次湘云来贾府,贾母总是嘘寒问暖,安排她住在自己身边,饮食起居都照料得妥妥当当。而湘云对贾母,亦是满怀敬爱与亲昵。逢年过节,她总会精心准备一些小礼物,或是亲手抄写的佛经,或是自己绘制的扇面,虽不昂贵,却满含心意。这种亲情的羁绊,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为湘云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温暖与归属感。
四
史湘云参与的几次诗社活动,更是将她的性格与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前文提及的海棠诗社和芦雪亭联诗,还有菊花诗会。那次诗会,众人以菊花为题,各展诗才。史湘云一口气作了多首菊花诗,其中《对菊》一诗:“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诗中既有对菊花高洁品性的赞美,又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那种在清冷世间寻得知音、珍惜时光的心境,与她自身的境遇何其相似。她以菊自比,在诗的世界里抒发着内心的孤独与坚守,让读者看到了她才情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谈及史湘云的穿着打扮,书中也有诸多细节可寻。她偏爱男装,时常穿着一袭利落的男装,头戴束发紫金冠,脚蹬粉底皂靴,手持折扇,行走间英姿飒爽,若翩翩少年郎。这一独特的装扮偏好,不仅仅是她性格豪爽的外在体现,更是她对传统封建礼教束缚的一种无声反抗。在那个女子需遵循诸多严苛规矩、言行举止都要端庄内敛的时代,湘云敢于突破常规,以男装示人,展现出自己独立、不羁的一面。
随着贾府的逐渐衰败,史湘云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在原著后续情节的暗示中,我们不难推测出她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家族的没落,让她失去了经济依靠,曾经的侯门千金,或许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劳碌。而爱人卫若兰的离世,更是给她的心灵带来了重创。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被命运彻底打倒。从一些零散的线索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在困境中顽强挣扎的身影,或许她会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做些针线活计,或是为人代写书信,艰难地维持着生活。她的坚韧,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愈发凸显,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扼腕叹息,同时又对她的顽强心生敬意。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构建的庞大世界里,史湘云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她的故事,与贾府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又超脱于家族的局限,展现出人性中最本真、最美好的品质。她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在困境中如何坚守自我,在黑暗里如何寻找光明。她的豪爽、才情、纯真与坚韧,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跨越时空,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