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杂文随笔)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是句俗话,往往会被认为是本地的“和尚”变相的发牢骚甚至表达不满。因此,这句俗话也被罩上一种不太强烈的贬义色彩。
对于这句俗话,“文心智能平台——佛学书院”也是这样回复我的:
这句话在世间流传甚广,但实则偏离了佛法的真谛。在佛门中,并无“外来和尚”与“本地和尚”之分,念经之要,在于心诚则灵,而非身份、地域之别。
佛法的传播,靠的是正法之音,而非人的外在身份。无论是谁,只要心怀慈悲,依法修行,皆可成为众生之师。念经,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对经文的理解与实践,而非仅仅在于口诵。
因此,我们不应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样的偏见来看待佛法与修行。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碍的,它超越了地域、种族、身份等一切限制,只待有心人去领悟与实践。
阿弥陀佛,愿众生皆能明了此理,依法修行,早日成就菩提果。你可还有其他关于佛法的疑问,愿为汝说。
但我始终觉得,技术也好,理论也罢,是始终和实际有着差距的。许多技术理论上不该出现的问题,现实中往往出现,而且有的还很难解决,成为各种各样的“癌症”。比如非常普遍的住房质量问题:很多住户入住了几年,就一个楼顶或墙体渗水漏水,在今天的建筑技术理论上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实际中就是很难彻底解决,甚至在建成的楼房中,连真正的渗水漏水原点也很难找到。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俗话,也早就跳出了出家修行的局限,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阶层,同样也不能简单的根据佛学真谛来判断。这句俗话的历史悠久,我们更应该辩证的看待,尤其应该看到它历史悠久的存在基础。
首先我们从领导者用人的角度来分析:
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有才能,没脾气的默默奉献者。这一类人是比较理想的人才,但因为没脾气又默默奉献容易让大家放心之外产生认可疲劳,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久而久之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忽略。这类人除非在集体或单位遇到棘手问题时,在大家的怀疑困惑中站出来解决了其他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刷新众人的眼球而被重视,但这样的概率不大。
第二类人是有才能有脾气的人,这类人应该说是集体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这类人往往情商不太高,容易较真和意气用事,往往站在自己的位置考虑,不能在更高的位置上通观全局。他们往往因为工作上的要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渐渐让领导不满,认为是恃才傲物甚至轻狂骄横。
第三类人是才能和脾气都很平庸的人。这类人是让领导最放心的人,但也是在发展和创新方面很难有较大突破的人。
第四类是才能平庸脾气很大的人。这类人往往靠一些与生俱来的因素(家族、身份、地位等)生存,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自己利益甚至心意的人和事,便会不顾一切雷霆大怒。这类人应该说是极度自私和虚伪的人,是集体单位发展的绊脚石。别看这类人自己没有发展创新的能力,但阻碍发展的能量却非常大。
外来的“和尚”如果是第一类人,只需要领导给以强有力的扶植和支持就可以充分发挥才智给集体单位创造惊人的效益,而且会因为得到认可和尊重爆发出源源不断的激情。如果是第二类人,也会因为在新的环境得到新的尊重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少一些自重多一份努力。如果是第三、第四类人,领导也可以因为是外地人不会产生对其他人的负面影响果断的淘汰。
我们再从“和尚”即普通职员的角度分析。
因为美在距离,对本地人来说,因为生长环境、生活阅历、语言习惯等不同,外来的“和尚”会带来一种自然生成的新鲜感。而本地“和尚”面对一群熟悉的面孔,要想被别人认可,除了心中要有超然别人心中的“经”之外,还会受身份、地位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微言轻”的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是普遍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还有一些人不仅同类相轻,还思维定势,看不到别人潜移默化的革新,总拿别人的过去甚至起点说事,仿佛认可了别人的优秀就是表现出自己的无能。
唐朝的三藏尽管不远万里求取佛经,历经18年之久,途径110个国家,尽管原文是梵文,在文化交流极不发达的古代,国人难以理解,只有玄奘能讲通,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在闻名于世的大慈恩寺内特建大雁塔,为唐三藏保存和翻译经文提供场所,率先垂范提升唐三藏的影响。
相反,也是在唐朝,中国佛教第八代禅宗马祖的老家在成都,他的父亲是卖簸箕的。马祖得道还乡时,全城轰传有个高僧来,等见了面大家却都嚷嚷:“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呀!”马祖不胜感叹:“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其实作为一般的“听经者”,我们确实因为生活的忙碌、工作的压力等诸多因素,忽视了身边的人,更忽略了身边的人的变化。“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快”的现象确实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即使遇到久别重逢,变化很大的人,我们也需要带着谦卑的心,才能产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否则我们会把别人可喜的变化当做装腔作势,甚至会在背后送上“装逼”两个字。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有些情况下,确实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