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文墨】乡愁的吟唱(散文)
接到邓书俊女士的电话时,我正在南山宅院里。时值中伏天,加之新冠阴霾未散,县城里酷暑难熬,倒是老家土院清凉舒坦,采摘些院落小菜园的果蔬,生火煮饭,足不出户,利于疫情防控,也乐得清闲自在。她说要出版散文集《泥土的馨香》,书稿发我微信了,让我为其写序。邓书俊女士的文章我一直关注着,她总是站在今天生活着的城镇回望自己离开了的一个叫作邓家湾的小山村,那山那水那人,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鲜活而亲切感人。如果说对故乡的回望就是乡愁的表达的话,那么这位大山的女儿就在为乡愁而吟唱。
认识邓书俊女士是在十年前的春天,是因为文学吧,话题很多。她随着丈夫离开老家邓家湾,在古镇洛门定居开商铺做生意,一有闲暇就手捧书卷,读着读着就开始了写作,以散文随笔为主。走进她的住所,一边是她的书桌,一边是儿媳妇的画桌,婆婆写作,儿媳习绘画,满屋子的书香气熏染着这个温馨祥和幸福的家。《我的好儿媳》一文中说:“从丽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说实话,我到现在还爬格子写作呢,何况丽还年轻,更该好好学点本事。我想,将来我的孙子有画画的母亲、写文章的奶奶,在我们的熏陶下,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勤于耕耘的人,总会有丰硕的成果,今天她将自己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的作品集结为《泥土的馨香》,这是她要留给子孙们引以为豪的财富。
在武山,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为数不多,邓书俊女士是其中之一。她是位多产者,热爱文学,其吃苦精神超出常人,让人敬佩。对于一个中年女人,家庭琐事一大堆,还要照看生意,她是在夹缝中挤时间写作。她的作品关注现实、文笔细腻,文字温暖,她所讲述的大多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和身边的人。文集《泥土的馨香》由相互关联着的五部分构成,收入作品129篇,18万余字。《山河胜揽》是第一部分,收入了她足迹所到之地的关于人文景观、名山圣地的游记类散文随笔,引经论典抒发个人情感,让一处处冰凉的古代建筑,富有温度,含情咏唱,如《千年古刹万华寺》《清静幽深上河峪》《丹霞奇景鲁班山》《羲皇遗台卦台山》《如梦似幻凤凰山》等等。在《秋日都江堰》里她与李冰对话,“我似乎看见李冰依然站在江心,手执长揷潇洒、从容地指挥着滚滚江水。”她热爱大自然,花草虫鸣,小桥流水,奇山秀石,在她的笔下都是鲜活的存在,无一不流光溢彩。
第二部分《亲情感咏》中的《我的庄稼父亲》是父亲去世40年后的回忆,“父亲为人正直无私,从不利用手中职权贪占集体的便宜。”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勤劳、憨厚、正直,是庄稼把式,更有一手竹编技艺。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因一场今天看来很普通的疾病“胃溃疡”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原因是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她的笔锋刺透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自己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是改革开放前西部农村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婆婆》中的婆婆是一位有着自己的小本生意的老人,常年在镇子上那最繁华的十字路口“卖醋”“婆婆其实可以不卖醋,她的三个儿子都很有出息,有权有钱,而且公公还有退休金。她完全有条件像有钱的老太太那样,看看电视,或者打打太极拳什么的。但勤劳的婆婆,过不惯那种清闲自得的生活。”她卖醋得来的钱全给自己的孙儿们花了,自己舍不得穿衣花费,直到她去世,“打开婆婆的衣橱,看着婆婆留给我们的这些崭新的衣服,我相信婆婆的勤劳俭朴,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似乎就在与自己的祖辈对话,她们那勤俭治家的品格、一生专为儿女的爱心,何尝不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呢!还有《深切的怀念》《顶针里的爱》《父亲母亲的一碗馓饭》《姐姐的爱永难忘》等篇章,邓书俊女士饱蘸感情的笔墨,书写着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一物一件皆为情。故乡故土,邻里村民,都在邓家湾厚实的黄土之上,都成了永远的牵挂,她的精神家园满溢着泥土的馨香。
《感事抒怀》是第三部分,《去往林坪的路》讲述了林坪山上修开了村村通公路,应“大姐”之邀,驱车去看望“大姐”。她回忆20年前的林坪,讲述今天的林坪,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是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新时代。《送鞋》写的是一位单身汉子背着蛇皮袋去30里外的学校给女儿送衣服鞋袜,买饭菜,路途的艰辛不就是他生活的艰难吗!字里行间满是对女儿的疼爱,以及女儿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亲的爱。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里被她演绎得具体生动,用不着刻意去表述,只有行动,用一举一动诠释着爱的要义。《荠菜情》其实是“思乡情”,儿时为了填饱肚子,“每到柳树摇摆着婀娜的身姿,含烟吐翠的时节,孩子们就呼朋引伴,挎着篮,拿个小铲,踩着松软的泥土去剜荠菜。”母亲总是能做出香喷喷的菜肴,“勤俭惯了的母亲,把麦田里剜下来的野草背回家,然后把荠菜分拣出来,晾晒干,留到严寒的冬天,做成酸香的浆水。”今天,很少有人去剜荠菜了,“人到中年的我,每到荠菜飘香的时候,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童年和我一起挖野菜的那些小伙伴们,心里就慢慢弥漫成一种叫乡愁的情愫。”读着这样的文字,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读出来的味道就五味杂陈。邓书俊女士总是讲述着亲身经历的故事,她要告诉读者什么,由着你细细去品。
武山人家家都有一口酸菜缸,在这盛夏季节,中午一顿浆水面,解暑消夏,绝顶的美味。而且“调中益气,宣和强力、止咳消食,利小便。”她在第四部分《故乡美味》中写《酸菜的味道》,“每到春天柳絮飘飞的时节,我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去挖苦苣、蒲公英、荠菜、苜蓿等野菜。野菜挖回来后,母亲先把野菜洗净,放入沸水里略滚,再在水中加少量面粉,连同浆水引子倒进酸菜缸里,经过三五天发酵,一缸酸香可口的酸菜就做成了。”就这么简单的做法,却成就了一种地方美食,成了游子思乡的情感依托,因为酸菜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洋芋是西部农村的主食,它的做饭有好多种,最为讲究的是烙《精屁脸馍馍》。“母亲先选上好的洋芋,用水洗干净,然后用擦子将洋芋擦成丝,均匀地撒上面粉,加入适量植物油,再放点葱花、食盐、花椒面,搅拌均匀。”掌握好火候,铁锅柴火,“金灿灿,油汪汪,里酥外嫩,”一出锅就满屋馨香。在这里邓书俊女士在真情写作,家乡的臊子面、熟面、担担面、地转包子、漏鱼儿等等的吃食都是她文字涉略到的,它们都上不了宴席,可是普通人家的日常。读她诸如此类的文字,你就在翻阅乡村发展史,她在记录着那些远去的真实日子,这样的文字能不散发着泥土的馨香吗!
《赠答酬唱》部分所收入的篇目讲述了十多位文友的故事,她虽然足不出户,可是凭借着网络以文会友,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作家、评论家、书法家、画家、玉雕大师等等,并真实记录了这些文友的艺术人生,并从中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
邓书俊的写作尽管文字有些浅显,但是真诚的、勤奋的、专一的。在这样一个网络化、碎片化阅读与写作的时代,一个上有公婆、下有儿孙的中年女子,在家务缠身的缝隙中将一部《泥土的馨香》摆在案头,她的灵魂是闪光的、精神生活是丰盈的。她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值得我们敬佩!我以上的文字只是对邓书俊女士肤浅的认识,对《泥土的馨香》粗略的理解。不知妥否,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