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春节赋(古韵)
岁聿云暮,新元肇启。春节者,华夏之盛节,炎黄之嘉辰也。其源渊远,其义深醇,蕴天地之瑞气,聚人心之欢情。
春节之始,当溯于上古。殷商时期,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为新年之雏形。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之名渐定。岁月悠悠,朝代更迭,春节之俗代代相承,日臻繁盛。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盈门。扫尘除秽,净室迎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乃除尘之寓意,亦为去旧迎新之仪式。老少咸集,齐动手,拭窗棂、扫庭院、清厨灶,弃却往昔之尘垢,以焕然一新之室闾,迎祥纳福。
及于除夕,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年夜饭者,春节之重餐,其萃八方之珍馐,烹四海之美馔。或炖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或烹蒸鱼鲜,味美汁浓,寓意年年有余。阖家围坐,笑语欢声,杯盏交错,言欢情畅。长辈之慈爱,幼辈之恭顺,尽显于席间。年夜饭之丰盛,非独为口腹之欲,乃家族团圆、幸福美满之象征。
年夜饭后,长辈赐幼者压岁钱,以镇邪驱祟,保佑平安。红纸包中,寄寓深情厚意。幼者受之,欣然而喜,其心甜润,仿若握住新年之吉运。炉火熊熊,暖意融融。一家人围坐于电视机前,守岁迎新。春晚之节目,雅俗共赏,歌舞升平,相声小品,妙趣横生。窗外,华灯璀璨,烟火缤纷。爆竹声中,旧岁辞去,新年降临。
新岁初一,晨曦破晓,曙光洒于大地。男女老少,皆着新衣,新衣焕彩,寓意新年新象。先拜天地神明,感恩护佑之恩,祈愿风调雨顺,家国平安。继之拜谒祖先,追思祖德宗功,传承家族之脉。祭品罗列,香烛袅袅,恭敬之心,溢于言表。家族之中,晚辈拜见长辈,行叩拜之礼,言祝福之词。长幼有序,礼义昭彰。而邻里之间,亦互道吉祥,拱手相贺。“远亲不如近邻”,此时之和睦,为春节之温情添彩。
春节之盛景,游必有街衢巷陌之繁华。市集之上,人头攒动,商贩云集。对联鲜红,福字璀璨。卖糖画者,以糖为墨,于案板之上,绘就龙凤瑞兽、花草虫鱼,栩栩如生,引得小儿驻足。卖灯笼者,花灯绚烂,有宫灯之典雅、走马灯之奇巧,挑于肩头,照于前路,满是喜庆。传统手工艺品,亦令人叹为观止。剪纸之艺,巧夺天工,红纸在艺人手中,折叠翻转,剪刀游走,遂成佳作,或为花卉,或为人物,精美绝伦。
花市之中,繁花似锦。春日将至,人们购花迎春。桃花灼灼,寓意好运将至;水仙袅袅,清香满室,象征团圆美好;金桔累累,金黄璀璨,兆示吉祥如意。携花归家,室有芬芳,心亦愉悦。且夫春节之游乐,有舞龙舞狮者,龙腾狮跃,喜庆非常。龙者,华夏之图腾,舞龙之人,默契配合,巨龙在锣鼓声中,翻腾起舞,似要冲破云霄。狮者,瑞兽,舞狮者,身手矫健,狮子或跳跃,或翻滚,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欢呼声四起。
春节亦为文化传承之佳时。贴春联之俗,流传已久。红纸黑字,对仗工整,寓意吉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此联以朴素之语,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幸福美满之向往。“红梅吐艳新春到,瑞雪纷飞旧岁除”,则借景抒情,将新春之喜与旧岁之去描绘得淋漓尽致。写春联之人,或为书法大家,笔走龙蛇,墨香四溢;或为家中长辈,笔力虽不及名家,然其中之祝福诚意满满。儿童试笔,挥毫泼墨,写就童真童趣之联,传统文化之美,在此间得以传承。
春节期间,民谣亦传唱于街头巷尾。诸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此民谣生动地描绘了春节前后的民俗活动,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猜灯谜亦为春节之雅趣。灯谜悬挂于花灯之下,文人雅士与市井百姓皆可参与。灯谜者,谜面含蓄隐晦,谜底智趣巧思。“弯弯藤儿架上爬,串串珍珠上边发(猜一植物)”,谜底为葡萄。于此间,智慧与趣味交融,民俗文化得以弘扬。
春节之意义,非独为家族团圆、娱乐休闲,更为民族精神之凝聚。当此之时,游子归乡,万里赴家之约。无论山川阻隔,无论路途遥远,归心似箭。此乃孝道之体现,家族亲情之维系。而春节期间,万人空巷,共庆佳节,此乃团结之象。同一文化传统之下,人们共享欢乐,同沐祥瑞。从乡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春节之习俗虽有小异,然其喜庆、团圆、祥和之氛围相同,此为中华民族共有之精神家园,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之源泉。
且夫现代社会,春节之形式虽有所变化,然其内涵依旧深厚。科技发展,通讯便捷,视频通话,海外游子,与家人同贺新春;电商兴起,购物网络,便捷过节,方便购置年货。然无论如何变,春节团圆、欢乐、祥和、传承之本质不变。
嗟乎!春节者,岁首之华章,民俗之盛宴。其凝聚家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愿春节之美,世代相传,永绽光彩;愿华夏儿女,于春节之喜庆中,汲取力量,奋进前行,共创家国兴盛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