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金文·春天】中国春节的多彩传统与深厚文化内涵(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金文·春天】中国春节的多彩传统与深厚文化内涵(杂文随笔)


作者:文平 白丁,1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8发表时间:2025-01-22 15:17:21
摘要: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其传统习俗丰富多彩。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其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具体如下:
  
   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九
  
   腊月二十三(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各家各户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有“除陈布新”之意。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此外,这一天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这天人们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此外,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奏响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此外,要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进行“上坟请祖”这一极其重要的活动。
  
   大年三十(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这天人们要除旧布新、祭祖、吃年夜饭、守岁等。
  
   大年(正月)初一:金鸡报晓。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正月)初二:金吠报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并且要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大年(正月)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大年(正月)初四:三羊开泰。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此外,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正月)初五:艮牛耕春。初五又被称为“破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
  
   大年(正月)初六:马到成功。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古书记载,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因此初七被视为人的生日。
  
   正月初八:为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这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如果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人们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正月初十:是石头节,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这天还有抬石头神、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正月十一:是奉紫姑和请子胥日。相传在西南地区,尤其是湘西,深受压迫的女性把紫姑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此外,这天娘家会利用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是搭建灯棚日,人们开始准备元宵节的花灯。同时,这天也是“点丁”日,寓意祈求子孙繁荣。部分地区还有包饺子、过老鼠节、藏剪刀等习俗。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此外,这天还有吃汤圆、祭祀关公等习俗。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主要习俗有观灯会、吃汤圆等。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观灯则寓意着照亮前程、祈求吉祥。
  
   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他习俗除了上述习俗,还有逛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习俗,人们在春节期间纷纷参与这些活动,以求来年大吉大利、阖家幸福、事业有成。
  
   逛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都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下面是对这些传统习俗的具体介绍:
   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在农历新年、元宵节等节日举行。
  
   庙会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除一般年俗外,逛庙会还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庙会上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烧香祈祷、观赏灯市、品尝小吃、观看歌舞表演等,富有过年的特色。
  
   舞龙舞狮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道具: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等。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并糊上透明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动作: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如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等;多节龙则侧重于动作表演,如金龙追逐宝珠等。
  
   舞狮:人们在喜庆日子里舞狮,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被人们看做祥瑞之兽。
  
   起源: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分类: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以表演“文狮”为主,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北狮以表演“武狮”为主,侧重于技巧表演,有高难度动作如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等,盛行于中国北方民间。
  
   起源:踩高跷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
  
   道具与表演:高跷多为木质,有双跷和单跷之分。表演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
  
   文化传承:踩高跷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习俗传承千年,至今仍然被广大中国人民所热爱和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人团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活动和习俗构成了过年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家人团聚:过年期间,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尽力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这种团聚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慰藉,更是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贴春联:春联是用红纸书写对联,并贴在门框两侧的传统习俗。春联的内容通常是对仗工整、富有诗意的语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和对家庭、社会的祝福。
  
   挂灯笼:灯笼是过年期间常见的装饰品,通常用红色或其他鲜艳的颜色制成,挂在门口或室内。灯笼象征着光明和吉祥,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放鞭炮:放鞭炮是过年期间最热闹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相信鞭炮的爆炸声可以驱赶一切不吉利的事物,带来好运和福气。现在,虽然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一些地方限制了放鞭炮,但这一习俗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家庭聚餐。这顿饭通常会有鱼、肉、菜等各种美味佳肴,寓意年年有余、阖家欢乐。在餐桌上,家人们会互相祝福,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拜年:拜年是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祝贺新年的传统习俗。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带上礼物,走访亲戚和朋友,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
  
   这些传统活动和习俗不仅丰富了过年期间的文化氛围,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同时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踩高跷、家人团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舞龙舞狮……这些传统习俗和氛围所带来的喜庆、热闹、温馨和祥和的感受和气氛,让年味十足。年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平搜集整理首发)

共 38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春节风俗的文章,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写出来中华民族的春节的风俗习惯,读后令人受益匪浅。推荐阅读欣赏,【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1-22 15:20:18
  春节风俗,值得学习。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1-22 15:21:09
  有内涵,值得收藏
3 楼        文友:文平        2025-01-22 16:13:10
  王主编辛苦了!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24 21:13:16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