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石磨声声时光曲(散文)

精品 【东篱】石磨声声时光曲(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秀才,151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0发表时间:2025-01-23 05:26:58


   时光可以抹平一切,时光也可以过滤很多,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东西。
   时光是一条河流,总是把往事沉淀下来,而并不把我们带走,回想过往,很多人、很多事,儿时的玩伴,教我的老师,久远的、现在的,忽而就记不起来了,却又忽隐忽现。可能时光长河里,有过龙卷风的袭击,才让仅存的一些光景更加惨淡吧。没有回忆的人生是一匹野马,行走漫无目的,郁闷且无趣,走不快,也走不远。我可不希望这样。
   幸而还有一些,历经人生的风浪后,沉淀了下来落在我心上,总是在某个时刻想去打开,却始终下不了决心,于是又小心地折叠起来,打开又折叠,打开又折叠,记忆的锦带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浅浅的褶皱,历史、故乡、记忆,被时光一次又一次抚平,反而像擦拭了一样愈加清晰。
   时光里的人啊,事啊,物啊,把既往的故事深深浅浅奏响,悠悠叙说那些真切又美好的情愫。
   有人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常用“戏剧人生”来描述,我可能资历尚浅,戏剧的唱词倒是给我很多情调,喜欢哼着去回味自己的生活。“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这是黄梅戏《打猪草》经典的《对花》桥段。唱着,就有了与人对话的美好感觉。
   我从小听黄梅戏长大的,家乡人人会唱两句,听的最多的是身边人唱的,我外婆最喜欢唱,我们跟着后面学得也挺像样子的。要说正儿八经地听过数着手指头也数得过来,就那么几首,除了《女驸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首《打猪草》。一男一女,站在田埂上,你一句我一句:“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我们打猪草,也就有了乐子,打猪草成了抢手活,猪有的吃,能过个肥年。
   沉浸在曲调里,没有了调子,生活仿佛一下子就失去的旋律,所以,我觉得惶恐,就捕捉生活里的那些声音,马路上赶车的鞭声,过年时的锣鼓鞭炮声,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青石板小巷的脚步声,一盘盘石磨吱呀吱呀磨出的摇碎食物的声音,都让我像听一段黄梅戏一样,带起了生动的情节,有时候就令我如醉如痴。
   我这代人没赶上波澜壮阔,是一个缺失和错过,也是幸运,这些生活小调培养了我们的性情,曲调声声,醉了我们的平淡时光。
  
   二
   于是,我喜欢哼戏曲,喜欢听唱戏了。小孩子是最容易被牵引,尤其是戏曲一唱,就粘住了我们的脚步。所以,就是一听到磨子响,我抬起脚就跑,生怕错过一场好戏。
   果然看到一对夫妻,四五十岁模样,男的推磨,女的舀米,碾子转两圈,女的丢米,“吱呀吱呀”,“轰隆轰隆”。碾子又转了两圈,女的用汤勺舀米、丢米。什么时候唱啊,我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们唱上一段。“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啊——”“吱——呀,吱——呀”推拉磨子声音和谐地伴奏着,男的一直弓着腰,两只脚一前一后,动作协调,用力均匀不间断,看似轻松,其实全身都在动。“还不如去耕地。这个活儿得干到什么时候?”男人捋起袖子,叉着腰,看着眼前那一大桶泡过的白米,那神情就像他在锄草,站在田里,面前有一亩地等着他,无可奈何。“轰隆,轰隆”,女的低着头,浅浅地坐在竹椅子上,磨子转两圈,丢米,掌握好时机和米的分量,这事情看着清闲,其实眼睛一直很忙,手上动作也不能慢,需要相当细腻才行。“换我来推吧。”女人准备起身。“你腰不好,还是我来吧,谁叫我喜欢吃米粑呢?”“磨好了,今天晚上就给你做粑吃。”“过日子啊,就像磨子上的两块碾子,互相体贴这个磨子才出粉,咱们这个日子才越过越好咧。”这是二人的对口白,和舞台上的对白没两样。
   看来,是听不到黄梅戏了,害我等了半天,“吱~呀,吱~呀”“轰~隆,轰~隆”又开始了,只是这一次发出的声音似乎动听了,石磨应该是听到了《对花》,这对夫妻心里一定是心里在偷偷地唱,看他们的动作,男人拉两下女人丢一下,男人再推一下,女人就露出了小酒窝。看来,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没错,生活中的曲调比我在录音机里听到的要好听,人比我在电视上看的好看。真想这一块石头,敲击着,给他们打出节奏,又怕扰了他们的情调。
   “吱呀吱呀”“轰隆轰隆”都变成了黄梅调“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我现在一听到这磨子声,就想起画面上的这对夫妻乐呵的样子,他们是我的父亲和母亲。
   人的生活观的形成,绝不是灌输的,父母给孩子创造了生活氛围,就直接影响着儿女,从小我就懂得了生活是一种节奏,是和谐的节拍,就像“天仙配”,简俗地说,就像二人转。
  
   三
   相比较,我更喜欢看年纪大的老人家磨磨子。“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我们小孩围着石磨,把听来的谜语当歌来唱。
   “大奶奶,磨的什么粉啊?”“磨的高粱粉。”“做的什么粑啊?”“做的高粱粑。”一老一小把黄梅戏给唱活了。黄褐色米,和大奶奶的手一般,那样瘦小,那样苍老。
   “大奶奶,你怎么一点不着急啊?”“急有什么用,当年那样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只要舍得下力气,还怕没有日子过?”这是磨豆腐的大娘讲的,她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奶奶系着围裙,半个身子围着磨子,一只手推,另一只手丢米,也是磨两圈丢一点米。再看她呢,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净,头上裹一条毛巾。“那时候,家家养的多,五个不算多,前门还有生八个、九个的。”旁边的四奶奶等着磨子用,“我给你添米。”
   “你们俩年轻时候天天吵架,真怕你们日子过不下去?”“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心不歪,都是个好磨子,磨合磨合就能过。”经过岁月的沉淀,老人家说话的语气就像她的动作,不急不忙,“他就是不会说话,也没有主见,就像个磨子,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现在好了,还要你喂他吃,更像磨子了。”大奶奶说着,把高粱米“喂”进磨心,细细黄黄的米粉,像蔓纱纷飞,落到盆里,大奶奶用细毛的水泥刷,轻轻扫走缝隙里残留的粉末,一点也没有留下。就算有遗忘的,也被风带走了。
   “大奶奶,高粱粑有豆腐好吃吗?”“都好吃,就像各家的日子,各有滋味。等会做好了喊你吃啊。”
   待在磨子边可以吃到好吃的,还能听到很多故事。这两条,哪一条我都可稀罕了。我们小孩吃着甜甜的粑粑,一边拍手唱着:“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
   大爹爹已经听不懂我们唱得是什么了。大奶奶把红红的高粱粑粑喂到大爷嘴里,一口下去,拉着长长的丝。大奶奶呢,看着大爷,一口一口,把一个粑粑吃完:“别着急,甜着呢,慢慢吃。”大奶奶这话,我觉得更像是说给她自己听的。
   大爹爹一辈子好酒,中午喝、晚上喝,要不是大奶奶日夜做,一家人估计早就饿死了。酒喝多了,血压高,脑溢血,中风了,她一个人辛辛苦苦,靠着卖豆腐拉扯大五个孩子。这些苦,大奶奶从来不说,她都是把苦一个人担着,从来没有过怨言,只有那一方石磨,无声地记下了。
   三个儿子在浙江成家定居后,没多久就把他们接过去安享晚年了,过年也不回来了。
   在我的印象中,石磨就像一位会讲故事的老人家,把每一家的故事轻轻吟唱。生活是平平淡淡的,可一唱就不平淡了,干完活,没觉得累,收获了一段戏曲人生。石磨声声,情调款款。日子尽管平淡乏味,却总有美声进来,激活一段平淡无奇的故事。
  
   四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石磨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是多年前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物件。
   它的前身是石头,它是块沙石打成的,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经久耐用。就像《西游记》里的跟它“一家”的沙和尚,一路上整个队伍的行李子都是他挑着,从来也没有怨言,他还起到协调的作用,取经过程中,遇到一些情况,他总是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看着他憨厚的样子,也就没有那样着急了。石磨在农家也发挥着这样的功能。
   现在“经”取完了,石磨也就圆满身退了,它们待在村落的犄角旮旯,蒙着厚厚的灰了,一年又一年,一层又一层,和久远的故事一起尘封。我的父母,已经衰老了,不能在石磨上再唱那段时光曲了,但他们的心中一定回响着石磨悠扬的歌声。有些声音是不会失去的,有着和生活一起驻留的功能,就像我闻见的石磨声声。
   某一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偶然听见“吱呀吱呀”“轰隆轰隆”的石磨声声,往事并未消逝。
   时光可以检验人心,我们其实一直没有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请听,它在轻轻吟唱。
   时光如一条河流,流走了很多,但石磨还是留下来了,那些生活的曲调还回响在时空里,惊觉失去的同时,让我一把抓住了石磨飞出的每一个音符。
  

共 33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光是条河流,总把往事沉淀。尽管历尽人生的风雨,记忆的锦带上留下的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褶皱,最终又被时光抚平,记忆反而愈加清晰。记忆里的石磨声,犹如曼妙的黄梅调,又把“我”带入快乐的童年。那时,磨粉做粑是农村过日子的常态,“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是农村里过甜日子迈向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记忆中,一对夫妻,男的推磨,女的舀米。男的捋起袖子用力推,磨子转两圈,女的就用汤勺舀米填到磨心。“吱呀吱呀”“轰隆轰隆”,男女配合协调,男的一边推,女的一边舀,男女一边哼着黄梅调。石磨声声,白花花的米浆在愉悦声中流淌下来。日子哟,就像这石磨,只要石磨在转,美好的生活就如这米浆一般不断地流淌下来。这对夫妻便是“我”的父母。小时候,喜欢在磨前找乐子,磨子咿咿呀呀,“我”也跟着唱起儿歌。喜欢看大奶奶牵磨,一只手推磨,一只手填米,不急不慢,就像过日子一样,只能慢慢来。大奶奶三儿两女,大爹爹好两盅,早也喝,晚也喝,喝成脑溢血,中风了。家庭重担全落到大奶奶一人身上,大奶奶靠磨豆浆做豆腐拉扯大五个儿女。只有那石磨声声记下了她心中万般酸楚。可喜的是,三个儿子在浙江成家立业,把大奶奶接去享福去了。大奶奶算是苦尽甘来有了幸福的晚年。石磨声声,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石磨似乎完成使命,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石磨声声,却永远留在记忆里。这是一篇难得的乡愁散文,文笔细腻,情节生动,情感真切,铺陈有序、内容丰富。大美散文,推荐共赏。【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23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1-23 05:39:27
  这是一篇淡淡的乡愁散文,作者文笔细腻,文章情节生动,情感真切,铺陈有序,内容丰满,画面感强,语言唯美,读后余味无穷。这是欣然老师寒假后的一篇力作。可喜可贺!祝欣然老师小年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3 18:30:20
  深谢吴老师百忙中为小文编辑,按语贴切清晰,写得真好。问好老师冬安,小年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23 06:22:18
  人生没有回忆,就是彻头彻尾的贫穷。老师回忆了有关石磨的故事,很感人。我推过石磨,那个累说不出口,那个沉重才是生活的沉重。文中关于石磨的一些对话流露出许多朴素的人生哲理,提炼得恰如其分,为本文增色许多。写法颇具诗意,把石磨写活了。好文笔,非常棒的散文,精粹精美。拜读学习,顺祝新年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3 18:32:00
  深谢韩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石磨我推过,完全推不好,力度不好掌握,添米倒是会,也需要极大的耐心。问好老师冬安笔丰!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23 08:02:10
  这篇散文以石磨声为线索,细腻描绘农村生活场景,父母的协作、大奶奶的坚韧皆在其中。情感真切,从石磨的转动到时代变迁,承载乡愁,情节生动丰富,文笔出色,是一篇令人难忘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 问候欣然美女老师,祝你工作顺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3 19:38:42
  深谢龙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石磨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写出自己的回忆和一些感悟吧。问好老师,冬安笔丰,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3 08:58:47
  平淡的日子里,还有石磨声声,有的声音易逝,而石磨的协奏曲却深藏热爱生活的人的心中。流不走生活的曲调,时光无奈。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唯美生动。黄梅戏配石磨转,可能是安徽的非遗啊,这一项也应该申报一下,发扬光大。怀才抱器拜读,谨祝欣然老师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3 18:34:20
  一看小文已经被老师修改润色不少,老师费心了。石磨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吧,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老师说的石磨和着黄梅曲可以申请非遗了,可能这还真是属于我们安庆特有的。问好老师,冬安,创编快乐!
5 楼        文友:枫桦        2025-01-23 09:49:01
  文章写透了,自有情趣!喜欢文章里的恬淡,把那盘磨装进了心里,节奏与韵味是那么的贴心贴肺!乡情不改,乡音永远都印刻在那片土地上了,侧耳听听,一直都在!
回复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3 18:35:42
  深谢枫桦老师留墨鼓励,记忆里的老物件和久远的故事,总是在脑海里晃悠,我想是要写下来,是慰藉自己吧。问好老师冬安笔丰,小年快乐!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23 14:30:43
  石磨声声,唱的是黄梅调,谱的是甜美生活的乐章。作者回忆农村生活场景,乡愁弥漫。如今石磨几近消失,但与石磨相关的亲情故事温暖而美好,动人的文字,耐人寻味,大赞,问候欣然老师,寒假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3 18:36:49
  莲香老师好,假期愉快,好好休息调整,知道老师工作忙碌,难得放假放松一下吧!问好老师冬安,小年快乐!
7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1-23 19:47:43
  石磨声声,成了时光里的永久记忆;作者抓住了从石磨里飞出的每一个音符。好文拜读!祝欣然老师新年好!
回复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4 07:28:37
  谢谢塞翁老师留墨鼓励,问好老师,冬安笔丰!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1-24 22:45:13
  有了黄梅戏的加持,这篇文章写得贼好,这种技巧不是谁都能熟练掌握的,那对老人,给文章增加了厚重感,那首歌谣谜语,我刚才说个我家里人了,增加了无限情趣。我想起我们村子的石磨,我小时候用的就不多,场景还是有的。拜读佳作,恭喜获精!
回复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5 19:38:18
  家乡安庆,黄梅戏发源地,人人会哼唱两句,磨子也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件,磨子的声音和黄梅调,这两种声音和在一起,就是家乡儿时难忘的曲调。深谢老师留墨鼓励,问好老师,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