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小年(散文)
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
老舍的笔下,一进腊月便开始过年了。我的家乡,与老舍笔下的年大同小异,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些许是地域、水系的不同吧。家乡的习俗是,进了腊月二十三便开始过年了。
岁月,有时侯犹如小火慢炖;有时又像是浪花滚滚。年头的情景未曾消失在记忆中,小年又随匆忙的步履,如期而至,新的一年即将拉开帷幕。
小年将至,一派祥和。
街面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商铺红红火火,市场人声鼎沸。这一切,洋溢着喜悦的年味,幸福的生活。
小年,在我们家乡,一家人总是要早早起床,忙忙活活。
早上,家家户户要打扫干净门庭院落之后,便开始杀鸡祭灶。半晌时分,家里的女同志们要开始在那种直径约三十公分多的圆形、浅腰、平底的“熬锅子”里烙“灶干粮”。“灶干粮”是家乡人遗传下来的一种叫法,就是那种小小的花卷,用来下午祭祀灶爷、灶奶奶。“灶干粮”经过铁制的“熬锅子”在慢火上烙,出锅后,香气四溢。表皮颜色光亮,脆脆的、香香的,口感绝对让你回味无穷。看到这,你肯定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腾、老树、昏鸦”,茫茫原野之上,那古老的村庄上空,青烟袅袅,弥散着浓浓的农家香味;回荡着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
陶醉吧!向往吧!
腊月二十三,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传说这一天,灶爷、灶奶奶会从天而降,来到人间,普查人口。这一天,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在自己的家里,不许外出。外出的家人,都要赶着在天黑之前回到自己的家里。小时侯,每逢祖父讲这个故事给我听时,总感到很神秘。
小时侯,一放寒假,我总是让母亲带我去外公、外婆家。母亲有两个堂弟,与我年纪相仿,在城里念书,我去时,他们两个也来了。我二舅舅、小舅舅与我年纪也相仿。每逢假期,我们五个,形影不离,爱恨情仇,留下了难忘的童年。每逢腊月二十三,祖父会焦急地在村口等候,父亲便在这个时侯会骑自行车去接我。那种内心的不舍与对灶爷、灶奶奶的敬畏,总是会很矛盾,在心里堵得慌。
下午,家家户户便开始祭祀灶爷、灶奶奶了。在厨房的灶台上,献上“灶干粮”,点上煤油灯,摆上香炉、表纸、灶书、酒等。每家的长者会跪在灶台前,焚香、化表纸、燃灶书、碘酒等,口里念念有词,小声地唱说一些对灶爷、灶奶奶的祝福语,以及自己的愿望、想法等。
之后,条件好的人家放一小串鞭炮;条件差的人家放四五个小鞭炮。整个晚上,要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上香,化表纸,以表一家人的糊虔诚之心。
记忆中,祖父年事已高,父亲在外,每逢腊月二十三,这一祭灶的重任便落在我的身上。我会遵照祖父的谆谆嘱咐,虔诚地来完成这一习俗。
今天,小年。家乡已非昔日,但家乡的习俗依旧,一辈辈、一代代。你听,窗外爆竹声此起彼伏。远处,隆隆的声音滚动,如闷雷;近处,更是一声紧似一声。你看,万家灯火可亲,温馨、温暖。
此刻,夜已深,我在书桌前,与爆竹声为伴,记录着往昔的感动,回味着故乡的年味,懂憬着美好的未来。
小年,非遗文化习俗,传承着家乡父老乡亲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一辈辈,一代代;表达着家乡父老亲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与对未来美好蓝图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