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爱心】拜年那些事(散文)
每年去拜年,我和堂弟志华、志雪都是一块去。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从祖坟地请来“爷爷奶奶”(先祖),便准备集体拜年。在八爷的大院子里,家族一百多人,在祖长的主持下先向“爷爷奶奶”拜年。前些年,先给殿字辈的老爷爷的拜年。现如今,“春”字辈的先站起来,大家向他们拜年。接下来,“浩”字辈的站起来,后辈们继续跪拜;“志”字辈的站起来,剩下的人只有三四个未成年男性,就不再跪拜。大家排着长长的队伍,挨家挨户到本家族的殿字辈和春字辈70岁以上长者家里拜年。
每到一家,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已不能下床,“浩”字辈领头的叔叔(人太多,我在队伍中间,看不清是哪位叔叔)在外面喊一声:“九奶奶,大家伙来给您拜年了!”老奶奶在屋里应一声,说:“不用拜了,来了就算了。”大伙哈哈一笑,仍旧跪拜。二爷忙招呼大家抽烟。走到别家,爷爷或奶奶(从我这一辈称呼)就在屋外迎接,人到齐后就开始跪拜,还有人高喊:“大娘,您兜好了!”老太太乐的合不拢嘴,说:“兜着来。”本院的儿孙忙着给大家发烟,有的说:“吸着来。”但烟卷已经塞到手里,说:“接上,接上。”那人只好接过去,夹在耳朵上。在窜户拜年的路上,有几个小孩冷不丁点一两个划炮,或扔几个摔炮,有大人提醒说:“往墙上扔,别扔人身上,别把新衣服给烧坏了。”
长长的队伍像一条巨大的蟒蛇,从村西头游到大东头,再从村南游前到村北,再从东北游到西北,转一大圈,走十几家。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几家,每年都有老人先后去逝,有的一家两人只剩下一个,有的二老都故去,还有几位六十多的也挤身古稀之列。那位老奶奶已经九十三了,在全村岁数大的老太太里排第二号。一位春字辈的爷爷今年八十五岁了,号称老三,祖长解释说,在全村年长的男性里面,他排到第三名了。去年春节,他还排第四呢。
在我小时候,集体拜年是在初一早晨,起五更拜年,由于年轻的爱睡懒觉,津着起不来,一集合需要一两个小时,祖长给大家一商议便改为三十晚上拜年。那时候没有路灯,一但下雪,天冷地滑,有的遇到酒场便喝两杯,摔伤的事常有。过了几年,大伙觉得拜完年就九点多了,影响喝酒聚餐,就调整为下午四点半或五点开始拜年,拜完年天才黑,不误吃年夜饭。
集体拜年后,我就到四邻八家去拜年,母亲在家里招呼来拜年的人抽烟,吃瓜籽花生。遇到来拜年的叔叔或哥哥,我也给他们拜个年,省得我跑腿过去拜年了。
初二早晨,我们先去送“爷爷奶奶”,吃过早饭就可以走亲戚拜年了。在我们那一片,我村送“爷爷奶奶”是最早的,有的是初二上午,有的是初三,还有的是初五。拜年的时候,二姑家还供着“爷爷奶奶”,我们就得先给“爷爷奶奶”跪拜,再给姑姑拜年。二姑父已去逝两三年了,今年二月二十五是他三周年。大姑去逝快十五年了,大姑父也去逝四年了。我们给大表哥、二表哥拜年。大哥二哥想招待我们,但我父亲怕我们喝酒误事,非要我们拜完年,中午回家与来拜年的表哥表弟聚餐。表哥和表弟也都同意,在转一圈亲戚后在我家吃饭。必竟大家上学的上学,出去打工的打工,聚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过年时都回家,都能见着面,便在这一天来个大聚会。所以,我们去四位姑姑家拜年,磕头后说上几句祝福话,了解一下姑父姑姑的身体情况,姑姑也关心地问:“恁爹恁娘都没事吧?”我们都说没事。感冒发烧住个院的也不算事。说完就得走,姑姑姑父再三挽留,也得给我父亲一个面子。因为我父亲也提前跟姑姑打招呼了,不让安排吃喝。小时候,我和堂弟志华一到三姑、姑家就要住一两天才走。四姑家的表弟小刚和三姑家的表弟庆常和我们年龄相近,特别玩的来。我们一起打牌,一起放炮,说些村里和学校的趣事,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住上一两天,他们也舍不得让我们走,但拜年的任务也要完成,只好放我们走。在二姑家,牛肉丸的饺子特别香,我们一定要吃了饭才能走。
现在,中午和表哥表弟们一起吃饭,大家纷纷向我父亲和叔叔敬酒。然后就聊一些工作和孩子上学的事。大侄子和大侄女还有我女儿都上大学了,还有几个上中学的。大表哥说:“庆常,今年存了多少玉米?”庆常说:“存了二十多万斤,今年刚够本。”表弟建峰说:“不找你去借钱。”庆常说:“没要谎,今年还不错。去年赔了十五万。”堂弟志雪说:“前年赚钱的时候你也不吭声了。”二哥说:“这叫闷声发大财。”众人哈哈笑,喝酒的喝酒,开车的喝饮料。
今年拜年村里车辆特别多,走到哪村哪村堵。五姑那村街道和进村路特别窄,而且没有路肩,对面来车根本没法会车。只能由一方倒车到一个路口,或就近倒进一个宽胡同。好说话的没事,如有一方不肯让路,一会儿就堵半条路,有的吵得不可开交。还好我们都协商通过了。三姑那村原来是乡镇驻地,人口多,街路忽宽忽窄,姑姑家居住在村中央,小胡同不能进车,大街上没有停车的地方。让堂弟志雪在车上等着,我和堂弟志华提着礼物去给姑父姑姑拜年。和三姑说了两句话赶紧出来,姑姑和姑父送到胡同口,给我们推荐了一条饶村路线,这样还快一些。到了二姑家已经十二点了。表弟建民在我车上,提礼品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份。堂弟说:“上建民家去,他还提东西吗?”我说:“好像也对。”给姑姑磕头的时候,有两个人在旁边站着。我说:“建民,你俩咋不跪?”建峰说:“我俩初一的时候已经磕过了。”我说:“别贫嘴了,赶紧跟我回家,俺爹催饭来。”建峰说:“到我家了,俺就不回了。”我说:“你的车还在俺家来,快走吧。”就这样,两车七八个人就回来了。正好大舅家的表弟小福也在,十个人围在一块吃饭,挺热闹。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