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描在青空》读后感(赏析)
《描在青空》读后感
在广阔的星空下,我们谁不是光的大地之子!可是现在我们所嗅到的多是些霉烂的气味,所见到的多是一团黑和被一团黑所遮掩去明净的天空。虽然间或也可以窥见到一丝光亮,但这也仅仅是从黑团的罅隙中漏下来的一点微明。不过即使是一点微明,而在大地之子的心意中,怎能不为这一线光亮而憧憬着广阔的天空呢?
读完昧尼的诗与散文小册子《描在青空》,不禁为之欹歔不已;在这小册子内所收集的虽多是一个弱者的哀诉,但是在这抑郁的时代里,这些小册子中毕竟也可以闻到一颗纯善的心灵,真实的气息。
《描在青空》虽只是薄薄的一册,而把他的文体之分作纯粹的诗与散文,会嫌的笼统。因为它里面也收集有一二篇杂感和传奇式的文字,并且这一二篇杂感和传奇式的文字,可以更鲜明地表达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不过作者既已按诗歌与散文进行了划分,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细节去反驳他。再者,我们的先人在谈及与骈文相对的散文(古文)时,其内涵之广博、历史之深远不容忽视。故而,我的议题将仅限定在诗歌与散文的范畴之内。
昧尼的诗较之于他的散文,似乎更有它完整的风格。他每一组诗皆有一片幽郁,一分爱恋,一股憎恨。在他每一篇诗里,我们都可以读到希望是深深的情意,失望是浓浓的失意。他似乎尝够了人间的苦,却深惜着他那装满苦酒的杯子,因为他在苦杯中注入甜酿,所以每一次举杯都要贪婪地喝尽它,喝完了方知是苦,但是他又再次等待着甜酿,来解润它的苦味。佛说这是“迷”;大概他也是在迷惘中解脱不出来。他心向往于“涅槃”,而他却修不到“菩提”,因为他找不回一颗婴孩的心(见他的诗《涅槃》),因为他的心已充塞着强烈的恨。
如果以恨来支撑他意志的驼,那也好了。因为这样就可以以牙还牙地向迫害他的一切抗争。但是不行,因为他需要同情,需要温暖,他还恐怕“寂寞的微菌,腐蚀了战斗的灵魂。”(见他的诗《探狱》),所以他不能像超人似的一切。他只能成为一个隐忍着愤恨和痛苦的诗人,只好让“信念的火焰,燃烧在所有受难者的眼睛里……”(见他的诗《火焰》)。
所以诗人的心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因此他只能把头枕在“那披着圣洁之光耀的二十世纪的父亲-托尔斯泰的膝上休息一会,祈求他的安慰。(此句援引自罗曼·罗兰的言论,可见于其作品《钥匙》)。
昧尼的诗没有鲜明的境界,可是有深厚的情趣,因为他诗的哲意冲淡了他诗的画境。他的诗诉之于口是敞脆的,诉之于意却有几分阻隔。
诉之于口是敞脆,因为它有铿锵的音节,自然的韵律。比如“赌徒”一诗我们就可以在其中看出它的生动感。
诉之于意的阻隔,因为它太讲究技巧的修饰。如“夜简”,如“钥匙”,是因为过多的“文字气味”,而消失了诗的直觉的真与美。
《描在青空》的作者有丰厚的“诗的心田”,但是要想着更深的发掘和广泛的开拓,必须脱下那一层“知识者的袈裟”,意识和文字形式的枷锁。
昧尼他那块散文的园地,似乎要比诗的园地来得富饶些,他写散文的技巧,却较写诗来得成熟。散文所表现的大多是他个人哀怨的流露,和悱恻传说的记述。也许他想以流尽眼泪,来换取胸间片刻的舒畅,或者也希冀在生命的秋天里,领取一瓣春红,让他在记忆中炫耀,在梦境中沉醉。但是这只是黄昏的一抹红霞。顷刻间它便会变成阴暗的紫灰。因而他只好呻吟在寂寞的边角,哀悼他的亡友,怀念他同病相怜的姊姊。或者“独自卧在破屋的一角,打发着修道女一样灰暗的生涯:一个春天,两个春天,三个春天......”
有时他也带着美妙的想象,瞭望那蓝天绿野和庄严静穆的群山……,交织着一个缥缈的美丽的梦,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眼睛永远举向天空。因此在他眼前,终于又映上了一幅一幅污浊、丑怪和悲惨的画面,演出一个污浊丑恶悲惨的故事来(见他的散文《长廊》这一篇我认为是这册子中最优美的文字)。有时他也骄傲,他的血液里带着“原始的气质”,想要“好好地生活”,可是终究是动摇地,带着强烈的感伤。
总之,我们在这个小册子中,找不出一生强者的微笑,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册子中捡取一颗纯善的心灵,爱的纯情。
即便《描在青空》的作者随时都在咬着恨的齿唇,但是这恨也是在爱的洪炉中蒸发出来的炙热。“他是弱者,因为他是人。”《描在青空》是一个弱者向丑恶的现实做出正义的控诉。同时也是向着弱者的世界,做友爱的召唤。
“寂寞的少男少女们啊,在明净的天空下,让我们来一次心的擁合吧!”
作者简介,昧尼(1923-2003),原名杨丕衡,又名杨奔,另有笔名南璎、辛夷,温州龙港市张家堡社区人。1946-1948年,昧尼在宁波鄞县县立师范学校任教,1947年出版文学小册《描在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