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小鬼子琉球子老毛子(随笔)   

编辑推荐 【东北】小鬼子琉球子老毛子(随笔)   


作者:加朋 布衣,17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3发表时间:2025-02-12 14:56:12
摘要:这是母亲的回忆,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真实。


   刚建立满州国那阵的宝清,是最乱的,县城里大烟馆、妓院开了不少,土匪闹得也很凶,大户人家被土匪打劫的事情时有发生。我家住在城里,地在城外,天天要出城种地。那时农村几乎家家都种一点大烟,并不是为了自己吸食,而是为了挣点买油盐的钱。所谓大烟就是现在说的罂粟,是制作毒品的原生植物。种烟的技术在割桃收浆两个环节上,烟花谢了,长出很大的种葫芦称为烟桃,烟桃的皮一划就出白浆,那就是制大烟的原料。割刀是一头带弯的小刀片,讲究下手轻快,不深不浅,线条均匀,割深了果就废了,割浅浆流出太少。收浆也要求抹得快捷精准,通常一只手腕上悬挂一个锥形小铁桶,一手扶住烟桃,一手指在烟桃周围轻轻一抹,然后迅即将抹在手指上的浆液刮在小桶边上,一个烟桃不过是三滴两滴。这个活一般是两人一组,一人在前边割桃,一人在后边抹浆,中间相隔十个桃的距离。当年俺娘与前屋的李婶是一把刀,是村里出名的快手。收的果浆还要经过熬制才能成膏,膏就可以卖钱了。那时谁家也不敢多留,攒一点就出手,卖给那些专门收购的人。家里烟膏若是存多了可有性命之忧,宝清城里就有因为烟膏送了命的。
   小鬼子来了,不让种大烟了,谁种是要杀头的,城里的烟馆也取缔了,土匪也不大敢来了。日子虽然平稳了,但老百姓照样吃苦,配给的玉米面根本不够吃,家家都不能有余粮,谁家要是有点大米白面,也得藏着掖着,若是让小鬼子知道了是要按经济犯论罪的。鬼子在县城北有个兵营,鬼子都驻在兵营里,在几个城门设岗,每天排队上岗巡逻。小鬼子从不吃中国人做的饭,也从不喝老百姓家的水。那天从城外回来,路过兵营鬼子正开饭,他们成排坐在地上端着饭盒吃饭,没一个出声的。小鬼子人人都有一个弧型饭盒,挂在腰上,站岗的都是带饭,冬天就把饭盒架在火上烤热再吃。他们对老百姓还算客气,学生见了他们要敬礼,小鬼子通常摆摆手就可以过去了,或者根本没有表情,你走你的不用理他。折腾最欢的是汉奸,他们狐假虎威,总是借着站岗要从老百姓身上搜刮点好处。
   小鬼子来了不久,开拓团也陆陆续续地来到宝清,他们大都是琉球群岛上的居民,是根据日本天皇的命令,武装移民500万人到中国东北,目的是要稳定小鬼子在东北的统治。这些琉球人见了鬼子毕恭毕敬,对中国老百姓十分凶狠,随意打骂百姓是常事,他们还抢农民的地,抢农民的粮。没事经常进城喝酒撒野,仗着有小鬼子撑腰,他们是无恶不作,比小鬼子更可恨。老百姓管他们叫“琉球子”或是“二鬼子”。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打过来了,他们在城外放了一阵子炮,就进城了。小鬼子正规军早就撤走了,扔下一个空的兵营。后来才知道,来宝清的红军大部分是卫国战争后期直接从监狱上前线的,他们在征服了德军之后,又回师中国东北,老百姓还是习惯称他们“老毛子”。“老毛子”一进城马上就在各城门设岗布兵,并修筑了一些简单的工事。没过几天开拓团的那些琉球听到了信,开始成群结队地逃亡,有一帮人拖儿带女地跑到县城边,就让“老毛子”发现了,一阵机枪扫射都给打倒在城外。第二天,“老毛子”动员老百姓去城外掩埋这些琉球人。后来逃亡的“琉球子”不敢进城,从城外的庄稼地里穿过去,有的被老百姓发现的打死,有的孩子让农民收养,有的女人做了农民的媳妇。
   “老毛子”可挺坏,他们挨家挨户地翻能吃的东西,那天翻到俺家的仓房,俺娘说仓房里有点土豆,让他们拿去吧。没过多一会,老毛子出来了,背上的背包还淌着水。俺娘一寻思,哎哟,是那坛子腌鸭蛋让他发现了。城里各家养的鸡鸭鹅几乎都被他们抓去杀吃了,老孙家养的三十多只羊,也被他们赶走了。那天我们一帮孩子看到“老毛子”在河边杀羊,他们把羊杀死后,直接挂在架子上烤,不仅不剥皮,连膛都不开。烤得差不多了,拔出挂在腰间的刺刀你上去割一条,他上前割一条,蘸着盐面就吃了,羊身上割过的地方还冒着血水,要不大人们都说老毛子生性,原来是这样。
   更可恨的是,这些“老毛子”公开强奸中国妇女,害得城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不敢上街,出门都要用锅底灰把脸抹黑了,生怕让老毛子祸害了。就在老百姓忍无可忍的时候,来了个“老毛子”军官还带着翻译,召集老百姓开会给解释了一番,显然是有人把情况反映到了上边。转过天,这些“老毛子”也走得一个不剩。
   在那些动荡的年代,宝清也与全国一样演绎着一幕幕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些外国人上演的一出出戏,都深深地铭刻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共 17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跟随加朋老师的作品《小鬼子琉球子老毛子》,我们走进了那段令国人蒙受巨大屈辱与恐怖的历史时段中,作者通过母亲那血泪斑斑的控诉,将日寇铁蹄下,二鬼子,老毛子等横行于百姓头上烧杀抢的残暴画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尽管时间已过去久远,但历史却不能忘却,不忘曾经的烽烟起,我们的心中才能常鳴警钟声,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没有一秒能把我们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我想这便是作者加朋老师创作此文的目的所在。这也是本文所要彰显出的主题思想。小文精致透彻,材料丰富,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好文推荐欣赏!感谢赐稿!期待您的下次光临!【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朱暖        2025-02-12 15:05:31
  感谢加朋老师的光临!谢谢您的信任与支持!朱暖有礼了。祝笔丰!
回复1 楼        文友:加朋        2025-02-12 15:49:26
  感谢老师的推荐和点评,老师的点评对主题的提炼一语中的,是我都没有考虑过的。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2 楼        文友:朱暖        2025-02-12 21:46:25
  谢谢加朋老师的信任!朱暖问候您。元宵节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