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散文)
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读红孩《活出想要的人生》有感
大寒时节,阳台上的长寿花开了,开得满树,鲜艳在枝头,诱得我拿着手机,不停地给她们拍照。她们和我一样,满心欢喜,并用各种姿态,配合着我的每一个动作。大概我喜欢拍,她们喜欢美,都在努力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啦。
还有阳光,暖洋洋地照在我的身上,照在每一朵花的每一片花瓣上,照在我早晨洗的被套子上。
被套已经干透了,于是我问自己,这是冬天吗?
早晨,我是出去了一趟,外面确实冷,冻脸、冻耳朵、冻手,不由得缩着脖子,加快了锻炼的脚步。
有风,空气很干燥。前两天下过一场雨雪。可着实太少了点。甚至少得有些可怜。有人说山里的雪下得很厚,我不得不想到雪对城里人的“吝啬”。
北方的冷,是一种干冷。加上冬天的风,凛冽、刺骨。小时候的脸经常被冻伤,耳朵被冻破,手、脚被冻裂。记得小学时期,年底期末要去李村学校考试,在大德堡村的南沟坡上,踩着厚厚的雪,淹没了小腿。孩子们都穿着母亲做的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戴着毛线织的帽子、手套。写字用的水笔要放在棉裤兜里暖着,就这样还是被冻住不下水。不得不用手来回地搓。
现在的冬天,确实没那么冷,这应该和环境、绿化、经济、治理等等有着必然的联系。房子里有空调、有暖气,写字的笔不可能被冻住。室内的花儿也开得寻常,一年四季,都在自由绽放。坐在花香里和文字对话,也成了生活里一件开心的事情。就像现在,在红孩老师的《活出想要的人生》的句子里,和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哥哥,一起快乐地聊着天儿。
著名评论家肖云儒先生最早提出的“形散而神不散”,让散文的世界浩瀚、自由、洒脱。现在红孩老师的“散文是说我的世界,小说是我说的世界”,又让散文进入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记录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老师的作品无一不体现在这里。
老师的文字自然、细腻、流畅、随和,就像一汪汩汩的清泉,缓缓流淌在白塔寺的街道,流淌在母亲腌制的雪里蕻、腊八蒜里,流淌在父亲糊的烧活里,流淌在墙根下的那一缕阳光里,流淌在学校、农场、山里湖里以及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处、每一个人的心里。时空的朴素、亲人的朴实、骨肉的情深,老师、同学、相邻、同事的情感,都在这清泉中泛着清澈的光韵,散发着清脆的声音。这使得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抱着它,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抱着它。
回想起来,已经很多年没有那一本书,能让我如此留恋,如此着迷啦。于是想起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读书,就是读自己》一文中说:“你迷上了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一部电影,心里就在崇拜那位作家、那位歌手、那位画家、那位导演,崇拜得很深很深。实际上,你与这些艺术家的审美心理高度重合。你迷恋作品,是因为蓦然发现了自己的灵魂。”我怀疑,自己的灵魂难道和老师的文字“共振”?
老师在《我的文学初恋》中说,那几年,他听过的小说主要有《昨天的战争》《蹉跎岁月》《平凡的世界》《燕赵悲歌》。而我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想起小学时候的连环画《从奴隶到将军》《大墙下的红玉兰》中学时代的小说连播《夜幕下的哈尔滨》《平凡的世界》成了我每天的精神食粮。毫不夸张地说,是《平凡的世界》觉醒了我,是孙少平领着我走出了农村,进入了城市,成了一名打工者,然后又进入到了大学,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如果没有《平凡的世界》,我或许就会成为贺秀莲,或者成为黄土高原上一个相夫教子、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地地道道的农村主妇。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文学的强大力量。一部优秀作品,可以唤醒一个人唤醒一代人,可以唤醒一个社会,甚至可以唤醒一个民族。
在《在西安感受“闰土”的城和乡》中,我似乎又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的那一轮圆月,看到了手捏钢叉刺向那一匹猹的那个少年闰土,看到了大德堡村石头巷中跳皮筋、提瓦片、搬骨头和暑假里提着镰刀到处给猪给牛给鸡割草的十一、二岁的我,和我们。是啊,当年我们都是家乡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后来,为了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有的人走南闯北、背井离乡。而如今,因修高速公路,大德堡村拆迁了,父母不在了,能记得起自己的那些老人也一个一个相继离去了,家乡已经成了故乡。此时我,也像曹高胜那样问自己,那个随后建起来的新村庄,还是自己的吗?自己以后还能回得去吗?
在《朱自清先生教我写散文》一文中,老师说“我们的文坛有时就是个屠宰场,机械化程度虽然很高,但所产生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心中的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不可复制,更不可批量生产。”这又让我联想到当今的“AI创作”。
近几日,好多人都在讨论AI、豆包,并且都在尝试。于是我就当场拍了长寿花,点开美篇上的AI,想看看AI到底有多厉害。
我把三张拍好了图片放在美篇图中,随手点开预览,点开下面的“AI创作”,点开“原文、润色、诗歌、游记、日记”中的原文,不到十秒钟,每个图片上面就出现了相应的文字。
我再尝试点开“诗歌”“游记”“日记”等,很快,就出现了各种体裁的文章。而且,同一个画面,同一个体裁,两次创作出来的文章都是不相同的文字。
速度之快让人惊愕。再仔细查看文字,第一反应是“作文选”。
提起“作文选”,这是小学时候的事情。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去买作文选,并且尽量把作文选上的文章背下来,这样考试的时候避免什么都写不出来。
从小喜欢写日记,所有的文字都来源于自己生活中所经、所思、所感。包括现在的文字。尽管没有作文选中的文字那么完美,但都是自身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AI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现在无人驾驶、扫地车、机器人送餐等等等等,已经参与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而创作,是一门艺术。就像老师说的,“真正的艺术不可复制,更不可批量生产。”尤为散文、诗歌、自传、小说等等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感情有细节有故事的文字。文学的创作,还是交给人类去完成吧。必定,“文学是人学”,每一个人,都想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机械地文字排列组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