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爱得很难(随笔) ——观《但愿人长久》(2023年祝紫嫣版)有感
长大的子圆跟父亲走在一起,一个局促不知所措,一个冷漠眼神空洞。这好像是许多人的处境。正如王朔所说,不太记得跟父亲之间的爱了,小时候怕他们,长大了讨厌他们,躲着他们,去世之后怀念他们,那个灌风洞就一直在不停地往里面吹风,没有停歇的时候。子圆问父亲:你第一次进去是什么时候?父亲说:二十几岁的时候吧。然后父亲佝偻着已经老去的身子跟她道别,很快就死了,他的骨灰最后由子圆送回湖南老家安置。
多么平常的生死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要经历。这算不算是爱,爱到底能不能解释这些呢?的确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因为打架犯法,别无他法他跑到香港,后又把妻女都接到香港,在路边等待的子圆被一个黑影蹲下来笼罩,那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样本——父亲,在香港最底层游荡的父亲。七岁的子圆看他在楼上吸毒,欲仙欲死,狼狈不堪,面对吸毒,痛哭流涕,到超市偷东西,打骂母亲,三进三出号子,偷家里的钱,一副狼狈的样子。如果纯粹是这样该多好,那他就是一个烂到家的不配做父亲的陌生人,痛快剥离,毫无留恋也好,可是他会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送一份红包,会用兜里仅剩的钱给女儿们买儿童餐,会在大街上眉飞色舞地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会拿钱的时候留下纸条“剩下的300,爸爸尽快还你”,父爱的本能还是在乱麻般的生活中微微露出马脚,那马脚有种近乎羞耻的神圣。这些,都不是刻意表达的,是露出来的迹象。这些爱就像是脏手涂上的粘腻的护手霜,在污垢里隐约闻得出慢吞吞的香气,这香气让恨都不能自由自在,每每恨意袭来,香气也随着记忆飘忽,心无数次被撕裂,但被这些香气无情缝补。
多少人都可能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即使自己的父亲父爱没有这么糟糕,也有着不能满意的成分,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从这些中感受到爱?
如果说在童年的时候子圆只有害怕或者孤独甚至不知道怎么办,很快在青春期乃至以后漫长的生命中,子圆有种哀莫大于心死的麻木感觉,认清家庭,认清父亲,认清底层的烂污,认清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自己,那就是一切都是我不配得到的阳光,没别的样本可学可看可感受,她第一件事情学会偷盗。第二件事是爱上与父亲类似的男生。青春很快过去,似乎也没什么时间或者机会可以把伤口抚平,只能很快麻木地接受。爱的能力就像节奏大师的游戏一样,一个疏忽没跟上,那个按键就永远地过去了,也没有和解,也没有理解,就只是过去了而已,其实连和解或理解的机会都不再有。有人感慨生命的长短,好像倏忽而逝,但这不是最残酷的,残酷的是糟糕的人生过程,根本无法弥补。
子圆长大后满世界飞,性格活泼,与人和善,但她心里的黑洞无限扩大,她说,感情的事情认真就没意思了,没意思是什么意思?没意思的意思就是,会争吵,会伤害,会歇斯底里。七岁的时候她就见过了,父母的争吵,父亲的沉沦,贫穷的生活,这些对她来说,每一道都是小学考试最后的附加题,根本不能做得出来。
人生,会遇到太多回答不对的问题,用不着老师阅卷判分,自己就能给自己打分——不及格,但不及格之后,会弥补吗?谁给机会补考?
所以她只有固定的炮友而已。反过来,这道题难吗?如果子圆能有点爱的能力,付出爱的勇敢,接收爱的感知,健全爱的内核,这道题也许不会那么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唯一不变的主题永远是爱。她也在爱的轨道上,可是和别人的爱不一样。爱,实在太难,就像一道无解的错误的方程式。
在电影的最后,子圆又踏上了七岁时跟父亲坐的长长的电梯,七岁时坐电梯的兴奋与惊讶,突然出现在眼前。一连串的回忆又一次涌进她的脑海中,真的是百感交集。父亲死了,那些粘腻的、微微泛着恶心与疼的回忆都消失了,只留下七岁时初来香港时的最初的回忆,覆盖了一切。
爱,有这么难吗?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的氛围里生活,不管爱的氛围的浓淡,但扭曲的爱,有多少人经历过?有时候想想,我们爱得并不很难,只是遇到了爱的挫折,整体的爱的架构没有被摧毁,我们完全可以修复。
这个电影故事,强烈地告诉我们,有人爱得很难,难到我们无法目睹。还能不珍惜我们现在的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