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金文·春天】李志勇诗歌《秋天》赏析(诗歌欣赏)

编辑推荐 【金文·春天】李志勇诗歌《秋天》赏析(诗歌欣赏)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0发表时间:2025-02-16 10:35:27

秋 天|李志勇(甘肃)
  
   在金黄的麦杆里有一些空气
   被保存着,在山里
   而你看不见
   在一片薄雾里面有一个女孩
   被保护着,薄雾的保护
   让很多人能够放心
   鸟儿因为水,才从空中降落了下来
   默然地站立在溪边
   在静默、无声中
   我们献出的一切可能都在
   蔚蓝的高空中被保存着
   永远都不会被人使用
   秋天鸟可能会飞到那个地方
   地球,正在形成一个
   闪着寒冷亮光的新的星球
  
   徐一波赏析‖
  
   李志勇的《秋天》以甘肃甘南的自然景致为独特底色,打造出一个既饱含地域特色又满溢哲思的诗意空间。这首诗运用意象并置和超现实隐喻的手法,将 “保存的空气”“薄雾中的女孩”“寒冷的新星球” 等意象巧妙编织,在虚实交错间,深入探讨存在、时间以及人类精神的永恒性。
   从写作风格来看,《秋天》延续了李志勇冷冽凝练的语言特色和超现实的意象体系。诗人借季节更迭的片段,揭示自然与人类存在的辩证关系。诗中,多重空间并置,物象以悖论性的状态存在,构建起一个介于现实与形而上之间的哲思领域,引领读者在诗意的字里行间,思索生命与宇宙的深邃命题 。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然意象与存在之思
   诗里,“金黄的麦杆”与“被保存的空气”构建起一组充满张力的矛盾意象。“金黄的麦杆”作为核心意象,宛如一个神秘的容器,其内部封存的,不单单是空气,更是时间长河中被截取的切片,是岁月沉淀的具象化表达。诗中对“保存”的执念贯穿始终:薄雾温柔守护着女孩,高空静默储存着人类的献祭,直至最后地球凝缩为 “寒冷亮光的新星球”。这些意象层层嵌套,共同搭建起一个复杂而精巧的保存系统。
   麦杆:作为农业文明的典型符号,麦杆在收获的季节里闪耀着金黄的色泽,它不仅代表着丰收的喜悦,更暗示着一种终结。麦杆内部封存的空气,恰似被收割的时光,在丰收的繁华背后,是时间的悄然凝固与真空化,让人不禁思索在物质丰盈的同时,精神层面的空虚与失落。
   薄雾:从物理层面看,薄雾是一道若有若无的屏障,“让很多人能够放心”;而从精神层面深入挖掘,它是对纯真状态的一种永恒悬置。就像《甘南集》中描绘的“牦牛眼里的雪永不融化”,薄雾宛如一个时空琥珀,将那份纯净与美好定格,却也在无形中阻碍了与外界的真实交流,暗示着纯真在现代社会中的脆弱与难以触及。
   高空:高空被诗人赋予了终极储存库的角色,它接纳着人类所有未被开启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永恒的保存却陷入了存在主义的荒诞泥沼,献祭之物因被永久保存而丧失了原本的意义,恰似人类在追求永恒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
   这种层层推进的“封存”意象,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洞察:过度的保护往往演变为禁锢,对永恒的盲目追求反而导致了意义的消解。麦杆象征着丰收与终结,而空气的“保存”则隐喻着某种未被消耗的永恒性,两者之间的张力,与诗人其他作品中“钥匙中的匕首模样”“墨水中的荒野坚持”等意象相互呼应,共同指向诗人对“存在痕迹”的执着探寻。
   “薄雾中的女孩”被温柔地包裹于朦胧之中,这既是一幅具体可感的地域生活图景,如甘南高原上那如梦似幻的晨雾;更是诗人对脆弱生命的诗意隐喻。薄雾既是庇护的港湾,给予女孩安全与宁静;亦是遮蔽的幕布,模糊了真实与外界的界限,深刻地暗示了现代性对纯真状态的无情侵蚀。这一意象与《牛犊》中游客对草原的误读相互呼应,共同批判了外界对本土经验的肤浅符号化想象,呼吁人们尊重和珍视每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化内涵。
  
   二、超现实的时空折叠:从“溪边静默”到“新星球”
   在这首诗里,“鸟儿因水降落”这一情节宛如神来之笔,成为关键的转折点。鸟儿的飞行轨迹,从原本垂直向下的降落,即从广袤无垠的天空朝着溪边而去,再到后来水平方向的迁徙,飞向那未知的新星球,这一变化悄然暗示着自然法则在这个独特情境下的悄然失效。
   ◎降维的鸟:精神飞翔能力的退化
   这只不再于虚空中肆意翱翔的鸟,被具体的水源所吸引,最终停留在大地上,成为了静默的观察者。它收起翅膀的动作,就像是一种无声的隐喻,象征着精神飞翔能力的退化。回想陶渊明笔下“羁鸟恋旧林”,那是鸟儿对自由天空本能的眷恋,而此处的鸟儿却主动放弃了天空,这种反向对应,更凸显出诗中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与深刻寓意,仿佛在诉说着某种精神层面的失落与变迁。
   ◎溪边的仪式:永恒的祭坛
   在溪边那“静默无声”的氛围里,鸟儿与人的动作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场神秘的献祭场景。潺潺流淌的溪水,宛如一面液态的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是周围的自然景致,更映照出《绿书》中“所有倒影都比本体更先抵达终点”的独特时间观。在这一奇妙的映照下,此刻溪边的静默被无限升华,成为了一座永恒的祭坛,承载着时间、生命与未知的奥秘。
   诗歌的后半部分,如同一场奇妙的时空之旅,从具象可感的自然场景,陡然转向了浩瀚无垠的宇宙维度。“蔚蓝的高空”宛如一个神秘的容器,默默保存着人类“献出的一切”,而“地球正在形成新的星球”这一描述,则如同一场时空的裂变,打破了常规的认知。这种大胆的场景跳跃,与李志勇一贯擅长的“心理现实”构建手法相呼应。就像在《街道》中,“一列死者不再搭乘的火车”竟在手表齿轮中行驶,这种将微观与宏观、瞬间与永恒并置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奇幻而又充满张力的艺术效果。
   结尾处,“闪着寒冷亮光的新星球”这一意象横空出世,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通往诗性寓言世界的大门,它内涵丰饶、充满张力,将全诗意境推至科幻诗学的崭新高度。从现实角度审视,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比如冰川消融、物种灭绝等环境难题,以一种诗意的隐喻,让人们直面生态恶化的残酷现实。若从精神层面剖析,它又象征着人类精神世界的蜕变与新生,是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与重构的象征。
   诗人以荒诞却极具震撼力的宇宙图景,让人类在宏大自然法则面前的渺小尽显无遗。人类的一切活动,在这浩瀚宇宙与自然规律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意象与《森林和灰尘》中“时间转化为果实而非灰尘”的哲思相互呼应,如两颗遥相辉映的星辰,拓展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空间,吸引读者在奇幻诗意中不断探寻思索。
   纵观李志勇的创作,他擅长借自然物的异化批判现代文明。在《石头丰收》里,“女孩背篼装满石头”这一反常场景,充满反讽意味,深刻揭示出物质充裕表象下精神世界的荒芜。回到本诗,“寒冷亮光”的新星球,或许是在暗示因气候变迁、科技异化而走向的未来景象,与《烟》中“火葬的烟被埋葬”共同构成对消亡与重生的双重凝视,在毁灭与新生的碰撞中,展现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地球从曾经孕育万物的温暖摇篮,沦为如今寒冷的结晶,这无疑是宇宙熵增的生动写照。但李志勇并未就此沉沦于绝望的深渊,他赋予这看似死寂的星球“新”的曙光。恰似艾略特在《荒原》中所言“碎片撑起我的废墟”,在这仿若绝对零度的死寂之中,仍蕴藏着重构秩序的力量,为人类的未来与希望埋下伏笔 。
  
   三、地域性与普遍性的交织:甘南作为精神原乡
   身为甘南诗人,李志勇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地域烙印,却又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将独特的地域特征巧妙转化为蕴含深刻哲理的符号,在地域性与普遍性之间寻得精妙平衡。
   在他的诗中,“麦杆”与“薄雾”是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意象。麦杆,扎根于甘南高原的农耕土壤,是这片土地上丰收时节的标志性景观;薄雾,常常在甘南高原的晨昏时分弥漫开来,为大地披上一层朦胧的纱衣。但李志勇并不满足于对这些意象进行简单的描摹,而是通过“封存”这一独特的动作,巧妙地剥离了它们的物质属性,让这些意象成为了海德格尔所讲的“世界的世界化”过程的生动载体。这意味着,它们不再仅仅是甘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对世界本质、存在意义的深度探寻。
   再看“寒冷新星球”这一意象,它可看作是祁连山雪峰在星际间的神秘投射。那闪烁的“亮光”,与诗人在《甘南集》里描绘的“牦牛背上反光的霜”,在视觉光谱上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种呼应,绝非偶然,它将甘南地域性的寒冷,提升到了宇宙级别的存在温度,使读者在感受到地域独特性的同时,也能体悟到一种超越地域的、关乎宇宙和存在的宏大思考。
   这种“在地性”与“超验性”的完美融合,赋予了李志勇的诗歌独特的魅力。一方面,诗歌充分展现了甘南的荒寒特质,让读者领略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另一方面,又深刻地触及到文明进程中个体的孤独与抵抗。就像在《坐公交车》中,“一车沉默的士兵”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个体在面对命运安排时的无声抗争,这种孤独与抗争,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使诗歌在地域的底色上,绽放出普世的光芒。
  
   四、语言风格:冷峻中的诗意张力
   李志勇的语言风格以克制内敛而著称,在这首《秋天》中,这种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
   诗中“鸟儿因水降落/默然站立溪边”,短短两句,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加过多修饰,便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让读者仿若亲眼目睹鸟儿降落溪边的场景,于简洁之中尽显自然之美。而“静默、无声中”的重复表述,并非简单的词句叠加,而是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情感的压抑感层层推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深切感受到那种被抑制的情绪,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虽未汹涌澎湃,却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种“沉静叙事”并非个例,在《冬夜街头》中“雪白白落下,没有作用”,同样以简洁而平淡的语言,传递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雪的飘落本是自然现象,但“没有作用”四个字,却赋予了这一画面别样的意味。诗人通过这种细节上的留白,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在这纷纷扬扬的雪中,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究竟何在?诗里“被保存的空气”与“永远不被使用”这一悖论,无疑是诗人对语言本身的深刻反思。正如他在《作品》中所写“诗始终怀疑我们的意义”,语言在承载存在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束缚意义的牢笼。在这个悖论中,我们看到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与存在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这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体会到语言背后那些难以言说的深意。
  
   《秋天》宛如一面多棱镜,从多个维度折射出李志勇诗歌的独特魅力。它既有对地域景观的深情凝望,展现出甘肃高原的苍茫与厚重;又蕴含着对存在哲学的深度追问,探寻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同时还包含着对语言本体的反思,揭示语言与意义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诗中的“静默”,不仅是自然呈现出的一种状态,更是诗人面对世界时所秉持的美学姿态。恰似《寂静》中“句号与空行表示的空白”,这种沉默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表达。在这无声的静默里,那些未被言说的真相、那些难以名状的情感与思考,都在悄然显现。这种“冷抒情”的风格,使诗歌在甘肃高原独特的地域底色之上,生长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永恒诗性,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感受到诗歌的无尽魅力 。
  

共 43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既有时代背景又有思想内涵,这篇赏析文章文笔精炼,思想深邃,感情丰富,为我们阅读原诗理解原诗进行了全面分析,由表象到思想,由外表到本质,从风景到抒情,写得有层次,有感情,值得细细品读。推荐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2-16 10:36:03
  分析透彻,理解到位!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2-16 10:36:27
  思想深邃,解读全面!
3 楼        文友:汤文来        2025-02-16 11:03:58
  感情丰富,欣赏了!
4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2-16 14:49:46
  谢谢老师的点评和赏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