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在】最原始的反战(赏析)

精品 【浪花·在】最原始的反战(赏析) ————读《采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968.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97发表时间:2025-02-17 10:48:05

和人类社会相伴相生的,除了爱情,就是战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难题。可奇怪的是,人类自从能够生存,就喜欢为了生存而毁灭对方,到后来,为了权势、威望等都可以毁灭对方。战争的工具,从原始的冷兵器,到杀伤力巨大的火器、生化武器,到能够毁灭自己的核武;战争的策略,也从礼尚往来的角斗竞技,到为了消灭敌人的无所不用其极,人类完全走在了毁灭自己的路上。战争从未停息,描写战争、反思战争的文艺作品就从未减少。
   《诗经》的体例分为三部分:风雅颂。风是指民歌,也是《诗经》的最精华部分,以致于后世的艺术家们到某地都叫做采风,似乎在跟千年之前的孔夫子学习。不过,现代的采风大概率是到某地欣赏下美丽风景,再和当地的官僚喝喝酒,根本不会深入民间,听那些只会说当地方言的人唱当地的民歌。雅是贵族创作的歌曲,类似文人创作,颂则是祭祀时的赞歌。古人的祭祀是部落的头等大事,是和战争这种决定部落存亡的大事同等重要的存在,所以这时候的赞歌当然是隆重而又正式,都是歌功颂德的歌曲,艺术性有限。所以,风是最精华的部分,这是后世一致公认的。
   战争对先民来说,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必然反映生活,《诗经》中的战歌也有不少,最出名的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胞这个词就源自这首战歌。《采薇》出于雅部,但其思想和艺术都接近于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全文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全文共分六个章节,每四句一个章节。第一到第三章节,是国风民歌的常见写法,比兴起头呼应,一唱三叹,又以薇草的长出、长柔到长硬,暗指自己在外时间之久。前三段实际上都是说,因为有少数民族玁狁,所以我不得不在外作战,因为战争环境恶劣残酷,我行动不自由,路途很辛苦,也因经常转移而无法和家人联系,有家和无家一样。这首诗是雅,应该是某个贵族文人所作,但作者是以一个普通老兵的口吻写出,所以说很为亲民,有国风的特色。这里反复咏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老兵的悲哀,实际上是含有反战思想的。但全诗思想很矛盾,既反战,更反对少数民族的入侵,对老兵抗击侵略的正义战争,是有着同情和歌颂的,这完全是后来杜甫作品的思想特点。也许,本质上人类对着战争就有着两面性。
   第四第五两段,话题一转,转到老兵在陈述自己在战场上的自豪。描述了战车战马的雄壮,弓箭的精美,更有一月三捷的豪迈。玁狁很厉害,但我们是正义的战争,我们更厉害。我们有雄壮的战马,有充足的战备,有英勇的将帅和士兵,所以不害怕敌人。作为战歌,总要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情怀,老兵应该是带着光荣回到故乡,颇有苦尽甘来的味道。
   最后一段,也是最著名的一段,特别是前两句的对比应用,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我当时参军时,杨柳依依,不仅是写风景的美,更是暗写有人在送我。柳同留,是送人离别的经典意象。送我的人,可能是朋友,是恋人,是家人,总之,是对自己有很深重情义的人。那么多年作战,音信不通,现在这些人怎么样,自己一点也不知道。所以自己回来时,是孤身一人,无人迎接。雨雪霏霏,和杨柳依依一样,既是写实景,有是写情,写自己孤单寒冷之感情。为什么载誉归来的老兵却如此孤冷?原因就是,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是家人团圆,还是发现已经没有了家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最期盼也是最害怕的感受。就因为这个感受,所以我慢慢回家,哪怕一路饥渴。我这样做,有谁明白我的悲哀呢?全诗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是家人团圆,喜笑颜开,还是像杜甫《无家别》所写,发现家人已经全部被害,于是不得不再次奔赴战场?
   文章前面有国风色彩,从中间开始反转,到最后又反转,确实有文人加工的痕迹。但说到底,文章还是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哪怕功成名就归来,还是感受到战争的孤寒。事实上,只要有战争,对普通百姓、普通士兵而言,就是永远的伤害。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可能因为战功封侯受赏名利双收,君主可能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而普通士兵大概率会在战争中牺牲,即便少数幸运儿能够胜利生还,也只会有点微薄的奖励,然后该干嘛还是干嘛。所以,如果这首诗是贵族个人创作,这个贵族肯定有着平民思想,有着和普通百姓感同身受的伟大情怀。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反战,却不怯战,当不得已受到侵略时,我们无论经历多么困苦的折磨,都誓同敌人血战到底,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勇气,也是中国人的血脉遗传。从这首中国最早的诗歌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人的这种精神。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文明才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哪怕经历了异族入侵,哪怕民国时期饱受蹂躏,中国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且还都站立在世界的高峰。
   战争,永远有着两面性:英雄主义和灾难。从而,战争诗也永远有两类:或者带着英雄主义的光环,或者痛陈戍卒离人的苦楚,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中国后期到唐代,边塞诗成了重要的流派,直到后世绵绵不绝,源头就是《诗经》中的战争诗。笔法不同,情则如一。一首七绝,以记塞外壮士:号角连天起朔风,孤城危立镇狄戎。阳关一曲传千载,斩将夺旗竞日功。

共 22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需荣老师的这部赏析作品,从诗经的一首《采薇》经典刨析,分析了战争从古至今都是两面性,英雄和灾难并存。对于统治者,需要战争,对于百姓,避免不了牺牲,即使是战胜国,对于归来的老兵是带着光荣回到故乡,颇有苦尽甘来的味道。战争,对于百姓永远是悲剧。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可能因为战功封侯受赏名利双收,君主可能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而普通士兵大概率会在战争中牺牲,即便少数幸运儿能够胜利生还,也只会有点微薄的奖励。文笔细腻精湛。感谢赐稿,推广阅读。【浪花诗语编辑.巧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2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2-17 15:18:37
  世界都在说文明,文明只是一件遮羞外衣,丛林法则从未远离
2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2-18 04:25:15
  周二清晨向优秀的老师祝安!愿老师幸福快乐创作丰盈。仔细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最原始的反战》优秀作品,顿然间被文章的优美优秀和细致细腻所吸引,文字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之美,更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幸福之光,表达情愫,展现缱绻,唯文字方能企及。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