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永远的织女 ————读《迢迢牵牛星》(赏析)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耳熟能详人尽皆知,不须赘述。很佩服中国人的想象力,浩渺太空中两个冷冰冰的星座,居然成了两个有感情的人,一条带状星群,居然成了河流,还成了分割有情人的罪魁祸首。一段温暖浪漫的爱情故事,夹杂着对家族压迫势力的反抗,最后可以相望却不能携手,黯然神伤。牛郎织女的故事,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共鸣,从而成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主题。可能正是中国人对他们的厚爱,后来还给他们编了个鹊桥相会的结尾,算是冰冷结局中的亮色,也为后人留下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期盼和渴望。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峰。中国第一批文人诗,算是楚辞,但那更像韵文,句式多变,大量使用语气助词,并没有严格的诗歌体式。昭明太子萧统收录了东汉文人创作的古诗,共十九首,这些诗歌,作者已经散佚不知,诗题也已湮没无闻,纯民间诗歌的模样,但作品却明显带有文人创作的气息。这批作品体式固定,都是五言,语言精炼简短,完全具备了诗歌的形和神,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本首就是其中之一,全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首句互文,又远又亮的两颗星,分别是牵牛和织女星。全诗从织女的角度出发,所以把织女星直接称作了河汉女。河汉就是银河,织女就在银河旁边,所以叫做河汉女。当然,从织女个人来讲,银河是阻挡她幸福的罪恶渊薮,她当然不愿被这样称呼。第二句,织女轻轻的抬起白皙的手,在织机上札札的织布。淡淡的叙事,却画面感十足,一个勤劳美丽的女子正在织布的画面跃然眼前,耳边还传出织机的札札声,这就是文人作家不同于民间的高妙笔法。诗人笔下的织女,就是中国人眼中的织女,根本不是什么仙女,而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民间女子,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状态和感情追求。所以,她在生活中也要织布,像普通女子一样。同样,她在感情上也会爱上男子,也和普通女子一样,并且还和不食人间烟火的压迫势力王母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过去就是男耕女织,所以牛郎织女就是最普通不过的两个中国青年男女的代表人物;在过去的中国,婚姻大事需遵循父母之命而自己做不了主,所以因父母干涉从而劳燕分飞的悲剧故事简直就是古代中国人真实的写照,也才让国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后世的陆游不也深受其害,留下钗头凤的不尽愁思吗?第三句,织女整天都在织布,却织不出一匹完整的布来。织女之所以叫织女,就是因为她织布技艺高超,织不好只是因为她整天在哭泣,并不是技术问题。最后两句,她为什么哭呢?河汉很清,看上去很浅,牛郎在河那边,也不远,可就这样轻盈的一条河,却让两个人说不了话。传统故事中都会说银河又宽又广,但作者这里却反用其意,说银河不远,应该很容易渡过,但就是没法过去。这样写,更增加了两人爱情的悲凉。有人说,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在我的面前,但却不知道我爱你。那是心灵的隔阂;还有一种更让人痛苦的距离,是你在我的面前,我们又彼此相爱,我明明可以看到你,但却无法在一起。真的,如果相隔千山万水,倒也眼不见心不烦,偏偏每天都能看到对方以泪洗面,看到对方和自己的情深义重,但就是无法在一起,这种痛彻心扉肝肠寸断的感觉,岂不是更令人难受?余光中借用这种手法写的《乡愁》一诗,引起海峡两岸的广泛反响,说明中国的今人和古人感情就是相通的。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古诗十九首的特色。首先,在遣词造句上,拥有了诗歌的特点,五字一句,押韵,后人只不过在格律上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而称呼这些诗为古诗。其次,语言上大量使用了叠字,展示了音韵之美,也强化了感情表露,这种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宋词中经常会看到。更重要的,是写法上讲究技巧,和《诗经》完全不一样了,本诗有画面,有声音,有形态,有神态,有反衬,充分展示了作者写诗的高超技法。诗歌,从此从民间走入殿堂,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成了中国文学最辉煌的象征。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没留下姓名,只留下了作品。他们是文人介入民间诗歌的开创者,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肇始于民间,然后文人介入,形成煌煌大观。正如一条大河,不管后来有多么波澜壮阔,都源于起初的涓涓细流。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后世同样主题的诗很多,最著名的是秦观的《鹊桥仙》,但秦观的词再怎么优美,也无法替代这首不知作者姓名不知诗题的古诗的地位。
调寄一首《鹊桥仙》,同诉牛郎织女事:牛郎织女,迢迢银汉,相望涟涟泪下。鹊桥一会又经年,恨飞鸟,不知牵挂。 柔情难诉,痴情谁顾,爱意千秋刹那。离愁万种内心藏,只为这,相逢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