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拗九粥香传孝道(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拗九粥香传孝道(散文)


作者:邢震 布衣,28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0发表时间:2025-02-19 10:32:24

“奶奶,这碗拗九粥,您趁热喝,愿往后的日子平安又顺遂,福泽岁岁绵延。”朋友的儿子奶声奶气,双手稳稳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拗九粥,递到奶奶面前。那袅袅升腾的粥香,像是一双温柔的手,瞬间将整个屋子填满。
   奶奶眼眶微微泛红,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上孙子的脸,岁月刻下的皱纹里,满是欣慰与满足,声音带着些微哽咽:“早些年,我母亲给我奶奶送拗九粥,后来我长大了,就接过这‘接力棒’,每年拗九节都给母亲送。真没想到,如今我老了,还能喝上孙子亲手送的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温馨的氛围如同春日暖阳,将每个人的心都烘得暖烘烘的。我这个外乡人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内心深处仿佛被一只轻柔的手拨动,泛起层层涟漪。
   当第一口拗九粥滑过舌尖,香甜的红糖与软糯的糯米率先交织出温暖的底色,紧接着,花生的醇厚、红枣的馥郁、桂圆的甘美、莲子的清新、荸荠的爽脆、芝麻的焦香、红豆的绵密,恰如“粥香四溢暖人心,五味调和情意深”所描绘的那般美妙。
   这看似普通的一碗粥,为何能饱含着福州人对长辈的敬爱,对生活的期许,且软糯香甜,温暖悠长?怀着这份好奇,我踏上了探寻之路。
   在福州的历史长河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流传甚广。相传,目连的母亲生前恶行累累,死后被打入暗无天日的地狱,受尽苦难。目连长大后,一心救母,每日都不辞辛劳地前往地狱送饭。然而,每次饭菜都会被凶狠的小鬼们一抢而空。目连绞尽脑汁,终于在正月二十九这天,煮出一碗由糯米、红枣、花生等食材熬制而成,颜色乌黑的粥。小鬼们见这粥颜色怪异,心生畏惧,不敢抢夺,目连的母亲这才吃上饭。自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每年正月二十九都煮拗九粥,这一天也逐渐演变成象征孝道的拗九节,成为福州人传承孝道的重要节日。
   而关于拗九粥,还有送穷的说法。明代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大意是高阳氏的儿子,衣着破旧,以粥为食,在正月的最后一天离世。于是,人们便在这一天煮好粥,丢弃在破旧之处和街巷口,希望借此驱赶穷鬼,迎来富足生活。这两种传说,虽起源不同,却都为拗九粥赋予了特殊意义,让它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人们对孝道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传至今。
   为了探寻这碗粥的奥秘,我深入了解它的做法。在福州,拗九粥的制作极为考究,每一步都蕴含着福州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忱,恰似那句“慢熬细煮岁月香,粥暖情长意未央”。
   准备食材时,遵循“好米需待水来润”的道理,糯米、花生、红豆、莲子都需提前浸泡。糯米浸泡两三个小时,吸饱水分,煮出的粥才软糯香甜;花生、红豆、莲子则需提前1-2个小时浸泡,花生浸泡后搓去外皮,正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熬出的粥口感才不会发涩;莲子去芯,方能避免苦味影响整锅粥的风味。
   正式熬煮时,先将浸泡且去皮的花生和红豆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炖香自溢”的耐心,煮至软烂。此时,洗净浸泡30分钟的糯米下锅,刚开始要多搅拌几次,防止粘锅,正如古人云“煮粥如治学,用心需均匀”。待糯米粥八成熟,依次加入煮好的花生、莲子、红豆,以及泡好洗净的桂圆干、红枣。“红枣桂圆添甜蜜,食材相逢韵味长”,它们的加入让粥的味道更加丰富。
   荸荠处理也有门道,要将蒂外的皮削掉,但保留蒂,在福州习俗里,这寓意着多子多孙。削好皮的荸荠用开水烫一下再使用,保证干净卫生。
   待粥逐渐浓稠,放入处理好的荸荠,再加入适量红糖。正所谓“糖入粥中甜满溢”,糖一定要在最后放,且搅拌均匀,若甜度不够,可适量加点白糖或冰糖,提前放糖容易导致粥糊底或者夹生。
   起锅装入碗后,再撒上少许荸荠和黑芝麻装饰,“一点芝麻添韵味,半碗香粥意无穷”,既为拗九粥增添美观,又契合传统做法。
   为了更深入感受拗九粥的魅力,我走进了充满古韵的三坊七巷。这里古色古香,传统与现代交融,热闹非凡。在一家小店,我再次品尝到拗九粥。店内,有的家庭围坐在一起,共享温馨时光;有的年轻人满是好奇,初次尝试。大家都沉浸在粥的美味中。我与一位福州老人攀谈起来,他眼中满是深情,回忆着小时候盼着拗九节喝拗九粥,如今孩子们为他煮粥的温暖故事。他感慨地说,这粥早已不只是食物,更是亲情传承的象征。
   正如清·叶梦君《孝粥》中所云:“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拗九粥的温暖悠长,不仅源于它的香甜口感,更因为它承载着福州人祖祖辈辈的情感记忆。它是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在一碗碗粥中延续;它也是邻里和睦、家庭幸福的纽带,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拗九粥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福州人的生活,维系着这座城市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成为永恒的文化瑰宝。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网

共 19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关于拗九粥的文章,内心满是温暖与感动,思绪也随之飘进了福州那充满烟火气的岁月里。拗九粥,这一碗看似普通的粥,却承载着福州人深厚的情感与悠久的文化。从朋友家中那温馨的一幕 —— 孙子为奶奶送上拗九粥,到深入探寻其背后的传说故事,再到详细了解制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感受到拗九粥独特的魅力。目连救母的传说,赋予了拗九粥孝道的深刻内涵,让人们在品尝粥的同时,铭记着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而送穷的说法,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借这一碗粥驱走贫困,迎来富足。这些传说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了拗九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拗九粥的制作过程,更是福州人对传统坚守与对生活热忱的体现。从食材的精心挑选与处理,到每一步的耐心熬煮,都有着严格的讲究。糯米的浸泡、花生的去皮、莲子的去芯…… 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就如同生活中的每一份情感,都需要用心去呵护。而荸荠蒂的保留,更是寓意着对多子多孙的美好期盼,满满的都是生活的智慧与温情。在三坊七巷的体验,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拗九粥在福州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家庭团聚时的共享,还是年轻人的初次尝试,拗九粥都成为了连接亲情、传递温暖的桥梁。与福州老人的交谈,更让我们看到了拗九粥在岁月流转中的传承与延续,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福州人的心紧紧相连。清・叶梦君的《孝粥》中写道:“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 这正是拗九粥所蕴含的孝道文化的真实写照。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拗九粥所承载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美德,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和情感。拗九粥,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亲情、友情和邻里情。希望这碗充满温暖与爱的拗九粥,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成为福州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瑰宝,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传递着无尽的温情与美好。【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2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19 10:33:33
  读完老师的这篇关于拗九粥的文章,心中满是触动。您用细腻笔触,从温馨场景到文化渊源,再到制作过程,将拗九粥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刻感受到其中孝道传承与生活温情。感谢您的分享,让我领略到这份独特文化魅力,期待老师更多佳作,祝您一切顺遂!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19 10:34:13
  很荣幸拜读老师关于拗九粥的文章。文中那充满爱意的画面、动人的传说、精致的制作,无一不吸引着我。拗九粥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经您妙笔呈现,跃然纸上。感恩老师的创作,带给我如此美好的阅读体验,愿老师生活如拗九粥般甜蜜温暖!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