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穷究事理,完善自己(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穷究事理,完善自己(随笔)


作者:凤凰脚下 秀才,100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0发表时间:2025-03-01 09:33:45
摘要:原创首发

《礼记·大学》中阐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种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近代更是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那么,身具如此一座宝藏的我们该如何挖掘它呢?那必然要正确理解,将二者有机结合,再正确加之运用。
   格物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所谓格,即推究之义。既然是推究,那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明代的王守仁就是一个反面例子。他曾对着竹子进行格物致知的实践,想领悟道理。然而,他最终一无所获,还因此导致身体不适。王守仁的格物致知是内求的,过于强调通过外在事物来寻求内心的答案。这与格物的真正道理背道而驰,因而最终一无所获。倘若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又怎会落得这一下场?
   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所谓致,即求得之义。如果无法获得知识,那格物也失去了其意义,毫无价值。第谷在汶岛观测了20年,获得大量数据。尽管这些数据有多么精确全面,但在没有发现其内在联系前,这些数据就只能是冷冰冰的数字。当开普勒将这些数据整合并计算,它们的价值才真正显露:震惊世人的开普勒三大定律出世。第谷只是做到格物,一丝不苟地记下数据,但只有开普勒才做到了致知,提出三大定律。可想而知,若没有像开普勒这样的人出现,第谷所观测的数据只能是一堆没什么价值的数字罢了。
   格物与致知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如同双生花,共同构成了格致论的核心。古往今来,将格物致知有机结合的例子有很多。无论是鲁班观察据齿状叶子造锯子,还是神农尝百草尽知药性,亦或者是20世纪焦裕禄实地考察治理兰考,他们都亲身亲力地将格物与致知二者有机结合,成为“物格而后知至”的典范。格物与致知有机结合,才能将发现的知识运用于真实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格物致知,成就自我。致知是格物的目的,而提升与成就自我是致知的目的。一个人若是能真真正正做到格物致知,那他就一定能提升自我,甚至可能建立起新的世界观。普朗克面对紫外灾变这一难题,立足已知,将观察结果用全新的知识——量子化能量解释。结果很喜人,由此开启了量子力学的大门。有时候格物致知意味着要打破旧知识,建立新知识,如此才能提升、进步。虽然这很困难,很容易遭到旧有势力的反对。就像地心说统治人们观念时出现的日心说,必然会遭到阻挠质疑,但正是这种阻挠和质疑才使真理在烈焰中迸发金光,人类的知识也将完善。
   从古至今,无数人在格物致知中完善自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能享受到今天的文明成果。他们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心智和知识宝库。
   如今,格物致知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深入理解和有批判性思维。这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智慧的追求。如此我们才能领悟格物致知的真谛。

共 11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紧紧围绕“格物致知”展开,从概念阐释到实践方法,再到现实意义,始终未偏离主题,让读者能清晰把握核心思想。在论述过程条理清晰,先提出挖掘“格物致知”的方法,再分别论述格物方向、致知目的、二者关系以及对个人的影响,层层深入,逻辑连贯。并且列举大量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案例,从古代王守仁、鲁班、神农,到近现代焦裕禄,再到国外第谷、开普勒、普朗克,涵盖面广,增强论证说服力,让抽象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但语言较平淡,理论剖析不足。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3-02 08:22:33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