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我看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散文)
2025年菏泽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苏轼的《夜过舒尧文戏作》。尽管作者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但这首诗却不常见,甚至网上百度,也是只能看到原文,很难找到译注和赏析。又因为此诗多处用典类比,加上苏轼很多情况下亦庄亦谐的个性,导致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诗意,甚至有老师也对主观题答案不解或怀疑。
试题及答案详见后面的附录,我先说一说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首先是标题中的“戏作”,是理解的关键。有人认为“戏”是“戏弄、戏耍”之意,我认为是不够深入,不够严谨,结合苏轼本人性格风格也有所不足。传说中苏轼与苏小妹(史料考证应该是苏轼的姐姐)和苏轼与佛印的交情与作品往来,很多语言并不是真正的戏弄和嘲笑,而是为生活增加一些情趣,幽默诙谐地表现二者的交情很好很铁,达到无话不说、玩笑也不受限的程度,表明苏轼是有幽默诙谐的个性的,尤其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这一风格特点在这首诗作中的体现集中在最后四句“郎君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明朝阮籍过阿戎,应作羲之羡怀祖。”诗意是:您儿子(也可理解为您的弟子)想出场还没出场时您先称赞(他),在座的客人整理衣襟谁还对他有轻侮之意?我明天也要像阮籍(和王浑一同)经过王戎(王浑的儿子)身边(对王浑戏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一样,还要像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一样,称赞老先生育人育子的智慧及声誉威望之高。
这样酷似嗔怪老先生自夸自己的孩子(或弟子),实则肯定赞美老先生对后生的实际情况的掌控和赏识,施教方式的独树一帜。最后又运用两个典故进行类比,自然而然地勾起读者的联想并增加了联想中的情景画面,正面议论侧面写景(典故中的情景)结合、虚实结合、古今结合、类比和用典结合,且最后两句一句一典一类比,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情趣。
所以,客观题的答案(详见后面附录)是合理正确的。而且答案也仅仅以对内容的理解为主,并没有在写作手法上提出过多的要求,已经对学生留有余地,仅仅是同以往的同类考查相比,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前八句,我再说说粗浅的认识吧:一二句“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说“先生正厅披霜带月教授学生读书非常辛苦,学生在两边读书也激情高涨”,“霜月苦”和“喧两庑”对比,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三四句“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是“我推门走进室内,看到纵横交错满是书籍,灯焰连带着云母纸罩(灯笼的外罩)一起晃动(老师同学生一起,发出智慧之光)”,进一步描绘了进入教室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生气的氛围,又与前面的“霜月苦”对比,突出先生的奉献与成效;五六句“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描绘了先生在深夜中清瘦的身影,静静地数着更鼓,展现出先生的敬业精神;七八句“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则描绘了砚台寒冷到仿佛要结冰,而铜瓶得火后附满水珠纷落如雨的场景,表现出师生们的坚韧不拔。
高三第一次模拟试题,历年来难度都有所增加。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向思考的广度、深度、认真度发展,提升复习的效果。这首诗一反常态,没有选择律诗,甚至选择了虽是名人,但网络上都很难搜索到理解和赏析的作品,写作手法繁多,确实增加了思维的延展性,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在诗词及诗性语言的大特征下,多结合诗人的风格特点,多维度思考。
2025年2月28日星期五
附:试题再现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夜过舒尧文戏作①
苏轼
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
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
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
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
郎君②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
明朝阮籍过阿戎③,应作羲之羡怀祖④。
【注】①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当时好友舒尧文任徐州州学教授,此诗即为诗人夜间拜访好友时有感而作。②郎君:指舒尧文的儿子。③阿戎:指王浑之子王戎,其清谈水平深得阮籍赏识。阮籍曾对好友王浑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④怀祖:指王述。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公众号:天海题库
A.先生堂前月光如霜,弟子的读书声震响堂下两旁的廊屋,这两句视听结合,场景感极强。
B.诗人推门进入室内,在云母片装饰的蜡纸灯笼晃动的光亮下,看到书到处都是,感受到浓浓书香。
C.先生有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气质,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
D.诗人以冰冷的石砚和取暖用的铜瓶等意象写出读书环境的艰苦,衬托了先生对授业的坚守。
16.古诗中的“戏作”看似诗人戏谑随意而为,实则富有生活情趣。请结合本诗的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5.(3分)C(“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错误)
16.(6分)(1)先生在儿子出场前先夸赞一番,客人都敬重其子,不敢有轻侮之意,诗人以此烘托出先生声誉威望之高,富有生活情趣。(2)诗人以阮籍自比,戏言自己再见到先生之子,必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孩子不如对方之子,以此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生活气息浓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戏”为苏轼自谦之语,“戏作”即为“夜晚拜访舒尧文随意而作”,不够严谨庄重的赠诗,既能表现苏轼与舒尧文关系的亲密,又能表现苏轼对舒尧文的敬重。
说是“戏作”,实际上精妙之处繁多:
1.正面表现读书情景再到侧面总结苦读精神及成效(一二句师生情景结合为整体,三到六句从书、灯、先生清瘦外表及原因分写,七八句侧面总结苦读精神效果),整体局部结合,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结合,而且多处对比烘托。(详见前面简析析)
2.后四句不仅从内容表现“戏”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手法上正面议论(反问句)侧面写景(典故中的情景)结合、虚实结合、古今结合、类比和用典结合,且最后两句一句一典一类比,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情趣。(详见前面简析析)
如此精妙的作品却被苏轼轻描淡写说成“戏作”,是苏轼幽默诙谐中的智慧。确实能达到“以退为进、以抑为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