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春】寻访陈淑配(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春】寻访陈淑配(杂文随笔)


作者:张荣仁 布衣,17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5发表时间:2025-03-03 10:22:38
摘要:知识青年,气象员的先进事迹,那些年她总在页脚画云,卷云,积云,层云,每种形态都带着闽南音。

题记:1969年,她从龙海石码响应知识青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农村锻炼,由于表现突出被抽调到和溪公社农科所和知青团队,土法预测天气预报,为农业服务。她的事迹以《志在山区测风云》为题,在人民日报刊登之后,被推荐到成都气象学院深造。三年后毕业,先后在福建省气象局、厦门市气象台,龙海市气象台工作,直至光荣退休。
  
   大地回春,春意正浓。我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五福土楼数着回廊间游弋的光斑,竹影婆娑处,忽有身影转出。76岁的陈淑配,发梢栖着薄云,踩着测风时特有的步点向我走来。她腕间银镯碰出清响,惊醒了沉睡五十年的百叶箱。
   时光回转,1969年的和溪公社浸在梅子黄时的雨幕里,新扎的稻草人在水田中摇成省略号。18岁的陈淑配挎着褪色帆布包,泥浆漫过解放鞋的月牙白边沿。日记本在知青点的桐油灯下洇开,墨痕如天边积雨云般层层叠染。老支书递来的红塑封笔记本成了她的罗盘,扉页上"观天察地"四个浓墨字,是贫农大爷用灶膛里的桃枝写的。
   在闽西南边陲的和溪镇,坂仔桥头的农科所竹寮,百叶箱悬在晨雾中恍若云匣。陈淑配发现水银柱的震颤与龟甲裂纹同频,惊蛰前的蛇蜕蜷曲着气压的密码。她将"鸡鸭归巢看阴晴"转译成等压线,把"蚂蚁搬家"换算成湿度系数。那年早稻扬花期,竹寮的篾缝漏出三更灯火,她在猫头鹰的夜啼中捕捉倒春寒的脉息。手绘地形图标记着七十二条山棱的体温,六百八十三则农谚的雪泥鸿爪,泥缸里的鳖甲与玻璃罐中的蚂蟥,都成了破译天时的甲骨文。枯燥的岗位,她认真钻研,坚持不懈,用土法预测天气,及时,准确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1973年11月9日油墨飘香的《人民日报》第四版,报道组陈章武写的《志在山区测风云》报告文学一一记福建南靖县和溪公社农科所气象员、知识青年陈淑配的先进事迹,以整版的1/3版面刊出。此时,正是我从文字上初识陈淑配,记得当年我曾经聆听章武先生的文学讲座,思绪跳动着这样的字句:"她读懂了燕尾脊上的风语,破译了土楼炊烟写的云笺。"陈淑配攥着报纸跑过坂仔溪,布鞋上的红土落在成都气象学院的阶梯教室,化作笔记本边沿的朱砂批注——那些年她总在页脚画云,卷云、积云、层云,每种形态都带着闽南口音。
   鹭岛的风裹着海蛎壳的咸涩扑向观测场。陈淑配的制服口袋里,南靖带来的竹节哨与铂电阻温度计互相唱和。她在台风眼里见过碎钻般的星空,却在退休那天弄丢了伴随半生的气压计。2024年初夏,昔日农科所旧友周渊源先生牵线,经一翻了解,终于寻找到陈淑配退休后的居所,但从未谋面过。去年,经陈珍珍(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周亚冷老领导,带着陈淑配女士,在南靖与我见面。细心的老领导周亚冷几经周折,带着泛黄的剪报(人民日报)《志在山区测风人云》当年版复印件,面赠与我存留。此刻,恍然间漳州图书馆的樟木柜深处,那些褪色的铅字久久等待着与银发重逢。
   土楼天井筛下碎玉般的雨珠,我们在回廊拼凑时光的瓷片。陈淑配摩挲着复印件上洇开的"风云"二字,忽然指着檐角:"看积雨云的弧顶,午后要转西南风"。她眼中有1973年的星光在闪烁,而五福楼的燕尾脊正吞吐着新酿的云霓。
  
   附记:蛇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我叔叔(张天佑与清清)从国外回家过春节,谈起陈淑配,在厦门市气象台曾与张天佑工作同事,经过联系她诚邀我们在龙海石码相聚,我们久别重逢,相谈甚欢!当我们拜访她的那一刻,捧着泛黄的纪念册,翻开昔日旧照片让我翻拍,使我得以配上拙文,以志纪念。
   2025年2月12日

共 15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969年的和溪公社浸在梅子黄时的雨幕里,新扎的稻草人在水田中摇成省略号。18岁的陈淑配挎着褪色帆布包,泥浆漫过解放鞋的月牙白边沿。日记本在知青点的桐油灯下洇开,墨痕如天边积雨云般层层叠染。老支书递来的红塑封笔记本成了她的罗盘,扉页上"观天察地"四个浓墨字,是贫农大爷用灶膛里的桃枝写的。作者用回忆的笔触,还原了气象员陈淑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风范。语言优美,逻辑顺畅,刻画细腻,主题明确。荐阅,问好,祝福。【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荣仁        2025-03-03 17:47:10
  感谢林科编辑,
   勘正:倒数第四段为《志在山区测风云》作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