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穷人的分享(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穷人的分享(散文)


作者:日照望乡 秀才,1705.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4发表时间:2025-03-04 18:31:53
摘要:母亲把从招待盖屋人的饭桌上撤下来的菜饭分享给左邻右舍;姑姥姥把从年前搁到年后的猪肉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等凑齐人才舍得拿出来包饺子共享,特地分享给从省城回来的自己。长大后我全部理解了,有时还眼泪涔涔。大多数穷人穷的只是物质,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维系着自己想要的和谐,并从中收获心安与满足。

小时候生活艰苦,整日里的吃食基本是煮地瓜、煮地瓜干、吃地瓜面窝窝头,吃地瓜面滚煎饼,喝玉米碴子玉米糊糊。除了过年过节吃顿饺子,见点肉鱼,平时的就菜,一天到晚就是那盘咸菜疙瘩。当然生活条件好的人家,饭桌上会有炒豆腐。炒鸡蛋,也会包猪肉包子(饺子)。
   过年做豆腐有了豆渣,饭桌上会有渣酱,二月二后几乎家家割酱,桌上的就菜就添上了葱与酱,因此就有“葱抹酱,强过一百样”的自我安慰与满足。
   大米白面平日里很少见到。有公事或有客来,桌子上才会有那些罕见的米面与鸡鱼肉蛋。
   生活一贯如此单调艰苦,但是那时的人很懂得分享。分享一口自己认为美味的吃食,会有一种喜悦在心田。
   那时候打墙盖屋只需要管几顿包饭就好。那时盖房子的人工就是凭借左邻右舍来帮工,不需要给工钱,但要一天管三顿饭。如果日子艰难,管不起三顿饭,管两顿也行。管三顿饭的,早上就是做一锅青菜豆沫子,用芫荽或者葱拌一盘辣椒,吃的是地瓜面的“滚煎饼”。农村分地后各家小麦多了,就换成了小麦煎饼。中午那顿要炒肴,还要烫几壶白干酒。炒菜一般是四个:芹菜炒肉丝、韭菜炒鸡蛋,一盘腌菜疙瘩,一盘凉拌蒜。这盘蒜,冬天用白菜心切成丝,夏天用嫩黄瓜切成片。其他季节季节可以用芹菜芫荽等等。菜地里实在没有与蒜配伍的蔬菜,去田野薅一把马齿笕或荠荠菜,用水焯一下,放上蒜泥拌拌就端上桌。
   那时相互之间都是穷人。穷人相互之间分享的是力气,还有自己认为的美食。
   稍稍富裕点的人家会用八个盘,或者阔气地摆上十大碗。这样的酒席炒豆腐也是主打菜。炒豆腐条,炸豆腐块,熬豆腐汤。但一般不上六个盘或者六个碗。据说这是“吹鼓菜”(红白公事上吹手吃的菜)。
   晚上那顿就不再炒肴,炖一锅大锅菜,菠菜熬粉皮,白菜炖粉条,黑菜炖豆腐。统统用上肥肉片,很香。
   中午最好的饭菜,是大米干饭,碗顶上盖上菜头。夹一筷子菜,掏一筷子米饭,喝一口菜汤,那种享受简直没法形容。当然,家里人手多,包包子也是一等一的好饭。
   我记得我母亲主持给我三叔盖房子娶媳妇。
   吉日良时破土动工,我母亲做了满满一大锅大米干饭,然后用黑菜、豆腐片、猪肉渣炖的烩菜浇在大米干饭上。我那时管这个叫菜饭。这种菜盖饭,我想达一定是现在流行的“盖饭”的“始祖”。白顶着绿,绿藏着黄,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一碗碗菜饭,满满登登一锅台。我们小孩在一边盯着看。那时候人穷不疼人吃,桌上有十个人,一定上二十碗,按照饭量最大的份额上。可惜那些好吃的菜饭都从锅屋“转移”到了堂屋里。
   那次端上桌子二十碗菜饭,撤下桌子七碗半。馋涎欲滴的我们等着吃那有饭有菜的好东西。香味一个劲地往鼻子里钻,胃里早就有无数条馋虫在活动。母亲却不允许我们吃。她扳着手指在数算那七碗半的饭菜最应该的去向:胡同里二婶家必须要送一碗,她过清明给过两个鸡蛋;汪东边的王家务必要送一碗,她给三叔说媒;敞门那家的奶奶要送,她一人吃可以送那半碗,还有谁家盖屋时给过一碗菜饭,需要趁机还回去,谁家曾给过一棵白菜,也配得上一碗菜饭的馈赠……母亲指挥着我们把菜饭一一送归目的地。等到圆满完成任务回家,只有孤零零的一碗菜饭,在锅台上凉透了热气,散尽了香味。我紧紧盯着那白米之上、青菜堆里露头露角的肉渣,一直咽口水。母亲吩咐我们共同分享这碗美食,一声令下,话音几乎还未完全落下,几双筷子几乎不约而同地伸向了那碗饭菜,你一筷子菜,她一筷子米,我一口汤。至于那黄灿灿的豆腐片,煮粘了软软糯糯的猪大油渣最后都进了谁的口里,又落到谁的肚里,已经查找不清。那只碗终于与回归的那些碗一同泡进三盆里,等着烧开水烫去那些附着在壁碗上的米渍与油渍。
   穷人有了自认为好的东西,首先想到赶快分享。分享美食是最多的。那时得一口吃食,早已胜过长大后对诗与远方的渴望。若干年后的一天,我终于理解了围着麦秸垛参参啄啄觅食的群鸡。果腹的需求永远大于在蓝天翱翔的愿望。所以成年后的我从不对鸡的理想与雄鹰的志向做任何褒贬与评价。因为只有她或他已经是那个了,才有与之配伍的言行与思维。才有与之相称的境遇。
   我记得我姑姥姥其实是很惦记我们的。我母亲早早没有了父母,同村的亲姑姑应该母亲的唯一的靠山与底气,当初母亲嫁到姑姑的村庄也一定出于这种考量吧。但我总觉得我的母亲与她的亲姑之间一定有过什么嫌隙,要不然母亲不会在临终前夕,一度叫着她亲姑的小名骂得她珠泪涟涟不敢轻易上前。
   母亲去世后,姑姥姥还是很照顾我们几个的。她家有了米饭面饭,会找着我和妹妹去。记得有一个漆黑黑的夜晚,我们一群小孩正在无月亮少星的夜幕里来着老雕捉小鸡,我和妹妹突然被姑姥姥家小姨从队伍中分别抠出来,一手一个拽着拖去了她家。原来姑姥姥家里有干活的,包了包子,给我和妹妹留了九个,放在锅里的箅子上温着。九个包子,我和妹妹一人四个,那个多出来的包子姑姥姥一分为二又分给我和妹妹。小姨站在锅屋门口,看着我们吃包子馋的一直咽口水。其实小姨只比我大两岁,她还比姐姐小两岁。小姨和姑姥姥吃玉米面贴饼,就着用腌鱼的水煮的白菜帮。
   我问姑姥姥刚才咽下肚子的饺子是什么肉馅的,怎么那么好吃!没娘孩子的可怜样一度让姑姥姥抹眼泪。可能我和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让姑姥姥觉得两个没娘的孩子一定是饿着肚子嬉闹在街头,要不怎么会尝不出白菜饺子呢?
   姑姥姥告诉我:“饺子是白菜加上擀碎的花生包的。”姑姥姥说,等她日子过好了,一定要包白菜猪肉包子,让我们美美地大吃一顿。
   姑姥姥家并不比我家宽裕多少。姑姥姥与姑老爷拉扯大我两个舅舅、三个姨,陆续给两个舅舅攒钱盖屋娶媳妇,分别给三个姨攒嫁妆。她家买来吃的“盐卤”(腌过鱼的盐)与“鱼卤水”(腌鱼水),我都吃不下。但是姑姥姥一直记得她许诺的那顿猪肉饺子。直到我去济南上学,那年本地频繁闹地震,我请假回村给一直生病、身体一直欠佳的父亲搭地震棚,姑姥姥终于得到机会兑现了她的诺言。
   我搭好地震棚准备回程的时候,姑姥姥踮着脚来了。她原先是个裹脚,后来放足不十分彻底,又上了岁数,所以走路颤颤巍巍。她用洗的白白的笼布(蒸东西铺在箅子上的白布)包着,给我送来一碗白菜猪肉包子(饺子)。一口咬下去,里边尽是肉。菜与肉都是红色的,放了许多酱油与盐。很咸很咸。我却感觉很好吃,并且全部吃完了。
   姑姥姥笑着望着我,说:“这是头年腊月二十割的猪肉。年前角角棱棱的都炸了,光留的好肉。过了十五我就放上葱姜剁了,放上豆油和盐养着,一直放在麦子瓮里,没落上半点灰。”
   那时已经过了二月二还没到清明。天气时冷时热地变换着,我不知道姑姥姥过年割的猪肉是如何躲在闷闷的瓮里,愣是坚持了两个来月!
   “猪肉那不是已经好几个月了吗?”我不由自主地问,同时担心起猪肉是否已经变质。
   “猪肉有油和盐养着,我又用薄膜包了几层,保管好好的!你舅你妗子你姨他们都吃的,都说好吃。”
   穷人分享给他人的,一定是他们心里最好的。于你,可能真的不再需要,于她,却是完成一桩心愿后的释然与满足。
   母亲把从招待盖屋人的饭桌上撤下来的菜饭分享给左邻右舍;姑姥姥把从年前搁到年后的猪肉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等凑齐人才舍得拿出来包饺子共享,特地分享给从省城回来的自己。长大后我全部理解了,有时还眼泪涔涔。大多数穷人穷的只是物质,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维系着自己想要的和谐,并从中收获心安与满足。

共 29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生动地展现了家乡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生活场景和淳朴善良的品质。文章开篇便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条件,为下文做好铺垫:日常饮食以地瓜、玉米糊糊为主,白面和大米极为稀缺,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饺子和肉鱼。尽管生活艰苦,但作者把家乡人民依然乐观和慷慨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母亲将盖屋剩下的菜饭分送给邻里,还是姑姥姥将过年割的猪肉保存数月只为给孩子们包饺子,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家乡人民的善良与质朴。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擅于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展现家乡人民的勤劳和互助精神。例如,盖房子时,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主人家只需管几顿饭即可。饭菜虽简单,但每一道都凝聚着邻里之间的情谊。特别是作者回忆母亲主持三叔盖房时的场景,以及姑姥姥对孩子们的关爱,这些都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理解和体会到那份质朴的善良和无私的爱。一篇语言流畅、主题深刻的乡土散文,展现了家乡人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坚守的善良与慷慨,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邻里情的珍视。这种质朴的人性之美,不仅温暖了作者的童年,也成为她长大后对家乡深深眷恋的情感源泉。家乡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互助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生活细节的珍视,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匮乏的精神富足。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主题——即使生活再艰难,人性中的善良与爱永远不会缺席。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050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3-04 18:33:08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家乡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善良与互助。通过母亲分享菜饭、姑姥姥兑现猪肉饺子的承诺等细节,传递出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深刻诠释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境界。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3-04 18:33:39
  为老师点赞,感谢精彩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5 15:31:45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3-05 20:53:18
  恭喜精品!姐嘎嘎棒!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05 22:24:17
  非常感谢!我真高兴!
5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3-06 10:45:08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08 15:36:20
  同喜同喜!女神节快乐!
6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3-11 16:57:59
  文章质朴动人,将往昔艰苦岁月里人们的生活刻画得真实可感。那时吃食简单,可人们却乐于分享,无论是母亲的菜饭还是姑姥姥的包子,都满含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又深思 。
回复6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11 21:02:52
  谢谢汪老师的精彩点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