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刮去锈迹 生命长青(随笔) ——读《活着》有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题记
福贵,父母在身上所寄寓的应是福禄与富贵,但他一生唯独缺少这两个字。福贵的一生充满着不幸:家业没落,母亲和妻子因病去世,女婿和儿子在意外中丧生,就连唯一的孙子也因误食豆子而天折,落得独他一人孤苦伶丁度日。福贵亲手送走了身边的每一个亲人,他见多了死别,却始终没在一次次沉重打击中崩溃,以超乎常人的坚韧,一次次在绝望中站起,继续活下去。
那是因为在福贵的眼中,死亡被赋予的不全是沉重悲痛的意义。他知道跌宕起伏的一生最终总要走向死亡,生命终抵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亲人的离开,只是在他活着的旅途中少了一位同行者,但对他来说,与他是否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定,并无丝毫影响。有如书中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任何的事物而活着。”
教授大卫·伊格曼在《死亡的故事》中给死亡下了一个浪漫的定义:身体里亿万个原子开始疏远,不再受制于人类的形态,伴随着人的最后一次呼吸,这些原子开始分解,融入周围的土地……曾经会拥抱会皱眉的你,所渴望的登上山巅、漫游海底、征服天空,彼时都会很轻松地做到了。所以生命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死亡不是终点,不必眷恋,生者更无需为之悲痛断肠。
福贵的生活姿态是最为理想的。他不惧死亡,带着亲人的期待勇敢地活着。他将老牛唤作福贵,为的是展现自己一生的缩影。福贵带着老牛讲述自己的故事,口中拥有的一切,是属于他自己的幸福。福贵说:“世界上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他感激地活着,这是对生命本质最深刻的洞察。
人既应坦然接受死亡的结局,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更该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的力量并不来源于喊叫,不是来源于进攻,而是来源于忍受,思考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每个人都会为这个过程中的自己,努力地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活着本身。
余华在书中以冷静的笔调描绘福贵的生命,却始终拥有难以言喻的压抑。《活着》透出了无数人生的处理,而我却品味出了福贵的生死观:不为生而苟且,不为死而恐惧。
生命是个无法泛泛而谈的宏大话题,但他的意义却永远值得被理解。我们该如福贵一般,刮去生命中的锈迹,便如松柏长青,亘古亭亭。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