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锔匠(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锔匠(散文)


作者:日照望乡 秀才,1705.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8发表时间:2025-03-07 20:13:19
摘要:由一篇《锔碗》的文章,想起了小时候的锔匠。那些在艰苦岁月里坚守在贫瘠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手艺陪着千家万户锔补破碎的生活的锔匠们,小心翼翼地锔漏锢缺,于养家糊口的缝隙绽放出奇思妙想之花。要把他们牢记在心上。

今天读了一篇小小说《锔碗》,竟发现文章内容与我的记忆有了些高度重合。我想起了小时候那些走街串巷、吆喝着在村里招揽生意的修补家什的手艺人。那时村里人管他们叫“锢漏子”。现在尊称他们锔匠。
   一首童谣萦绕在耳旁:“锔盆子锔碗锔大缸,锔那盘碗也不漏汤。杠杠里,杠杠里,勒得当。”小时候传唱的童谣音义整不明白,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很多东西不敢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就是那个“勒当当”我总觉得“硬当当”似乎更合理。
   小时候用的三盆、四盆、五盆,大都是泥瓦盆。这种盆壁薄且脆,一旦受外力撞击,或者从磨顶、锅台、石台上被淘气的鸡翅膀扑棱下来、被偷油偷饭的老鼠蹭下来、被不安分的跳出猪圈的调皮猪拱下来,都容易摔得粉碎。若是侥幸跌成了大块,三块或五块还能凑合在一块,就要找锔匠给锔一锔。如果有些碎渣拾不起来,锔好的盆再盛水就容易漏水,只好留着放干东西。那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庄主户户的基本没处来钱,家家什什修修补补是经常的事,毕竟修一个老家什比重买一个新家什要便宜一点。
   条件不好的锔匠是挑着担子进村的。两个荆条筐一前一后,一个装着钻、锔钉、打补丁用的金属片、修补细小裂缝的涂抹泥、毛巾、锤子等等。一个筐里摞着先前收工后没有做完的活,小件挑回家做完送回来。这个沉重的担子挑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尽管收入微薄,一毛两毛,贵的块儿八毛,可是手艺不是人人都掌握的,所以手艺人比起那些单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坷垃里找饭吃的纯庄户,日子稍稍有点敞亮。
   那些条件好的锔匠,是推着一个木推车进村来的。推车上边两个篓子,也就是置物的两个荆条长筐,可以接收大件活推回家去做。我就见过一个锔匠推着一个瓦瓮,瓮上起码有十七八个锔钉。据说经过修补的这个大瓦瓮,手工钱再添一成,就能买个新瓮了。可是三成省一成也是好的,毕竟钱没处挣。“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
   勤俭节约的年代,能省则省,有分钱捂捏得死死的。有些人被起绰号“庄户老细”,就是因为太会过日子。一件家什,锔了再锔,直到再也找不到可以下钻眼的地方,还是要求锔匠给凑合着修一修。锔匠为难地蹙蹙眉,抓抓头发挠挠头皮,寻思一阵,就从布口袋里找些铅丝铜丝出来,给沿着盆沿给捆遭。锔匠把家什递给来人,还会有些歉意地说“将就着用吧”,象征性地收点材料钱。不出彩的活,锔匠有时也很难为情。
   一位推着独轱辘车过小石桥的老锔匠,侧翻了推车弄坏了收来的大瓮,竟然蹲在河边呜呜哭起来。损坏东西要赔偿,老锔匠多日的收入,不及一个大件的损失,他怎能不痛心疾首。
   我很奇怪锔匠不是把布口袋拴在挑担上,就是悬挂在车把上,一悠荡一悠荡的,为什么不放在筐子里?有人说那是因为袋子里的小锤钻头等锐利坚硬物件,容易碰撞筐里的家什。
   我见过锔碗锔盘的人家。盘掉地上分成两半,锔匠给对起来,然后拿出小钻头,像拉二胡一样,轻轻拽动一根绳子。锔匠双手配合,双臂一开一合。一霎在盘底钻两个小孔,打上两个锔钉。远远看着,就像两个烧糊的豆虫趴在盘底。那个碗掉了碗沿,有些碎渣,原料实在凑不齐,锔匠便从袋子里拿出半只碗,不知用的是什么工具,就把那碗上的沿割下来一大块,敲敲切切,又在磨刀石上磨了又磨,合到人家的碗上。原先那只碗是细瓷碗,补上去的那块是粗瓷,看上去颜色对不起来。不过也别具一格,看上去不但不难看,而且就像就像是故意镶了一个边一样。锔匠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盛装太热的东西,谨防炸裂散架。
   我家没有锔过盘碗,但锔过瓷盆与铁锅。瓷盆好像是我从炕上拨弄下来的,跌成几块。锔匠说我很会跌盆,盆是离骨离楞跌开的,没有一点碎渣,跌得十分巧妙。收起来重新对在一起,竟然严实合缝,打上锔钉,抹上白石灰一样的东西,除了盆地那三个锔钉提示这是个破盆外,一点也不影响盆的使用功能,用它盛豆沫菜,一点也不漏汤。虽然锔盆破费了八毛钱,因为锔匠口吐莲花平息了娘的怒气,锔匠精湛的技艺也让盆重新成为有用之物,所以我侥幸免了一顿毒打。我心里感念那位技高心善的锔匠。他说口渴的时候,我端给他大半瓢凉水,他咕噜咕噜全喝进肚里,抹抹嘴,把瓢递给我。然后就去锔我家的一口铁锅。
   大锅是锅铲掉到锅里砸了一个洞,按说没法补了。可是那匠人总能匠心独运。他问我家用没有不能用的铁锅,我家正好有。一口闲置在磨底砖洞里很久、已经铁锈斑斑的破锅掏出来。于是他就从那口废弃的锅上取下一块,补到要锔的锅上。打了一排九个锔钉,除了有点凹凸不平,除了热油要歪着放锅,凑凑合合也能再用一阵。
   锔匠本来应该要收九毛钱,大概因为喝过我家一瓢凉水,又因为在我家门楼下做活,免除了烈日的烘烤,所以只收了七毛,省了我家两毛钱。我家用这两毛,去门市部买了半瓢粗盐粒。半瓢粗盐粒,能吃好长时间。
   侧耳倾听,悠悠岁月听不见回响。锔匠那拖长音调的吆喝声,竟然在记忆中变得模糊起来。锔匠也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电视上经常播出大国工匠,他们用高超的技术与奇妙的创新为国家做出许多重大贡献。大国工匠的事迹令人啧啧称赞。我想当年那些锔匠应该也应该尊称一句“大家工匠”。那些在艰苦岁月里坚守在贫瘠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手艺陪着千家万户锔补破碎的生活的锔匠们,小心翼翼地锔漏锢缺,于养家糊口的缝隙绽放出岁月之花……
  

共 21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火,照亮了我们记忆深处的角落,唤起了对锔匠这一古老行当的回忆。锔匠,曾经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和精湛的技艺,修补着破碎的家什,也修补着人们的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是生活的常态。锔匠们挑着担子、推着木车,走街串巷,用双手为千家万户节省开支,让破旧的物品重新焕发生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那份对生活的执着与坚守,却在艰苦岁月中绽放出别样的光芒。锔匠们用双手诠释着“惜物”的美德,用汗水书写着普通人的生活哲学。他们或许平凡,却用匠心独运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在于创造,更在于坚守与传承。如今,锔匠这个职业虽然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精神却永不褪色。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大国工匠”的事迹所感动,却容易忽略那些曾经默默奉献的普通工匠。一篇语言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了,那些在艰苦岁月里坚守的锔匠们,同样是值得铭记的“大家工匠”。他们用双手修补的不仅仅是物品,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希望。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08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3-07 20:17:01
  文章充满了温情与怀旧色彩,让读者在回忆中感受到了锔匠对物品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工匠,既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生活的守护者。
回复1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08 15:06:17
  老师的点评实在好的很,既对匠人的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又对作者热情鼓励,还有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可谓一石三鸟,出手看功力!点赞!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3-07 20:17:42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祝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08 15:07:10
  谢谢老师点评。祝老师周末愉快!三八妇女节快乐!
3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08 15:08:05
  谢谢老师辛勤编文、写编按!编辑老师辛苦了!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3-08 21:57:22
  恭喜精品!姐嘎嘎棒!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11 09:20:07
  哈哈哈,受到表扬,心情舒畅!咱们一起棒棒棒!
5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3-11 17:15:25
  这篇文章太有韵味了!作者由小小说《锔碗》勾起回忆,生动再现了儿时锔匠的形象和他们的手艺。从锔盆锔碗的缘由到具体过程,细节满满,结尾对锔匠的赞颂,情感真挚动人 。
回复5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3-11 21:06:53
  感谢汪老师点评。问好汪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