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韩愈刻在潮州的印记(散文)
退休后,喜欢祖国各地转转,美其名曰:旅游。忽一日,蓦然回首,惊见一路上邂逅的千古风流人物——韩愈、苏轼、秦观、徐霞客……这是隔世的遇见,谁会相信我看见了不朽的身影。
——题记
一
十二月,是南粤大地上最好的时节。尽管从节候上说已是冬季,当我身着短袖T恤、休闲裤走在潮州街头时,我仍然认为这里是夏风习习的季节。
我是第一次来潮州,看什么都新鲜,便在韩山脚下、韩江之畔的大街小巷东走西逛。昌黎路是一条宽阔的马路,昌黎路小学就在这条路上,这让我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号韩昌黎。清澈碧绿的韩江北段有一座西湖,湖是引入韩江水形成的人工湖,江与湖之间便有一座堤坝,名叫韩堤。走在广济桥上,迎面一阁,上书仰韩阁。沿韩江东岸向北走一小段路,远远的便可瞥见葱茏绿树掩映的韩文公祠。
一座青山,旧称笔架山,只因他的到来,更名韩山;一条江河,原名员江、恶溪,只因他的到来,更名韩江。这位被潮州人民尊崇为“吾潮导师”的伟大人物,就是韩愈,大唐高官名吏、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哲学见解闻名于世,后世尊称他为“韩昌黎”。漫步潮州,“韩”字开头印记无处不在,成为这座城市一个鲜明的特点,彰显潮州人民对韩愈深刻的铭记、永恒的敬仰。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819年,三月二十五日这天,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风尘的韩愈抵达潮州。他远离了政治中心,由刑部侍郎降级任潮州刺史,成为一名贬官。一位遭贬谪的官员,对个人来说,差不多就是人生的至暗时刻,然而一个伟大的人格却会像普拉米修斯一样盗来火种,把光明撒满人间。
青山下,江岸边,韩文公祠迎风矗立。祠依山势而上,俯视江水南流,宏大雄壮。进入祠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韩愈塑像。他伫立远眺,目光透过山门,凝望对岸潮州古城从过去到现在的沧桑巨变。
韩愈,就这样从韩山、韩江中走来,亲切而真实地走进我的心里。
二
一千二百年前的某一天,旧日长安的街巷里,韩愈在上朝的路上,眉头紧锁,面色凝重,不时看看手里的《谏迎佛骨表》。
距离长安不远的凤翔府法门寺供奉着佛骨舍利,据说是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的一截手指。当时,皇上唐宪宗打算将佛骨迎进皇宫内,供奉三天,然后再到各地寺庙巡回展出,让百姓瞻仰膜拜。皇上既然敲定了此事,百官当然是一片叫好声,朝野上下无不为之奔忙,唯独韩愈一脸愁容,满怀愁绪。韩愈认为佛教与儒家思想不符,这外来的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适应,可以说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一点益处,反倒是劳民伤财、麻痹人心。思来想去,韩愈挥笔写就《谏迎佛骨表》,发出反对的声音,彰显为官者应有的担当精神。
朝廷之上,韩愈慷慨陈词,反对皇上迎奉佛骨,激动时甚至提出最好把佛骨砸了、烧了、毁了。皇上唐宪宗听后震怒,心想老百姓都去信佛迷佛,谁还会惦记推翻我的皇位,你却要反对,我先把你砸了、烧了、毁了。于是,直接下令把韩愈推出去斩了。众官见状,跪倒一片,为韩愈求情。唐宪宗这才改变了处罚决定,贬谪潮州任刺史,而且是现在、马上、立即就走人。
皇命不敢违,韩愈只能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为时,老婆孩子还没跟上来,侄孙韩湘最先赶来。韩愈满怀悲愤,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直抒获罪被贬的现实,既有愤怨,也有视死如归的豪气。那么问题来了,潮州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唐朝那会儿,潮州位于岭南地区,距离长安路途遥远,可谓是地处偏远。同时,岭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潮汕符志》记载:唐宋以前潮州山川之间多瘴疠。此外,当时岭南教育、经济都十分落后,因而成为惩罚罪臣的流放地。
韩愈一路辛苦地赶往潮州,我却在离开潮州的高铁上拜读《谏迎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百姓愚冥,易惑难晓”“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文章全文逻辑严密,字字句句犀利直率、真情大义。我为韩愈求真务实的精神震撼,也为其敢讲真话的胆量所折服,那些唯物主义的思想,放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像星光一般闪耀。
遭贬谪是韩愈仕途上的大不幸,却是潮州百姓之大幸,千年前潮州百姓正真心期待这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到来。
三
贬官流放是古时候官场一种常态,比如有人戏称,说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贬谪地,就是在去贬谪地的路上。也有文化人,总结分析贬官现象,称之为贬官文化。
被贬谪的官员无非两种,颓废型和进取型。第一种,贬官后靠着积蓄和保留的待遇,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对地方事务不管不问,躺平了等待赦免、官复原职。第二种,就是不忘为官初心,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与地方官员一道干一番事业,造福于民。我认为,后者才能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比如西湖上的白堤、苏堤,比如韩愈在潮州的亲力亲为。
韩愈从繁华的长安到达偏远的潮州,除却一路的风尘,收拾起失落不甘的心绪,立即投入到地方工作中。他换上便装,在地方官员陪同下深入民间,了解地方生产生活实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最终解决问题。
韩愈了解到恶溪中鳄鱼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便决定从鳄鱼下手,还潮州海晏河清。一位敢于向皇帝祭拜佛骨说不的无神论者,韩愈在治理恶溪时,却颇为有趣地、大模大样地祭祀起鳄鱼来,这便有了一篇兴师问罪的檄文《祭鳄鱼文》。江岸之上,韩愈命人向江中投牛羊猪各一头,让鳄鱼们吃饱。然后,他朗声宣读《祭鳄鱼文》,与鳄鱼约定:三日离开,也可以拖到五日,最迟不能超过七日,逾期格杀勿论。令百姓倍感奇怪的是,鳄鱼如期消失了,难道真的听话“率丑类南徙于海”了?其实,韩愈暗中抽调军中射箭高手,用毒箭捕杀鳄鱼,清除鳄鱼之患。
《祭鳄鱼文》堪称绝佳之文,一箭双雕,掷地有声。细品《祭鳄鱼文》,不难看出这不单是说给鳄鱼听的,更是对贪官污吏发出的警告,是韩愈下决心整顿吏治的宣言。韩愈心里十分清楚,贪官污吏猛于鳄鱼。一个地方要稳定民心、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必先整治官吏队伍,消除弊端,铲除腐败,激励官吏以百姓利益为重,积极作为,下气力解决社会问题。韩愈这种为民除害的思想,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榜样,也成为潮州地区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
当时的潮州还比较落后,根源在于州学荒废,教育滞后。面对落后不堪的教育现状,韩愈怀持定力、主动作为,只为潮州书香氤氲、人才辈出。
搞教育是一件花钱的事情,韩愈二话不说,慷慨捐出自己八个月的俸禄,作为办学的本金,这大概也是古代历史上比较早设立的“教育基金”。韩愈任刑部侍郎时,应为四品官员,每月俸禄折合换算后,相当于现在六七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贬官以后,待遇下降,估计也在五万元左右,八个月就是相当于四十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足见韩愈急潮州教育之所急的心态。随后,韩愈四处奔走寻访名师担任教师,挑选学生苗子上学读书,潮州兴学育才蔚然成风,甚至带动了岭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到了宋代时,潮州府学规模已经居广东之首,渐渐形成“以海滨之地比邹鲁之风”的独特文化谱系。
潮州古城中有一条牌坊街,进士、榜眼、状元等牌坊一座接着一座,尊荣显达、彰扬乡贤,重现先贤们的嘉德懿行。二〇〇九年,地方政府修复的古牌坊有二十三座。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在其著作《潮州牌坊街》中记载,昔日潮州古牌坊共有五百七十座,仅牌坊街上就有四十三座牌坊,平均每三十五米就是一座牌坊。牌坊街这条旧时官街,如今潮州古城的中轴线,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潮州沧桑变化,也牢牢刻印下韩愈的印记。
有人说,“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铺巷口、翁厝巷口、羊玉巷口、柳衙巷口……我一路穿行在牌坊之下,走不完的巷口,道不尽的故事。我与一座座牌坊进行着心灵对话,潮州从文化荒地到钟灵毓秀,离不开韩愈的奉献和努力,牌坊既是这段历史的记录着,也是一位大唐贬官心路历程的见证者,默默讲述韩愈在人生低谷时不自弃,写就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与实干精神的篇章。
五
驱鳄彰显治吏精神,兴学奠定文化基础,除此之外,韩愈还注重解决潮州的民生问题。
访贫问苦是一个现代常用的词语,实际上在韩愈身上早有体现,写在大唐的历史篇章中。韩愈经常深入到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与当地官员一起研究解决之道。潮州地处韩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咸潮倒灌肆虐,韩愈便琢磨着如何改进水利设施,以造福百姓。他组织民众在韩江西岸修筑一道全长五公里多的石质堤防,使“江流始分两道,水势稍杀”(宋•《三阳志》)。同时开凿三利溪,使韩江与南溪相互连同,形成一个引渠排涝系统。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水患问题,也为后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韩愈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思想非常超前,我品味韩愈在潮州的日子,总是惊叹他的理念、认知、站位远远高于当下的专家学者。唐朝时的潮州,买卖奴婢的现象依然严重,韩愈在《祭鳄鱼文》中将此恶行比之为“食民之鳄”。韩愈决心重塑伦理秩序,制定和出台了《放免奴婢牒》,依法依律解放奴婢,使人成为人。后来,明清等朝代都沿用了“韩公制”,甚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将韩愈做法改造为现代版的“政策工具包”,应用于当下反人口贩运项目,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历史镜鉴。这也就不难理解潮州政府在二〇二四年提出将《放免奴婢牒》原件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以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古代人权保障智慧与作为。
也许只是巧合,也许就是缘分。韩愈呕心沥血地为潮州百姓工作的时间,仅仅为八个月,与其捐出八个月的俸禄恰好对应。韩愈在潮州任职的当年十月二十四日,赦免后的韩愈告别潮州,赴袁州上任刺史。
八个月的时间,于人的一生来说极为短暂,而韩愈用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于潮州百姓来说又是一段看见希望、焕发生机、瞩目未来的岁月,成为潮州百姓心中永恒的记忆。
想起刚来潮州时,看见车窗外大江奔流,我便问出租车司机,这是什么江?司机说,是韩江。然后,又忙不迭地追加一句:韩愈的韩。司机补充的话非常到位,与清人赵朴初的题咏如出一辙:“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韩江汤汤,韩山巍峨,韩文公祠香火缭绕,见证了一位伟人的人格魅力对潮州的深刻影响。如今,潮州携千年文化底蕴迈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总有一个伟大的身影相随,相伴,相携。
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从见证者的视野出发的主题内容较为深刻、更为宽泛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作。
本文紧扣【江山·见证】的主题,是一篇很好的征文佳作。

关于短篇作品。小说、散文、随笔、赏析等短篇作品,要独立成文,不得以同题连载的形式逐篇发表。如果是系列作品,不宜简单同题标注,仅以(一)(二)(三)等各类序号区分;应当有独立的标题,可以灵活使用副标题或内容简介栏标注系列作品的序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