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乡村,高光时刻(小说)
一
夏日的太阳肆无忌惮地烘烤着田野,刚过上午十点,气温就升到了三十六、七度。炽热的阳光聚积起无数的尖针,直刺人的肌肤,隔着T恤都能感觉到那种刺痛来。
一台插秧机孤独地在偌大的田里来回穿梭,在身后的水中留下一道浅绿。
渴望一阵风,能带来阵阵凉意的风,当它拂面而过时,就能带走些许燥热;渴望一场雨,能褪去麦收后暴热的雨,当它洒下田野时,就能一扫连日的高温。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万里无云的天上,只几朵淡淡的云彩在飘浮。坐在插秧机滚烫的坐垫上作业的韩美霞只能用手揩去流到眼眶上的汗珠,咬牙坚持着。
今年的暑季似来得比以往更早了些。以前的麦收后,总能遇上一段时间连阴的日子,洒落的雨水给中稻的插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今年就不同了。久盼的雨没来,插秧却不得不按期举行。时下,农村的劳力紧缺,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一点,从那些弃耕的农田上就能看出端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美霞一家,在去年流转一千亩水田的基础上,又特意增加了五百亩,这相当于以往几个生产队的田地了。
农田是经过一番改造的。之前那些小块小块的田土全都连成了片。在这丘陵地区,一块水田如能有上三亩就会被称为大田,但由政府投资改过的田块,小则六、七亩,大的可达十多亩甚至更大一些。当然,小块的,不适合机插的田块也有。在他们流转的田地里,经过改造的最大一块达到三十二亩。这在之前是无法想像的。成片的田地给机械化耕作带来了可能。前年才从农学院毕业回家务农的韩美霞亲身参与一个半年度的生产,基本掌握了一年四季田地里所要从事的工作。她将这些细化,全输入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中,按天提醒,以便掌握生产上的主动权。
去年插秧的季节,没有这么忙碌。那时,她和父亲每人一台插秧机,在田中穿梭,再加上请来的十多个农工,对插秧机无法去到的边角处,小块的水田进行抢插,也就二十多天,就完成了一千亩的插秧任务。
今年流转的田增多了,父亲却在开春后摔坏了腿,按医生的要求,必须卧床休息,否则就会落下残疾。
见女儿这么忙,昨天他拄着拐来到田里,要换女儿歇息下,被韩美霞连说带劝赶了回去。年迈的爷爷不动声色地开来了另一台插秧机,悄悄地播了二十多亩田,也被她劝退了。
爷爷年轻时,是大队为数不多的农机手,对各种农机爷都很在行,韩美霞和她的父亲都是爷爷的徒弟。可毕竟年龄不饶人,都奔八十的人了,作为韩家的第三代,她能让一位老人顶着烈日来插秧么?
爷爷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直到今天人们都用“韩知青”来称呼爷爷。当年爷爷是知青中的先进代表,从十八岁下乡落户,在这里一干就是六十多年,他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为这个山乡操劳了一辈子。当年,他与奶奶,那个漂亮的村花在这里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并几次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在这里真正扎下了根。
父亲曾自豪地告诉她,像爷爷这种最终选择在农村扎下根的知青很少很少。
或许正是受了爷爷的影响,韩美霞才最终选择了学农,并在毕业后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
又一块田插完了。韩美霞掏出手机看了下,已快到十一点了。她终于知道,在大学里就追过她,并竭力要劝她在城市发展的同学汪力兵今天的确是不会来了。
今年的临工不好请,插秧工每人每天开到了三百,机械手每人每天五百,所有的工人还包三顿伙食都请不到人。这也难怪,就拿韩家所在的村来说,目前真正务农的,只有他们一家。剩下的是几个年事已高的老人。你总不能请他们来帮你干活吧。去年插秧季以每人每天一百五的价格,在另外的村里请来了十多个留守在乡村的老农协助插秧,主要就是补插插秧机插不到的田的边沿和几块面积小的田块。今年那些人也都不在乡村了,许多人都被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孩子接了去,或去带孙辈,或去养老。农村到处都很冷清。
昨天,汪力兵还抽空劝她,放弃这里,跟他进城去,找一个4S店当店员,实在不行就去某个小区当物管员,虽说收入不高,但毕竟不会背着太阳过山吧?
结果谁也没说服谁,下午四点,太阳正晒的时候,他停下机器就走人了。按照约定,韩美霞还是用微信转了五百元钱给他。或许是没有干满点,有些不好意思吧,他迟迟末收。不过到了晚上,韩美霞抽空看了下,他最终还是收了。
二
太阳升到了头顶,田野蒸腾着滚滚的热浪。田里表层的水都有些发烫了。那些受不了高温的蛙们,或在阳光的暴晒下翻起了白色的肚皮等死,或挣扎着躲到田边的草棵里。放在阳光下的温度计直指六十八度。当然,这是地表温度。气温也朝着四十度攀升。昨天的天气预报都讲了,这天还会要热下去的,直到半月后才有可能会迎来一场降雨。
韩美霞来到田边,从树荫处的一个泡沫箱里拿出一盒藿香正气水,直接用牙咬开,将带着苦味儿的药水挤进了嘴里,又一气灌下半茶缸老荫茶,这才感到胃里好受了些,刚才那种恶心欲吐的感觉被压住了。她打算抓紧时间再插上几块田,如果下午一点多了还没回去,母亲会来田里催促的。
家里之所以不把饭送到地里来,完全是为了让女儿能在大中午里休息一下。如果把饭送到田头,依她的秉性,会接着干下去的。
当然,如果吋间实在紧,这种情况也会打破。毕竟节令到了,时间耽误不得。
韩美霞稍事歇息,正要再次登上插秧机作业,一个正在她刚完成的田里边角处补秧苗的年轻身影映入了眼帘。只见他穿着件白色的T恤,蓝色的长裤挽得高高的,正在田里的边角处认真补插着秧苗。之前机插过的田里,边角处已经补插完了。还真是个眼里有活儿的青年。
难道是汪力兵?难道人家一早就来了?默默地干着拾漏补缺的工作?刚才还在心里数落过他是经不起考验的软蛋呢。可那身形也不是汪力兵呀!汪力兵的个子要壮得多,眼前这人个头却很小,那身形就跟个女孩子似的。
韩美霞的眼前出现了上大学的时候另一个男生的影子。他有个很美的名字——刘鸣鹤。上大学的那些年里,他小巧的身形,如女孩儿似的面目常成为大家取笑的目标。说拥有这种身形条件的,都应该去读艺术学院,哪里该来学农嘛。他听了只是一笑。仍然认真对待着每门课程。在不少同学都陷入情网,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时,他却不为所动。总是重复着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当然,还有一个地方去得多,那就是校图书室。
在韩美霞的印象中,他就是个还没长大的男孩子,心里应该缺少爱恋这根弦。
王力兵就不一样了,大一时就向韩美霞发起过爱情攻势。当韩美霞略一迟疑,表示要考虑一下时,他却等不急了,转而向另一个女孩唱情歌去了。
毕业后,听说他和他的女朋友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在一家绿化公司打工。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匆匆辞了工回到了家乡。但站在他身边的却是另外一个女子。
韩美霞是在镇上采买农资时看到了汪力兵的,一交谈,才知道他回到乡里的。也是太缺人手了,在韩美霞最无助的时候,她试着给他打去了电话,请他在这个插秧季来帮一下她。并给出了一个比其他大户请工人高许多的待遇。可令韩多霞没想到的是,仅仅顶着烈日开了大半天插秧机,他就打了退堂鼓。
韩美霞来到还在田边补秧苗的小个子男生面前,试着叫了声:“刘鹤鸣,是你吗?”
“啊,是的,是我,”小伙子抬起了头来,朝韩美霞露出一张天真无邪的脸来,“难得美霞同学还记得我。”
“还真是你。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今天一早在镇上遇到了王力兵,听他说你这儿缺人手。我就来了……不好意思。没翻出你的手机号来,估计是我搞掉了。”
“哦,这个不怪你。上学时用的电话号码被我换了。”韩美霞说,“你还真是个有心人,这么多田里的边角地带都补栽上了!”
被女同学这么一夸奖,刘鹤鸣有些不好意思了,忙指着停在另一块田里的插秧机问:“美霞同学,我能上机操作吗?看你插得这么好,我也有些手痒了。”
“嗨,这有啥不行?我是巴不得有人来帮下我的。今年……”
“今年你们新流转了五百亩,总数达到一千五百亩,成了我们县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了!”
“可没曾想……”
“没曾想伯父摔坏了腿。加上又很难请到人……”
“你怎么都知道呀?”
“那是因为美霞同学的名声在外。你莫忘了,在你建起的耕耘群里,我一直在关注着你的!”
“哦?在群里你是哪一位?”
“到时你就知道了。我们还是上机插秧吧。那些秧苗都在报怨了。”
刘鹤鸣边说边上了那台插秧机,随着引擎轰鸣的响起,秧苗被整齐地插进了田里。
三
太阳升到了头顶,已进入每天最热的时段。真是应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句话了,感觉没干多长时间,两块大田就插完了。他们是从田的两边朝中间开进的。待两台机器又进到一块大田中时,手机里传来清脆的铃声。那是韩美霞的母亲,在催促她回家吃午饭了。
韩美霞等到了田边,将机器停了下来。对刘鹤鸣喊道:“鹤鸣,停机吧,收工了。吃了饭再干。”不知不觉间,她将对方的姓给取掉了,意识到这点后,她自己都有些吃惊。
“这就收工了?我感到还没干一会儿呢。”
“收了吧。我妈打电话来催了。我们吃了饭再来不迟。”
“要不这样好了,你先回去吃饭,吃了给我带点什么就好了。这田才开始,有来回走的工夫,这块田就插完了。”刘鹤鸣并没将插秧机停下来,边朝田中行进边说。
韩美霞想起昨天差不多同一时刻的,王力兵一听说收工,马上就停止了作业,在溪边洗净手脚,就和她回到了家里,饭后还在空调屋里歇息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才重新回到田中,可到了下行四点,就说家里还有事走了,这人与人真地没办法相比。
刘鹤鸣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韩美霞心中更是操心着插秧的进度。她给母亲打去了电话,要家里把饭送到田里来。
“记着,是两个人的。”她特别强调。
母亲把饭送过来的时候,一块田的插秧任务又完成了。韩美霞知道,只有自己先停止作业,刘鹤鸣才会停手,就把插秧机停在了新的一块田边。
而趁这个工夫,刘鹤鸣则再次下到田里,对机插不到的地方进行补插。
韩母打老远就看到田里有个小伙子正在忙碌着,走近一看,却不认识。忙问女儿,女儿说是大学的同学,家住在县城里,听说她这儿太忙,就自己寻来了。
韩母看着刘鹤鸣忙碌的身影,对女儿说:“美霞,这个小伙子可比昨天那个王力兵踏实多了。听妈的话,别放过了!”
“妈。看你说些啥嘛。人家只是我的同学。”
“同学咋啦?同学就不能谈婚论嫁了?我们流转了这么多田地,你爸的腿又摔坏了,不得有个人帮你?妈的眼光错不了。你要不好意思说,就让妈去!”
“别,别,你去还不如我去呢。”
“可别忘了。晚上我等你的回音。”
“看把你急的。”美霞娇羞地说。
趁着吃饭的当口,韩美霞问刘鹤鸣:“毕业后你去哪儿了?”
“我去报名学农用天人机操控,拿了个飞手的证。回来自己开了家植保服务公司,专门为种植大户服务。”
“哦,看不出你这么能干!”
“比你可差远了。我这才刚刚起步。无人机也只进了两台,人更少了。只带了一个徒弟。”
“哦,男徒弟还是女徒弟呀?”
“当然是男徒弟哟。”
“怎么没带他一起来?”
“他家里不是也流转了二百亩水田嘛,回去插秧了。”
“这么回事呀。我记得你家是县城的,当时怎么会报考农学院呢?”
“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有慢性病。高考那年,父亲心梗走了……报农学院费用要少一些……”
“那你现就跟母亲住一起?”
刘鹤鸣的目光暗淡了下来,小声地说道:“父亲病故后,我妈悲伤过度,上个月也去了……”
“啊?这样呀?对不起……”
“没事。我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了。双亲不在了,那个家回不回都无所谓。后来,我就把房卖了,还清了助学贷款,剩下的就买了两架无人机,开了那个小小的植保公司……”
“天哪,怪不得上大学时,总见你在忙碌。是为自己攒生活费吧?”
“是的。家里条件不好,我得自己养活自己。”
刘鹤鸣说得很平淡,但对韩美霞来说,每句话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你为什么不给我说?”这句话差点就冲口而出了。
她看着刘鹤鸣那张瘦削却刚毅的脸,有一种想将他拥入怀中的冲动。
天空滚过一串雷声,一阵热风迎面而来,云层低垂地涌过,像是姑娘不息的心事。然而,雨却始终未下。
午饭之后,两台插秧机又行走了起来,把希望播插进田里。
或许是刘鹤鸣讲述的往事深深地打动了韩美霞,她的心绪翻腾得历害,整整一个下午两人都埋头干着活,就连在田中交汇时都没顾上说一句话。但韩美霞明白,这个坚强的小伙子已经走进了她的内心,再也割舍不下了。
韩美霞是主角,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新型农民。她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电脑和手机管理农事,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智慧和能力。刘鹤鸣是她的同学,同样选择回乡发展,开办了无人机植保服务公司。他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韩美霞的燃眉之急,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创业精神和责任感。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炎热与辛劳,以及人物之间的纯真情感。韩美霞在烈日下插秧的艰辛,刘鹤鸣默默帮助的温暖,以及母亲对女儿婚事的关心,都让故事充满了真实感和感染力。
小说不仅描绘了乡村的现实困境,还展现了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希望和机遇。韩美霞和刘鹤鸣的故事,象征着新时代青年对乡村的回归和对农业的热爱,他们的奋斗和成功,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
总体而言,《乡村,高光时刻》以其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积极的主题,成功地展现了现代乡村的希望与挑战。它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精神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