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年画与旧时光(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年画与旧时光(散文)


作者:裴善荣 举人,484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7发表时间:2025-03-14 13:38:09


   我对年画情有独钟。
   年画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解决了温饱,应运而生的产物。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屋内最流行的装饰品。
   之所以叫年画,是因为只有在年关临近的时候,它才畅销。这种东西平时也有得卖,销售量差强人意。而在过年时人们买回来张贴在墙上,意义就不一样了。首先,过年需要的是强调一个“新”字,新气象、新景象,欣欣向荣,焕然一新。尤其是在尚还不能满足口福的年代,人们对过年更是有着无尽的期盼和向往。
   过年是中华民族从五千年文明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在饫甘餍肥是一种奢望的年代里,过年更是显得弥足珍贵。故而人们把年味妆典得特别“靓”,特别“丽”。
   在七十年代里,人们的主食是红薯面,玉米面,高粱杂面,很少舍得吃上一顿小麦面制作而成的食物。除非家里有病人,才会专门为他开小灶,用限量的一点小麦面擀上一碗面条,或面叶,改善伙食。吃的人当然会口齿留香。不管怎么样,人们不会再为饿肚子而发愁。人们会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小麦面待到过年时蒸上足够的馒头、菜团、豆包。人们还要炸丸子,买对联,买鞭炮,置办各种年货。年画更是必不可少。
   每逢此时,人们无需再翻看日历表,无需再掰着手指头算成不成集市,因为无论是哪个集市,都挤成了人疙瘩。卖年货的、卖鞭炮的吆喝声不断,卖年画的摊位占地方最大,一个挨着一个。买卖也特别红火。
   作为门厅招牌,墙壁上张贴的画,倘使年深日久,没有了新鲜感,也是要换成新的。年画种类很多,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鱼虫画,帧幅式故事画,还有的像极了某部电影海报的宣传画,林林总总。人们在摊位上精挑细选,把心仪的画买回来,张贴在墙壁上,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张风景画都像极了身临其境般的瑶池仙阁。有的人家把画卷里的所有景色齐聚,包罗四季。有春天里的花开满园,有夏日里的骄阳浓荫;有秋天里的五谷满仓,冬日里的雪山莽原。三春牡丹百媚千娇与傲雪寒梅的凌厉风骨,这种强烈反差和碰撞形成别开生面的视觉冲击力。我记得我们家里的风景画有雁荡山,有蓬莱仙岛、庐山飞瀑图、韶山青松等。帧幅画有芭蕾舞剧《龙江颂》、戏剧《花为媒》,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特写画《泉水叮咚》,还有电影明星朱时茂、张瑜等几个人的欢聚等,不胜枚举。
   年画不仅有墙壁上的,还有房门上的。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细说开来,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这种年画的文化渗透每一个角落。房门上的年画除了对联,就是门神。门神大多是关公、秦琼等。他们都手持利器,威武雄壮,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杀气。门神是阻挡不怀好意的鬼魅魍魉们,让他们望而却步。其实,贴对联也是这层意思。对联在旧时代叫桃符,辟邪除恶之意。
   那时候他们日子大都过得贫苦不堪,甚至有的还欠着一屁股的高利贷。为了逃避追债人上门,过年不得安宁,早早就贴上对联。讨债人基本上远远望见红色的桃符就识趣地打道回府了。故而在戏剧《白毛女》中才有了喜儿“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了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的唱词。那时候杨白劳躲债到年关才回来,赶紧贴上对联。他们的愿望是好的,只不过穆仁智不按套路出牌,像从天庭被贬下届的恶魔继续祸乱人间一样,视驱邪门神而不见,露出狰狞的獠牙。
   还有一种画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灶神画。其实我说的这句话也不尽对。我对于神灵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话没有空穴来风。还是怀揣敬意的好。至于灶神画,不是张贴在主房墙壁上,而是灶台旁边。我记得我们家贴过一次。是小商贩逐门逐户推销。他手里拿着一叠每一份一毛五明码标价的灶神画。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人心动,几乎每到一户人家,都能得到他想要的效果。我问妈妈一毛五能买几个鸡蛋。这一问,像犯了律条似的。妈妈责备了我一通,然后赶紧替我赎罪,祷告着自言自语:小孩子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不要给他一般见识。她说着,一边郑重其事地把灶神画贴在灶堂旁边的墙壁上,一边继续告诉我,灶神是神。我们不是买,而是请。然后加重语气强调是我们请来的。他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佑护我们一家人衣食无忧、幸福安康。
   过年有多么得赏心悦目,多么得惬意满怀,就有多么得恋恋不舍。因为时间在轮回,年毕竟会过去的。于是我们都在期盼与留恋中度过,年复一年。那一年也不例外。就在我与老朋友辞别一样惆怅中时,不觉然已过了正月。待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傍晚,我与小伙伴玩耍,尽兴而归时,见妈妈正在厨房里面对着一堆尚未燃尽的青灰与参半的火焰虔诚叩拜,嘴里还念叨着没有照顾好他,有不到之处,还望他宰相肚里能撑船,到了天上有啥说啥云云。再一看,灶神爷的画像没有了,墙壁徒留一片方方正正斑驳的痕迹。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相传李闯王攻陷北京城面南背北地坐上龙椅时,他察访民情,询问百姓最喜欢什么。百姓几乎是一个基调地回答喜欢过年。李闯王龙颜大悦,昭告天下,那就天天过年。于是锣鼓喧天,爆竹天天一岁除,四海欢腾,九州尽染。只可惜李闯王称帝的天分早有定数,十八年的江山硬生生让他过成了十八天的袖珍版。故有“十八天的热节”这一幽默典故。
   不管怎么说,由此可见一斑,古代人也是喜欢过年的,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最终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受伤的总是底层百姓。他们不仅夜不能寐,饥馑难耐,甚至还饿殍遍野,只有过年才能享受片刻的安宁。才能享受平时吃不到的美味。
   北京城在那时候被称之为:北平、北平府、顺天府等。我时常神经质地托腮冥思,他们那时候住的是什么建筑物,会不会也是土木建筑?既然是过年,他们也一定会买年画的。那时候的年画该是什么模样的呢?天天过年,难不成也天天张贴年画?天天像人呼吸空气一样吐故纳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斟酌的话题,细思起来妙趣无穷。
  
   二
   大儿子肄业异地,小儿子上学,在求知的路上垂直攀爬,寄宿学校,很少回家。家里倒是多了几分清静。前几天,我和爱人一起吃饭,小酒微醺,不觉然就醉意婆娑。到底是岁数不饶人,年龄的车轮才刚刚驶入五十的边境线,怎么就不胜酒力了呢?每遇此境况,我总喜欢联翩地想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而这些往事最玩味最有嚼头最兴趣盎然的当属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的故事最是难忘,有时候会伴其一生。的确是这样。
   “公鸡啼,忙爬起。为革命,练身体。”我不觉然脱口而出。
   “你弄枪,我舞剑。刻苦练,意志坚。”妻子应和道。
   这是一幅年画上面的题词。记忆犹新的是,这幅画的主题色调为红白相间,画面内容应该时值冬季,同框的有喔喔打鸣的公鸡,有房屋,有院落,有雪山莽原,玉树琼枝。有摆出飒爽习武之姿的男孩和女孩。他们两个倒像是义士和侠妹。他们的脸上朝气充盈,两双会说话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无尚信念。他们两个人各自摆弄着长枪短剑。这幅画是我爸爸七几年过年时买来的。我想,既然这幅画如此畅销,应该是特定环境促就了它被无数人的认可。那时候生活还不富裕,但精神面貌依然顽强。那种拼搏进取力争上游之气场犹如劲松,不惧雷电,不惧风雪,排除千难万阻砥砺前行,向美好生活进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种代入感很强的画自然与他们有了共鸣。畅销也就不足为奇。
   爸爸买那幅画的时候,我还没有上学,自然是不认识字的,是姐姐一遍一遍地念,一遍一遍地读,我也因为对这幅画有十足的新鲜感,而刻在脑子里,记忆至今。
   当我脑海把陈年往事搅动得波混影碎,并把最美好的记忆泛出优雅之姿的涟漪,脱口而出时,妻子如诗赋之约,将下半句对得绸缎般丝滑。她还说这是张贴在她闺房里最显眼位置的一幅画。是她亲自购买的。英雄所见略同耶!原来我们两个志趣相投,是同道中人。我不得不叹服古人的英明预见: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种说辞看来是不无道理的了,冥冥之中从若干年之前,我们就已经践行这种姻缘关系的进化论。
   那时候村里人居住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这种房子为了抗震耐操,讲求的是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这种苛刻的要求意思就是在架构上高高的地基,矮矮的房子,宽宽的墙壁,窄窄的房屋。
   我记得主房大多分三间,两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既然是土坯房,顾名思义是以土为主要建材搭建而成。建房用的地基是两三层青砖。青砖之上是用泥土筑制而成。泥土里通常掺和着碎秸秆,以增加泥土的紧密效果。再上面才是土坯,而后是青砖垒成的女儿墙。大多的房子泥土构造部分,那些秸秆是裸露在外的,与灰褐色的泥土相映成趣。这种特殊的构造也印证了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一帧帧建筑名片。
   由于我们这儿属于盐碱地,被很多人戏称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盐碱地的致命弱点就是不长庄稼,即使农家肥撒厚厚的一层,庄稼也达不到那种旺盛生长的心理预期。它不仅庄稼长势拉垮,房子底下的青砖用不了几年也被它腐蚀得掉角去楞,倘使用手一捏,青砖外层会脱落厚厚一层。村民们忍受着痛惜的煎熬,一点办法都没有。村里人都知道万物相克相生,盐碱化并不是没有一点招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打地基之前铺上一层或两层石头。而石头的源头在嘉祥,距此百十里开外。俗话说百里不贩粗。那时候交通不发达,运输工具很原始,是独轮红车,效率低下,贩运石头利润薄,没有几个贩夫愿意干这种事情,因此石头成为稀缺品。如果谁家建房用了石头,那简直是富豪级别的存在,令整个村里人另眼相看了。
   没有基石的房子就算建设得档次再高,也逃脱不了快速风化的宿命。房子不仅老化得快,室内空间还狭小,处在里面有种逼仄的感觉。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只好通过别的渠道极力控制这点弥足珍贵的空间资源。三间房,要两个隔墙。他们大多选择用薄作为上好材料。薄是用高粱秸秆织造而成。它的优势是非常薄,占用室内空间极小。这种东西又叫隔栅或夹栅。由于七八十年代是土建房井喷期,一座座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起,用薄量也极大,县城为此专门划出一片区域作为交易市场,俗称薄市。县城里独此一家的薄市把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用薄作隔栅是透风的,为了冬天御寒,人们还要在隔栅表面糊上泥巴作为涂层。有条件的再在涂层的外面粉刷一层白色的石灰。有石灰粉饰的墙壁尚还可以和明亮沾亲带故,而那些用泥巴作为涂层的房子在没有电灯,以煤油灯照明,小到如豆的焰火想撑开重重包裹着它的黑暗而将整个屋子照亮,无疑是痴人说梦。再者说,没有石灰涂层的房子用不了几年,表面的土层自然脱落。人们起居时不小心蹭一下,墙壁表面上的土层会非常结实地沾到衣服上,吹之不去,挥之不去,甚是狼狈。而年画的装裱既美观,又回避了那种难言之隐的尴尬,一举两得。
  
   三
   我们这一带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堂屋正中央挂着的是两位伟人像。千万家一个面孔。这两幅画像是无论走到任何一家,必须第一眼看到的。作为点缀的年画饰物,则可以随意处之。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土坯房基本上完成了人们衣食起居的历史使命,红砖黛瓦的房子鳞次栉比。土坯房的身影还在,参差其中,褪却了主流的舞台,成为人们特殊时期赖以生存的一个见证。就这样土坯房像一头渐渐苍老又无用武之地的牛,悲壮而又无可奈何地慢慢倾颓着,一点点剥落着曾经的辉煌。
   新瓦房崭新而明洁,年画依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环。
   在年画盛行时期,它不仅是装饰品,还氤氲着另一种意义上脉络延绵的温度和热度,友情、同窗情、师生情,无不在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的春节来临,朋友之间将画作为礼品和纪念品互相馈赠已成主流。作为教师,手里捧着一大堆学生们署着名字的年画,心里该是何其的激动,它更深一层的寓意是莘莘学子们对自己的爱戴,这种高屋建瓴般的情谊是无价之宝,是对自己倾注汗水付出的肯定。把它一幅幅挂在墙壁上,每一幅画都有一段炽热的故事。顾盼生姿,一眼万年。每一幅画都像似学生们纯真质朴的脸庞,上面有求知若渴的眼睛,有被自己点拨之后解疑答题豁然洞天的笑靥。这种荣誉比在领奖台上捧着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奖牌迎接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还会激动千倍万倍。因为这种馈赠的年画虽没有荣誉与光环,但传达的是一种挚爱和高山流水般的师生情谊,这是任何奖章都比拟不了的。
   春节期间,同学之间也都礼尚往来,互相馈赠着画卷。那种暖意融融的气氛在一幅幅画卷间可以流淌若干年。可能是?只要画还在,若干年以后,即使踏入社会,依然感受着同学之间浓浓的亲情。社会里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甚至荆棘丛生,一如夕残阳照,落英缤纷。哪怕被刺得遍体鳞伤,还要委曲求全着强颜欢笑,伪装着自己,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默默疗伤。倘使这时候能看到同学馈赠的礼物会倍感珍重,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这种治愈胜似万品良药。
   而今,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年画不再适应人们的需求,属于它蹁跹的时代已成一段回忆。取而代之的有更高档次的装饰品,馈赠品。古人云:时位之移人。我可能接触新生事物的触角不太灵敏,还是喜欢追忆那段旧时光和旧时光里因年画衍生的一段段情谊。
  

共 51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通过对年画的记忆,勾起了对过去生活的美好追忆,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是写作中非常宝贵的品质。文章结构清晰,通过三个部分的组织,系统地展现了您对年画的看法和记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使得文章内容条理分明。在修辞方面,作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就像英雄所见略同”,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与妻子在审美上的共鸣;“年画就像一头渐渐苍老又无用武之地的牛”,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年画以生命,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描述年画种类时,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列举了不同的年画类型,使读者对年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感谢赐稿宁静,问好春安。【编辑:开心的秋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3-14 13:39:34
  生活气息浓厚。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3-14 13:45:11
  裴老师的文字对年画的描述充满情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年画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欣赏推荐!
浩渺若尘
3 楼        文友:裴善荣        2025-03-15 09:17:35
  谢谢开心的秋蝉老师的悉心编按。献花!
4 楼        文友:裴善荣        2025-03-15 09:19:42
  谢谢若尘社长的惠鉴留评。献花!
5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5-03-23 19:21:02
  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的运用,读起来亲切。
李春胜,教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