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福】春风又绿江南岸(赏析) ——王安石词文赏析
最早知道王安石是由于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本来是小学时的背诵课文,可在对文学很感兴趣的初中,读到了一本书,其中说到“炼字”,就举了这句中的“绿”字。作者说王安石还曾用过“到”“过”等等,最后选定了“绿”。他给出的结论是:一个“绿”字“境界全出”。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一直没忘记,也越来越明白“绿”字比其它字贴切的原因。当然,随着年岁渐长,也越来越喜欢这句诗接下来的那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来。
历史上的王安石不以文章著名,让他著名的是他的“变法”。他在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拜相主持变法。但由于反对的人太多,反对的势力太强大,熙宁七年(1074年)他被罢相。一年后,不甘心的宋神宗再次起用他,但迫于反对势力的压力,他再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宋神宗死后,掌权太后反对变法,起用“旧党”,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被废除。这段时间尽管不长,但足够他经历当权时的各种谄媚,闲居后的各种冷落。或许他也知道他死后将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抹黑或者洗白吧?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样一种经历,会给一些聪明人这样一种认知:说大话、写文章实在才是最有利于自家名声的事,而做实事是吃力不讨好的勾当。我们的历史上确实有许多的文人仅仅由于会写诗词而被人称颂,而像王安石这样的人,他改革用的一些措施一直在用,却免不了有些人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却又无情地用笔嘲笑他。当看透了这些人的嘴脸,也就明白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基础,从而清楚本来非常讲究实际的儒学怎么会变成说一套做一套的“道学”。
人性,其实一直就这样,那条道走起来省力,人们就会走上那条道。我们没必要因此说别人势力,事到你头上,你要不是傻子,你或许也那么势力。这个世界,只有傻子才会完全按自己的心意去做,而王安石确实就是这样的“傻子”。但也就是他这样的傻子,才会去革除那些“陈规陋习”,也在不经意间成就了后人所谓的“半山体”诗风。但,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着重赏析的却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词。
王安石的词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太多,《全宋词》共辑录了他的词28首,除个别外,其余都有“说教”高于“抒情”的特点。比如下面的这首《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词里说的是伊尹和吕尚两个历史人物。伊尹据说是一个奴隶,后来被商汤授以国政。商汤也在伊尹的辅佐下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吕尚,又被称为姜太公,据说在渭水河边钓鱼,被周文王发现后重用,后来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传说他们被重用前都很老了,所以王安石说是“两衰翁”。“历遍穷通”应该是就他们的一生说的,“穷”是没出路,“通”是有门路。下面开始了他的论说:钓鱼老人是吕尚,耕地佣工是伊尹,他们要是没有碰上商汤和文王,那么一辈子也就那么过去了,“老了英雄”。下半阙说他们转运后的事,“汤”是商汤、“武”是周武王,“风虎云龙”是“云从龙,风从虎”的意思。由于得到了表现的机会,才有了他们“兴王只在笑谈中”的故事。最后一句,表面上是说他们的功绩无人能比,“谁与争功”?实际上,结合前面的词意,也在说那些能赏识他们的君王、能让他们发挥才能的环境,在现在的自己已经没有了。
当然,王安石要是仅能写这样的词,他就会和理学家们的诗词一样,尽管写过不少,但把他们算进诗人是对其它诗人们的侮辱。下面,我们来看看他那首只要是宋词选本都会选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国”,旧时的都城,这里指曾为六朝古都的金陵;“初肃”,刚开始感觉冷。“千里澄江似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常说水澄一澄就清了,“澄清”么。“澄江”,江水要是澄过,那就很清澈;“练”,白色的绢。“翠峰如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归帆去棹残阳里”,归是回来,去是离开,残阳下往来的船只;“背西风,酒旗斜矗”,被西风吹斜的酒旗,或者说被风吹动着的斜立着的酒家的旗子。没见过宋朝的酒旗到底什么样,所以都有可能。“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天空中云很淡,而夕阳下船好像增添了色彩,还有白鹭从河里飞起。这么美的景色,是画不出来的,“画图难足”。
下半阙,回忆起从前,“繁华竞逐”,一个王朝一个王朝好像比赛着奢华。可惜,这繁华的背后,“门外楼头”,借用了杜牧《台城曲》中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的是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军队已经到了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还在结绮阁和宠妃张丽华寻欢作乐。用它来代指陈的亡国。“悲恨相续”,象这样的事连续发生。“千古凭高对此”,“千古”,千年后;“凭高”,登高;“对此”,面对此景而想到此事。“谩嗟荣辱”,“谩”应通“漫”,不切实,散漫,随便;对这里曾发生过的兴衰发出感慨。“六朝”,指曾在这里建都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旧事随流水”,“旧事”,过去的事,荣也罢,辱也好,都随着流水远去了,剩下的还是千古不变的“寒烟衰草凝绿”,人事有代谢,但大自然一直都在。最后一句借用了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就是杜牧所谓的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
这首词由于各种选本几乎都选,所以评论当然也就很多。比较喜欢宋代杨湜在《古今词话》中记录的一个故事。说苏东坡读到这首词后,叹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应该是说他把眼前景、历史事、自身的想法,通过短短的词用很少有人能想到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吧?
变法失败后的王安石常骑着一头毛驴,四处闲逛,他不和人争,别人强横,他就退缩,没有一点曾经“贵”过的样子。据说苏东坡去拜访他,他就只身带头毛驴等在岸边。让坐大船,带着好多随从的东坡居士尴尬不已。《全宋词》中辑录的好几首王安石的词,我总觉得是他那段时间的作品,写得很平淡,像下面这首《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上半阕前三句是中国画。层层叠嶂中、缓缓流动的水,平坦岸上的花草,河上的小桥,开阔处的几间茅草屋,能看到幽深处的窗户。“窗窈窕”,有人理解成“窗边幽闲的女子”,但从整首词来看,似乎不太准确,而他本人写的《送道光法师》中有这么一句:“一路紫台通窈窕,千崖青霭落潺湲”,其中的“窈窕”就是“幽深”的意思。春风时吹,把偶尔落下来的尘土吹走。没有丝毫的烟火气,完全的自然。整个上半阕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王安石自己的世外桃源。下半阙写生活在其中的人。午睡醒来听到鸟叫,恍惚间似乎回到了睡不踏实,听到鸡叫声早早上朝时的情形,明白过来,想起那些曾经一起上朝的老朋友们现在都老了吧?这就如有些事,本来觉得早已经遗忘了,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它突然就出现在了记忆中,让你百感交集。最后一句,“邯郸道”,也写成“邯郸路”,是指求取功名的道路,仕途,是从“邯郸梦”转化而来。这一句是说曾经热闹的仕途生涯在他看来已经恍如隔世。
这首词很能代表王安石的性格。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和世俗隔绝,表现得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他不,他不得不退居乡村,但真生活在乡村后,他也能很自然地享受乡村宁静的生活,但也不排斥时不时出现在梦中的曾经岁月,并且对那种生活不刻意排斥,反而有一种向往,所以他才“贪梦好”。
和这首主题一致的还有一首《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上半阕,河岸边几间简陋的草房子,当然不应该是王安石自己居住的,而是他看到或者他现象中的。“闲”的当然也不是茅屋,而是写词的那个人。他“单衫短帽”,完全的当地人打扮。现在是什么朝代啊?没有回答,回答的是我自己的路还得走呢。“看予度石桥”,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对于个体的我们来说,自己的日子不是还得我们自己过吗?
下半阙是看到了新月已经在天空,“偃”,通“仰”。是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是中午喝醉后才醒过来。这是完全不关世事后的心态。有酒,自己又有喜欢喝的理由或者愿意一起喝的人,那么就喝。不管时间,那就是没有事情会来打扰。这是真正心态也退休后的人才会有的状态。现在的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呢,偶尔会有的几声黄鹂鸟的叫声。其实也不仅仅是黄鹂鸟,好听的鸟叫声都行。陈老梅画了《隐居十六观》,其中有“谱泉”,按常理知道他是在说给泉排名次。读懂古人后会知道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不参与世俗事:人间繁杂,那你们繁杂,我选择与自然为伍。
这首词还有一个变体,主要是上半阕的后三句不太一样,传写成“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被昨晚上一夜的风吹开的花,开得和去年一样,表达的是日子的安静和无变化。相比较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当然,《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也很不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几乎就是白描,是典型景色构成的典型画面,是中国画。年轻时一直奇怪古代乐器像琴、萧之类的低沉,低沉到只能在周围才能听清。后来知道了,古人的弹琴吹箫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完全的自娱自乐,仅仅是由于老子高兴。至于别人能不能听到,会不会听懂,老子不在乎。而恰是这样完全自我的东西,比如《兰亭集序》、比如古画、古琴曲等等,在经历过一番人生后的某一个时刻,被你遇到才会感动到你。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作者的表达,也是所有同样灵魂的表达。这首词结句的“为谁零落为谁开”是无奈还是不甘?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感受。
《全宋词》中还补录了一些据说是王安石写的词,补录,说明辑录者也不确定这些词是不是王安石所写。其中有一首《千秋岁引(秋景)》的词: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庚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一开始写出了环境,但有些夸张。“别馆”是驿馆,是出门人居住的地方;“寒砧”,做寒衣而发出的砧声。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孤城”,和下句联系起来,应该是边城;“画角”,军队号角声。“一派秋声入寥廓”,秋天的感觉铺满天地。下一句,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它们正忙着南去。也是该有的秋天景象。“楚台”,楚王梦遇神女的阳台;“风”,可以看成是秋风,吹过楚台的风。也可以当成是楚台发生过的那种风流韵事。“庚楼”,又称庾亮楼。据说庾亮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该楼,有“九江第一楼”的说法。那这句就是指曾在庚楼看月的事。人到了一定岁数会怀旧,特别是影响比较深的事,会时不时想起。并且想起来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真实,所以叫着“宛如昨”,好像刚刚才发生。
前面的这些表达都还不错,但下半阙开始就有些变调。“名利缚”说得过去,“情耽搁”了“风流”就有些怪,更不要说因此“误我秦楼约”了。最后三句表现孤寂悔恨心态下难以入眠的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总体来说,就词而言,这首词尽管表现得也还行,但表达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却不符合王安石。王安石不是会后悔的人,他做事就尽全力去做,不能做事,只能享受生活,他也就全力去享受。从上面几首他做的词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而最能体现他这种思想的却是他的文章,比如《游褒禅山记》。这是中学时的背诵课文,现在能记起的似乎只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或许这句表达的意思是年轻的自己非常认可的吧?春节期间,由于生病只能卧床,百无聊赖翻看《古文观之》。这才注意到王安石文章居然被排在了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以前的我不在意这些,现在的我已经知道古人所谓的“微言大义”,那这种编排就是选编者的一种态度。当然我也只是笑笑,就如我对吴氏叔侄在好多文章中的“点评”一样。翻到《游褒禅山记》,重新阅读,好多内容好像第一次读到,尤其是读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才明白要理解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作家的文章,确实是需要时间的。现在的我知道在这世上,有好多人上限很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同伴的影响、家庭的限制、周围环境以及最有可能的是自己的“懒惰”等原因,使天分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王安石“游玩时”所谓的“力足以至焉”,但却终于也没有到达自己该到的地方,从而“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吴氏叔侄给这句的解释是分别照应前面的“或咎其欲出者”和“余亦悔其随之”,对于这种方式的理解,我是实在不愿意评论他们的。对于王安石这句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非常典型的孔子儒家的特点。孔子儒学以为我们每个人天生的禀赋或者说命(天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天赋很高,而有些人天赋就差很多。天赋高者当然能做成一些天赋低的人想都想不到的事。但也因此天赋高者就有了一份责任:充分发挥天赋并尽可能多的帮助其他人。在现实世界里,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儒家称他们为“圣人”。听过一个学者说国人是“圣人崇拜”,而西方是“上帝崇拜”。由于上帝完全独立于人,所以崇拜他是正常的,而圣人不过是人,崇拜人就如何如何。见解当然也算见解,问题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儒家所说的圣人,也没有理解我们传统讲的是“圣人情结”,而不是什么“圣人崇拜”。按他的说法,圣人几乎就是人伪造的一个形象,也就是人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只能把好多人的优点集中到一个理想化了的个体上才能编造一个圣人出来。而按照孔子儒家的思想,天赋极高的那些人完全发挥出天赋并且因此而造福了大众的人就是圣人。这种人尽管少见,但确实存在。而那位学者和宋儒犯了同样的错误,宋儒认为人均可成圣人,所以他们提倡每个人都要“修齐治平”。在他们看来,绝大多数人成不了圣人是他们自己努力得不够。他们当然根本不清楚“修齐治平”是天赋高的人发挥出自己天赋后得到的结果,而不是所有人该有的目标。把“修齐治平”当成所有人的人生目标,就好像把登上珠穆朗玛峰当成目标一样,表现出的只是天赋平常却自视很高者们常见的自大。而那位学者就在这样的想法里,觉得他做不到的东西,别人当然也做不到,所以圣人不存在,是人们伪造的一个概念。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确实,要是它只能在夏天存活,就算你再怎么努力告诉它们冬天会怎么冷,它们相信吗?
历史很长,世界很大,但圣人却真的很少,原因何在呢?原因很多,有外部条件不允许,像王安石后期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更多的是有很多的人,在自己的生存条件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开始热衷于各种享受,而不再努力发挥天赋。这种人是孔子儒学批判的对象,他们不知道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于己无悔”。具体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有两个人,极端一些,一个天赋是最低的1,而另一个天赋是最高的10。天赋1的人非常努力,达到了天赋1能达到的最好结果;而天赋10的人随随便便发挥,其成就已达到了天赋1的人六七倍的结果。功利主义者当然会吹捧天赋10的人,而智商不足于理解孔子儒的人比如宋儒,也会赞美这些天赋10的人。但孔子儒学却更认可天赋1的人。他在自己生命最后的反思时会觉得此生无悔;而天赋10的人却“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也就是说,孔子儒学追求的是每个人在外部条件允许时,把老天赋予他的能力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心安,是在临死是自己的无悔。
王安石文章接下来还有一段议论,是关于华山名称的,按照作文原则,这种写法是大忌,因为这样会分散主题。但王安石就是这样,他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文章,而是为了表达他的想法。他并不在乎这么写符合不符合文章的标准。他在上山途中看到了一块残碑,碑文看不清了,但能看清其中有两个字:“花山”。他的评论是:“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他在感叹由于古书不再传世,结果以讹传讹就非常普遍。而在我看来,古书不存在,后人妄托也就罢了;可悲的是古书明明存在,可后人却胡乱理解,彻底改变了古人的原意。这才是文化的悲剧,也是那些古代圣贤们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