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心灵】钱币,时代的记忆(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心灵】钱币,时代的记忆(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474.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5发表时间:2025-03-17 10:14:21
摘要: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每一枚钱币都蕴含着该国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风俗等珍贵信息。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每一枚钱币都蕴含着该国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风俗等珍贵信息--题记。
  
   我收藏钱币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至今30多年了。
   上世纪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年》“金猴”,是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的。猴票最初面值8分钱,若干年后翻了几百倍,随即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集邮热。受其影响,收藏成为了当时非常时尚的一股潮流,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因物资匮乏,别说收藏,连想都不敢。
   印证了那句名言,盛世兴收藏。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了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收藏也从昔日极个别人的爱好逐渐演变为大众的共同情怀,许多不起眼的“东西”摇身一变成为“宠儿”。于是,有人喜爱珠宝翡翠,有人热衷名人字画,有人追求火花糖纸。收藏的品种呈多元化、收藏的范围呈大众化,既体现了阳春白雪的高雅,又融合了下里巴人的通俗。
   在这股社会浪潮的裹挟之下,一股收藏钱币的涌动在单位同事间悄然兴起,由最初的小范围逐渐扩大成群,我被卷入其中。最初只是盲目跟风,谈不上兴趣爱好,纯粹是好玩,觉得收藏钱币不需要投资,易存易放。然而,隔行如隔山,尽管我们天天与钱币打交道,但是真正收藏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开始光顾当时北京最大的德胜门钱币交易市场和潘家园旧货交易市场,参观钱币博物馆,查找相关资料,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从盲目跟风步入了理智收藏。
   钱币流转千年久,记录岁月古今流。黄金白银珠玑缀,铜铁铸就文化留。收藏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之久。最初,我们的祖先将天然贝壳作为货币,后出现小范围的铲币、刀币和环钱等。直至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不仅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而且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所以,秦朝的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尽管后来出现过隋唐的“开元通宝”,宋元的“交子”“元宝”,明清的“铜钱”“银元”,但万变不离其宗,均沿用了秦汉的规制。至于国民党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推行的“法币和金圆券”昙花一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才逐步统一发行、使用人民币。
   如今,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不难发现各个时期的货币,这些深藏在广袤大地的珍宝无不镌刻着时代的印迹,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珍稀资料。因为每个时期的钱币都有其特定的史实背景和历史价值,通过研究钱币的流通情况和变迁规律,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再者,古代钱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图案、纹饰和文字等元素,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
   各个时期都有文字记载,对钱币有着精彩描述,“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计算单位为“朋”。因而,在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就有“箐箐者我,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诗句。西汉才女卓文君在《白头吟》诗中云: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男女重义气,何用钱刀为。诗中的“钱刀”是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币。
   钱币文化的流传自然少不了唐诗、宋词、元曲的加持,宛如浩瀚长空不能没有星月一般。这其中就有唐代诗圣杜甫的“速今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朝诗人汪元量的“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还有元代学者吴莱的“我观《泉志》颇识钱,古今钱品不一传”。至于明清、近现代诗词歌赋,那更是比比皆是,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一一枚举。
   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货币,其设计不仅体现了货币的基本属性,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图案分别代表了中国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特色,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图案多以工业、农牧业、交通和名胜古迹为主题,如工人和农民、工厂、帆船、万寿山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的蓬勃景象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图案转向交通运输、生产建设、革命根据地风光以及全国大团结,如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天安门等,展现了新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成就。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图案更加贴近人民日常生活,如武汉长江大桥、纺织厂、女拖拉机手等,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和人民勤劳奋斗的精神面貌。
   第四套人民币于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图案以少数民族头像和领袖头像为主,如高山族满族人物、布依族朝鲜族人物、工农知识分子头像等,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
   第五套人民币于1999年开始发行,图案以毛泽东主席像为主,背景辅以三潭印月、泰山、长江三峡等自然风光,既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的崇敬,也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早期的人民币背景图案是由一批国宝级绘画专家设计绘制,如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罗工柳;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水粉协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民族画室主任周令钊等。后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的设计绘制是由专业设计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运用高科技技术和定点生产的专用材料。这是为了确保了人民币的防伪性能和耐用性,保障国家金融的安全。
   我国发行的人民币主要包括纸币和硬币,纸币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等。硬币1角、5角和1元等面额。由于人民币是我国唯一、最高发行的货币,其独特性、权威性决定了远超于流通性的实际价值。于是,多年以来成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珍宝,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由于我收藏起步晚,又没有巨额资金投入,因而从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开始,至目前正在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纸币我基本收藏齐全了。硬币也从1955年开始至如今,绝大部分已经收藏成册,但始终得不到稀缺币种。
   如同车展一样,钱币也由中国人民银行、造币总公司牵头,每年在首都举办一次大型展出。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省市的银行、协会和相关厂家、商家参加。我基本每年都参观,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钱币爱好者蜂拥而至,这是了解和掌握钱币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不少稀缺币种其升值空间并不亚于房地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1995年北京国贸大厦第一次举办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上,第一套人民币价格16万元,当时二环内一套两居室房价也不过如此。结果此后每年飙升,截止前年在奥林匹克中心展上其市场价格在400万元以上,如果折成当年的市场价值也就几万元,但在收藏界“一币”难求。与房地产截然不同的是,房价有回落,而钱币只升不降,不仅没有贬值,而且越来越昂贵。
   钱币收藏的稀缺币种还包括极少部分的硬币和纸币,目前收藏界公认的价值明显高于面值的珍品有“五大天王”,即1979年、1980年、1981年的5分硬币;1980年的2分硬币和1981年的1分硬币。还有“四小龙”,即1955年的1分硬币、1957年的1分硬币、1992年的1分硬币和1992年的2分硬币‌。
   为什么会有稀缺币种呢?主要原因是这些币种不对国内发行。人民币是国家名片,在外交礼仪上有互赠钱币的通行做法,给国际友人赠送特制的“名片”既体现了友好,又彰显了尊严!于是,这些币种通过不同渠道流向了国内的收藏市场,物以稀为贵,一枚硬币动辄几千、几万元。
   还有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使此类币种成为收藏界十分难得的宠物。如“枣红一角”纸币,是指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的一角纸币,其发行时间短,存世量稀少,成为第三套人民币的“钞王”。这是因为枣红一角是在极“左”盛行的年代发行的,而图中的人群竟然全部由左向右前进,由于政治原因,该钱币流通不久便只收不付。而后发行的一角都是向左前进,因此使之成为了该套钱币中的珍品。如今枣红一角纸币的价格在收藏界早已超过了3万元。
   无论是民间出现钱币收藏热也好,抑或是价格呈几何级数上升也罢,究其主要原因无外乎国家强盛、稳定了,人们对人民币的信任度提升了。我旅游去过亚洲、欧洲许多国家,人民币大受欢迎,畅通无阻,方便极了。试想曾几何时美元一统天下,国人出游只能感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今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国人可以豪迈吟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共 34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收藏的散文作品。这一次作者讲述的不是收藏名人字画,而是钱币。钱币,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每一枚都蕴含着该国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风俗等珍贵信息,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收藏的世界里,钱币收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投身其中。 作品文笔朴实流畅。作者祥细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自己在收藏热潮冲击下,也投身其中的过往,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了我国的钱币的发展史,增长了关于钱币历史的知识。作品旁征博引,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读来兴趣昂然。【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3-17 10:16:24
  拜读社长关于钱币收藏的佳作,增长了不少知识。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3-18 05:24:50
  感谢精彩点评!辛苦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3-17 10:17:20
  谢谢社长对钱币知识的科普。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3-18 05:25:44
  我也是一知半解,刚入门。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3-17 10:19:42
  拜读社长关于钱币收藏的佳作,增长了不少知识。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3-18 05:26:23
  这一条重复了。
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3-17 10:20:28
  恭祝佳作不断!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4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3-18 05:26:40
  一定努力!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24 07:44:26
  拜读黄皮人老师精心创作的《钱币,时代的记忆》优秀征文作品,一股厚重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清馨明朗的文学气臭扑面而来,见证历史发展,见证江山永固,见证国家繁荣,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解读和传承,老师在书画收藏、名胜游访、古典收藏的同时还钟情钱币邮票收藏,这更让我钦佩仰慕老师才情博冗和履历厚重,绵绵不绝的人生雅致中是丰盈人生的回顾,是幸福缱绻的缠绵,更是美好坚贞的追逐,爱好之广,雅趣之优,痴迷之盛,让我倍感慕羡,点赞老师,恭祝安康,愿幸福永远!
回复5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4-01 05:15:44
  感谢惠顾!
6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31 22:13:29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6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4-01 05:15:23
  感谢惠顾!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